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菲菲
一则郭学东先生已于2月离世的消息,让我愕然许久,心情很是沉重,涌起无尽的伤感与深深的失落,为蚌埠的历史少了一位守护者、家国情怀少了一位传递者而痛惜。我打开手机微信,郭先生的微信头像,七千年前的微笑——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还在,先生最后一次用微信给予我历史文化指导记录永远定格在了2025年1月1日,定格在苏州寒山寺新年祈福的视频中!先生的离世,不仅是一位学者的陨落,更是蚌埠历史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令我更加珍惜历史,更加珍视家国情怀。
郭学东先生生前在市建筑工程公司、市科委、市史志办、市社科联、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任职,2009年8月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他的名字,早已与蚌埠的历史紧密相连。他为蚌埠市新博物馆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生前主要负责现代蚌埠、淮河文化展厅等两个展厅内容的设计与施工。许多同仁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郭老师在展厅对着图纸冥思苦想的身影,蚌埠市博物馆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呕心沥血的付出。我的脑海中仿佛还能听到他讲述蚌埠历史时的声音。先生的著作《蚌埠掌故》《蚌埠城市史话》等,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蚌埠这座城市的过去,也点燃了我对家乡历史的热情。他的文字,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文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蚌埠的深情厚谊。读他的书,仿佛漫步在蚌埠的街巷,触摸着历史的脉搏,感受着岁月的沉淀。
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者,更是一位家国情怀的传递者。他的笔下,蚌埠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与事件,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他通过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蚌埠的坚韧与奋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国情怀的意义。他的文字,让我明白,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指引;家国情怀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责任的担当。
由于我在基层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原因,有幸结识了先生。初识先生是在几年前对蚌山区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提升改造工作的研讨会上。他虽已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他引领我们走进战火纷飞的岁月,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在纪念馆现场,他驻足良久,指着墙上的一幅老照片说:“这是民国时期的蚌埠码头,那时的淮河上,帆影点点,商贾云集。我们这座城市,就是在这条母亲河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的声音里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我深深动容。记得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斑驳的光影中,郭老师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他声音洪亮而包含激情,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文化的厚重与深邃。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也是我第一次被郭老师的魅力所折服。
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他常常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将复杂的文化理论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文化的真谛。他的谆谆教导,如同春雨润物,悄然无声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田。在郭老的引领下,我逐渐踏上了文化探索的征程。他教会我们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如何在文学的海洋中寻找灵感,如何在艺术的殿堂中感受美的力量。先生常常鼓励我们要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他告诉我们,文化探索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他的引导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何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每一次聆听郭老师的指导,都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浓的热爱。
作为一位老蚌埠人,先生对淮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说:“淮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在蚌埠历史与文物展示工作中,他特别注重展现淮河流域的民俗风情。从渔民的船歌到农家的节庆,从古老的传说到手工艺的传承,每一个展区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总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
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对年轻一代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2023年,我在与安徽经济广播“文物带您游安徽”宣传栏目合作开展工作时,需要详细了解“千里淮河第一桥——蚌埠淮河大铁桥”的历史档案。他二话不说,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地给我作指导。他说:“做文化工作要有耐心,要像考古一样,一点一点地挖掘历史的真相。”他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他说:“看到这么多人关注我们的历史,我这一辈子的努力都值得了。”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自豪与满足。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指引;家国情怀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责任的担当。清明节来临,我把一份缅怀,用浅显的文字,铭刻于心。郭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文化的热爱、对历史的执着,他对蚌埠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赫然,对蚌埠博物馆的展陈建设永载史册。郭老师的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激励我们继续守护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让淮河的故事永远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