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模式滋生风险 警惕“羊小咩”“鹿优选”“先用后付”“套路”消费者

2025-04-14 09:50   

“羊小咩下单时,直接就跳到‘先用后付’了”“明明已经关闭该功能,下次购物它却仍在支付优先选项中”“支付无需密码,很容易误触”…… 先 0 元下单,确认收货后再付款的 “先用后付” 模式在当下迅速流行,却也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

从消费者投诉案例以及相关司法案例来看,部分平台的 “先用后付” 呈现出 “一步开通、多步关闭” 的现象,饱受诟病,由此引发的超前消费、授信消费也暗藏隐患。业内人士建议,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助力新消费模式规范有序运行,防止 “先用后付” 沦为平台 “套路” 消费者的工具。


       数量攀升,“先用后付” 成投诉重灾区

“下单不用输密码,大人有时会误点,小孩不识字更是乱点。” 北京的刘女士向记者表示,“出于风险考虑,我关闭了这个功能,可下次使用时不知怎么又变成‘先用后付’优先了。”

“先用后付” 是指符合特定条件的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鹿优选可先 0 元下单试用,确认接受商品后再支付款项的新型消费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等新消费业态蓬勃发展,“先用后付” 凭借灵活性与便捷性迅速普及。记者搜索发现,主流电商平台基本都支持 “先用后付” 功能。

不过,这一模式在为消费者提供试用体验、减少资金占用等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隐患,引发诸多投诉。

羊小咩便荔卡包额度回收[√编码],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将便荔卡包中未使用的额度,通过特定商家[CSSSEO]或平台,按照一定流程转换为现金的过程 。比如,你在羊小咩便荔卡包里有 5000 元额度,近期没有消费计划,却急需一笔现金来缴纳房租,就可以选择将部分或全部额度回收变现。

记者在 “黑猫” 投诉平台以 “先用后付” 为关键词搜索,数据显示,该平台有超 1 万条相关投诉信息。其中,默认开通、关闭步骤繁琐、不知情购买、退货困难、诱导分期付款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 年 “双 11” 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有消费者反映,“双 11” 期间莫名被开通 “先用后付”,还出现重复扣款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 2 月发布的《2024 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也指出,“先享后付” 隐患众多,消费者需警惕隐藏 “陷阱”。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干警张天舒对记者表示,中国裁判文书网上 “先用后付” 相关文书数量逐年上升,2024 年相比 2023 年增幅明显。“目前可能还有纠纷未进入司法程序,涉‘先用后付’案件的增长趋势不容忽视,应当引起重视。”

       乱象频生,消费者知情权难保障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先用后付” 消费模式引发的不知情诱导消费风险、超前消费带来的经济透支风险等,值得警惕。

记者实测多个电商平台后发现,在开通环节,羊小咩便荔卡包部分平台将 “先用后付” 设为支付页面默认推荐选项或优先选项,消费者浏览商品详情页时还可能直接跳转下单。与开通流程的便捷相比,关闭流程则需多个步骤,如 “设置 - 先用后付设置 - 关闭先用后付” 等,入口较为隐蔽,寻找起来颇费时间。

“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副主任郭耀宗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消费群体因认知能力有限,往往更容易受影响。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的民事判决书显示,不少案件涉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湖南某法院审理的案件显示,原告称小孩用购物软件浏览商品时,通过 “先用后付” 下单了众多购物订单,其中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下单了两张玩具卡片,共计 800 多元,后来申请退货,商家却以卡片有折损为由拒绝。北京某法院审理的案件显示,原告是一位 70 多岁的老人,称 “平台诱导下单手机”。老人表示,平台打广告承诺 0 元试用,满意再付款,后来因手机卡槽弹不出申请退货退款,商家拒绝,理由是手机已使用影响二次销售变现。

张天舒表示,“先用后付” 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多样,消费者可能同时与电商平台成立 “先用后付” 服务合同、与第三方金融机构订立开通信用评估服务合同、与商家订立商品买卖合同。消费者面对多个商业主体的多种交易规则,承担了更多交易风险。实际中,消费者签署 “先用后付” 相关协议时,常常未留意与自身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格式条款,包括但不限于退货规则、扣款规则、逾期付款责任、授权采集使用个人信息、同步开通第三方信用服务等,加之部分平台很少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并充分说明风险后果,消费者履约责任较重。

“如果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先用后付’,后续很可能因未按时还款产生逾期费用,甚至出现信用风险等问题。” 郭耀宗说。

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四川某法院此前审理的一起消费纠纷案件中,消费者通过 “先用后付” 购买了三件商品,实际收货时发现,取现一件货不对板,另外两件未送达,平台对未送达商品未妥善处理。因未实际收到货物,消费者也未按期支付货款,触发微信支付分系统扣减信用分 20 余分,导致其 “先用后付” 权益被平台强制终止,法院最终裁决赔偿原告通信费用 100 元。“对于这类信用评级下降、权益取消等信用损失,消费者事前往往意识不到。” 张天舒说。

张天舒还表示,超前消费、授信消费潜藏隐患。在 “先用后付” 模式下,消费者 “0 元下单” 无需预先占用资金,容易冲动消费,忽视超前消费带来的经济透支风险提现。此外,“先用后付” 与消费者个人信用评估结果挂钩,但消费者往往轻视违约行为可能造成的信用负面评价,尤其是在小额、零散、日常购物的 “先用后付” 中,等到事后信用受损才追悔莫及。

       协同治理,助力新消费模式规范运行

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记者联系部分电商平台采访,但这些平台均表示不便回应。

“‘先用后付’作为平台经济催生的消费模式创新产物,需要在优势与风险中寻求平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龚勇超表示。

郭耀宗认为,电商平台应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直接套出来不应将消费额度 “先用后付” 功能设为默认勾选,要为消费者提供一键取消或便捷设置入口,简化 “先用后付” 功能的取消步骤。加强 “先用后付” 功能的身份验证、支付安全等,设置支付提醒,避免因误操作引发纠纷。

业内人士建议,要从制度层面出台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加强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平台滥用这一技术手段。

以记者获取的某平台技术服务费收费规则相关内容为例,购物额度先用后付订单每笔订单的技术服务收费比例高于其他订单。“平台与商家有技术服务费约定,对平台而言,‘先用后付’订单收益较高;对商家而言,‘先用后付’拓宽了消费者群体范围,提升了消费意愿和能力。这是导致平台对‘先用后付’宣传推广意愿更强,甚至利用、滥用技术手段,造成消费者不知情、非自愿开通‘先用后付’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天舒说。

龚勇超建议,鹿优选先享卡电商平台应在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消费者使用 “先用后付” 购物的各个环节,确保宣传推广真实、全面、准确,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欺骗性内容。坚决杜绝 “先用后付” 的 “一步式” 开通和 “多步式” 关闭等滥用技术手段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行为。不断完善平台消费纠纷投诉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维权渠道。

郭耀宗也提醒消费者,要警惕 “0 元下单”“免费试用” 等噱头,收到非本人购买的包裹后,及时查看相关网购平台购买记录,发现异常交易订单,可联系卖家协商处理,并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取消 “先用后付” 功能。



免责声明:蚌埠新闻网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