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高洁 文/图
近日,蚌埠经开区临港市场监督管理所通过一场精准帮扶行动,帮助辖区多家企业破解共同的困局——持续数月“连环投诉”,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自今年年初起,经开区多家玻璃器皿企业遭遇多轮“专业”投诉:网上销售的玻璃杯、饭盒等产品,被质疑未采用食品接触级标准、标签信息不全、无生产许可证号等问题,甚至整改后仍被“挑刺”。
一企业负责人坦言:“每次整改都像‘闯关’,刚解决一个问题,新投诉又来了。”
现场指导辖区企业对合格证相关问题进行整改
“投诉者以《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规为武器,要求企业高额赔偿,让很多家经营者疲于应对。”经开区临港市场监督管理所负责人张凌寒说,接到求助后,成立了专项小组深挖问题核心。通过三周的系统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所有投诉均围绕"食品接触级"做文章。
据悉,专项小组核查了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确认玻璃器皿不在管控范围,破除了辖区企业“无证经营”的指控;同时联系了标准化专家,确认相关企业采用的标准已引用食品接触级要求,但标识等细节仍需完善。
3月中旬,经开区临港市场监督管理所召开专题会,为十余家企业详解调查结论:网页标注“酒杯”“奶杯”属合理宣传,不构成虚假广告;需补充产品标签的“食品接触用”字样及生产日期。
针对职业索赔套路,专题会现场还教授了企业证据固定、标准解读等应对技巧。
“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更知道了怎么守规矩、防碰瓷。”一家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此次事件暴露出企业对新兴职业索赔手段的应对短板。张凌寒表示,将建立三项长效机制,设立“标准法规咨询直通车”,定期开展行业风险预警培训,组建跨部门专家支援团队。目前正梳理食品接触类、小家电等投诉高发行业的合规指南。
这场历时月余的“破局”行动,不仅化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彰显了政府部门从“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