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文/图
延安路车辆排队溢出。
治淮路停车候车。众所周知,医院周边的交通组织管理一直是城市交通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在老城区建立较早且知名度较高的医院。
5月7日,最蚌埠微信平台发布了头条文章《蚌医一附院周边长期存在的这一问题,究竟该如何破解?》虽然此文反映的是蚌医一附院西门“黑车”停靠、待客、喊客、拉客现象泛滥,亟须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的问题。而这一区域道路交通混乱的问题也再一次浮出水面。
医院附近三大难:
停车难、行路难、乘车难
蚌医一附院位于老城区,毗邻蚌埠火车站、长途汽车中心站。老城区人流、车流密集,交通组织较为复杂,再加上该院凭借优质的医疗资源辐射皖北及周边,致使医院周边道路交通压力更为严峻。
市规划部门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医院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混乱,主要因为停车难、行路难、乘车难所致。
一方面由于医院前期规划设计的停车泊位数量非常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医患停车需求,造成院内、院外道路两边车辆乱停乱放,占用有效道路通行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越来越趋于集中,而现有的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医院人流量和车流量急剧上升,给交通运行带来很大压力。
据统计,该院的停车刚性需求大,医院自身及周边停车位供给严重不足。即便算上医院周边可利用的停车资源,缺口依然很大,该院周边仅有4处公共停车场,停车位380个。本院职工停车尚有一定难度,如果再赶上早高峰,大量的就诊患者、探视人群涌入,车辆停放带来的矛盾就会格外明显。
其次,医院周围的路网系统等级低,路窄车多秩序乱,通行效率低,也是助推这一带交通乱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蚌医一附院位于老城区,周边路网密度虽高,但多为支路,一般仅能双向2车道通行,部分道路仅能单幅车道通行,交通量已趋于饱和,路网承载力不足。医院特有的高峰特征,进一步加剧了行车难。就医交通主要集中在早高峰时段,与职工上下班高峰、外部道路交通高峰“三峰”叠加。受医院周边车辆排队、占道停车等影响,形成道路肠梗阻,加剧了治淮路、延安路交通拥堵。
在600份样本调查中,有6成以上受访者为外地就医,外地就医以火车或长途大巴车出行比例最高(44%),其次为私家车(34%)。到达蚌埠市后,非私家车出行中,52%的人选择乘坐出租车前往医院,换乘公交的占40%。
而医院与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客运枢纽公交衔接不足,不利于引导外地就医公交出行。医院周边有5条公交线路,分别为206、107、111路、115路和160路。医院周边站点均为简易站牌,且受道路条件限制,均单向布置于延安路和治淮路。国强路上无公交通行。医院公交可达性低,与火车站、汽车站公交换乘衔接弱。
受凤阳路、延安路单行道影响,仅有的与火车站衔接的3条线路也存在绕行、上下客距离医院或枢纽出入口过远等问题,难以体现公交优先,与出租车、小汽车相比,公交处于竞争劣势,吸引力低。
乘出租车就诊的比例日益增多,但医院周边却缺少即停即走通道,导致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在医院出入口随意停车上下客,严重影响交通的畅通,且人车冲突,整体秩序差,服务水平不高。
规划部门开出“四服药”破局
即便是老城区用地、道路、停车资源紧张,规划部门认为,要破解这一处“堵局”,也需要实现两个目标,提供多样、人本的就医出行选择和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与整体运行环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工程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需要优化医院出入口功能布局,实现交通分类分流,既保障急救交通畅通,同时满足职工、就医、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各行其道;加强医院与重要交通节点衔接,为就医人群,尤其是外地就医者提供多样化、人本化出行选择,降低对城市交通影响。通过交通组织优化、交通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管理强化等“一揽子”措施,提升整体交通环境。
破解“堵局”,规划部门开出了“四服药”。即加快医院内部及周边停车设施建设,实施停车精细化管理。医院出入口及内外交通组织衔接优化,通过区域交通分流,缓解堵点、堵段交通压力。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交换乘衔接,优化就医交通出行结构。加强交通秩序整治,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吃药”还有配套的“服用方法”
不仅开了“药方”,规划部门还给出了具体的“服用方法”。
A、增加停车容量
比如,在设计方案中,规划部门给出第一条建议是,增加停车容量。除了加快医院内部停车场建设,提高医院自身停车容量,同时建议充分利用医院内住院楼东侧空地,建设小型立体停车设施,进一步增加停车容量。对于员工车辆,一方面要有所约束,另一方面要鼓励员工绿色出行或院外停车。实施分区、分时差别化的停车收费标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和均衡车辆分布,国强路、长淮路等医院周边路段实施统一收费,适当提高路内收费价格(应高于医院停车场计时收费)。制定外围公共停车场收费优惠政策,凭挂号单、缴费发票等可享受优惠,鼓励外来就医者提前停车,减少就医机动车辆。
另外,逐步取缔不合理路内停车位,推进“多头归一”的停车管理改革,配合周边公共停车场建设,逐步取消延安路、治淮路部分路段路内停车位。
B、建设绿色通道、打通断头路
要想让医院周边道路实现畅通,交通组织优化也是绕不过的环节。规划部门认为,要对现在医院出入口功能进行优化调整。还要交通分类分流,完善急救绿色通道以及即停即走专用通道,减少交通干扰。还应结合治淮路断面改造,完善道路交通设计,优化非机动车停车布局。
道路畅通,需要完善、发达的路网,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盘活支路微循环,加强医院内外交通衔接。蚌医一附院周边目前断头路较多,建议尽快打通断头路,完善老城区“窄马路、密路网”道路布局。比如向东打通长淮路(断于解放一路)、沿淮路(断于解放二路),同时设计为一对单行道,充分发挥医院国强路出入口作用。近期可对交通路西侧路段实施单行,形成沿淮路-交通路-长淮路-国强路微循环。滨河大道(堤下路)实施拓宽改造,由5~7m支路提升为35m次干路,同时向西打通治淮路,实现连通。道路建成前,近期清除现有路障,保持堤下路与延安路、国强路等畅通。近期打通光明街难度较大,建议作为远期预控,未来结合老城改造,实现光明街与新淮路贯通。
C、打造“慢行+公交”出行方式
路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车多,减少道路车辆,进行就医出行结构优化也是“治堵”的办法之一。规划部门建议,尽快落实火车站枢纽改造建设,改善医院与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公交衔接,引导外地就医公交出行。目前该院60%—70%的病患来自皖北地区,其中超过40%的外地就医者通过火车或长途大巴到达蚌埠。但多数患者及家属选择出租车或黑车接送到医院,加重城市道路交通负担。所以,需要整合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枢纽用地,落实火车站枢纽建设,实现公交无缝换乘衔接,引导公交出行。
随着蚌医一附院功能完善,建议在门诊楼、新肿瘤大楼以及南区体检大楼之间,通过“连廊+过街天桥”串联三个院区,既方便就医,同时减少南北两区地面过街交通量,减少机非干扰。通过立体过街天桥,加强医院与公交站点的慢行无缝衔接,打造良好的“慢行+公交”出行环境。
D、交通秩序整治,向管理要效率
医院内、外合理安排非机动车停车区,同时加强停车秩序管理,减少人、机、非干扰。按照医院规划,内部预留多处非机动车停车区,但目前基本被机动车停车占用,导致非机动车占用城市道路停车。规划部门建议取消治淮路非机动车停车区,恢复医院门诊楼前非机动车停车功能,允许进院停车。同时,引导医院职工非机动车下地库停放,院内停车区优先供就医者使用。
结合道路人行空间及建筑退让,合理布置非机动车、共享单车停车区,采用划线或停车桩等形式,规范停车秩序。另外,建议医院出入口设置严管区,减少对干道交通干扰。将治淮路段、延安路段设置为严管区,启用电子监控抓拍设备,对违停、违章行驶、违章上下客等行为严抓严打,违者必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