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高翔
对家乡的眷恋,完全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挖的一条人工河。因为我始终坚信能在平原上挖掘出波澜壮阔的茨淮新河,靠的是皖北民工勤劳、勇敢、实干精神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势及魄力。
喝着清凌凌的河水长大的我,沿茨淮新河两岸追梦的想法一直暗藏于心。溯流探源的激情催促着我去看水、看景、看水乡风情,看水利工程的巍然屹立,看镜花水月、随波逐流,去探访踏民工们奋斗的足迹。每一次跨域茨淮新河,宋代婉约派代表才女李清照“淮河如带宛转弯,东西滚滚两岸闲”词句在脑海显现;作为淮河的支流,茨淮新河水脉与千里长淮相通相连。如果把蜿蜒逶迤的淮河看作桀骜不驯的苍龙,茨淮新河就是人类为驯服这条苍龙而开凿的一条“降龙索”,缓解了颍河阜阳以下和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怀远段的泄洪负担,减轻了颍河、黑茨河、西淝河等河流排涝灌溉及航运压力。
茨淮新河上起颍河左岸的茨河铺,截引黑茨河、西淝河、茨河、芡河等水系,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于怀远涡河口上游荆山南麓归流入淮河,横亘在淮河北岸的广袤土地上。全长134.2公里。人们都形象地把她当作神话传说中造福黎民的“小龙女”,龙首在茨河铺分流着淮河上游滚滚来水,龙尾在荆山南麓的下口门缓缓游弋,让洪水被驯服归流;崭新的茨淮新河好似一条静卧在淮河身旁的“绿色长龙”,守护着淮北平原万顷良田旱涝保收。
垂柳依依,鸟鸣啾啾,披着暖暖的春光,相约志同道合的文友结伴成行,踏上追梦茨淮新河行程,去领略茨淮新河流域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欣赏国家水利风景区端庄秀丽,探访以万亩林带为主体、涵盖“淮南羽翼,州来咽喉”文化元素的自然静美,耳闻目睹治淮工程的伟大以及给两岸人民带来福祉。穿越百里石榴画廊、驶过百里绿色走廊,沿河两岸春花烂漫、春光无限,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茂密的植被,显现着旺盛的青春活力;赏花、踏青、看景的游人陶醉在绿荫下、花丛里流连忘返,满面容光。
行走在茨淮新河大堤上,花海、丛林、绿地层层叠叠、延绵起伏。当年挖河的场面热火朝天,令人震撼,提起挖河时火红的场面,沿河人家至今记忆犹新、神情亢奋。百万民工齐上阵,开河工段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号子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极为壮观,令人震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7个冬春,累计上工181.55万人次,共完成土方25267万立方米,将治淮蓝图书写在广袤的淮北平原上。走完全境才知道截引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的决策英明;才知道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对丰产丰收的重要性。在平原上开挖茨淮新河,让“淮河丰、天下足”的愿景变为现实,让淮河流域低洼地成为“鱼米之乡”。
从源头茨河铺到入淮口蚌埠市怀远县老鹰咀,缓缓流淌的茨淮新河就像一根长长的扁担挑起了汛期淮河洪水分流的重任。徘徊在老鹰咀水利标识浮雕下,看荆山、涂山对峙,上桥枢纽衔接南北,淮河、茨淮新河泾渭分明,相融相通。古有大禹治水劈山导淮的典故,今有淮北人民开河治水患、兴水利的壮举。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河水滔滔,清澈流淌,让流域面积6960平方公里土地得以春华秋实;一泓清水写谱华章,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千古传唱,让茨淮新河“黄金水道”流金淌银。
茨淮新河选择了山清水秀的地方归流淮河,在巍巍荆山南麓划出一道优美的弧形弯,对保证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淮南、蚌埠城市工矿圈堤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孕育出国家AAA风景区——蚌埠市荆山湖水利风光。这里上口门进洪闸、下口门退洪闸、上桥水利枢纽“三足鼎立”雄踞淮水之畔,成为闻名淮上的休闲观光度假胜地。境内十万亩良田一望无垠,特色种植莲藕、芡实、菱角相互成景,被市民誉为“世外桃源”。
沿着静静流淌的茨淮新河寻梦,湿地之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漫步其中让人心旷神怡。雁群呈“人字”队排列从头顶掠过,“咕咕嘎嘎”的啼鸣声仿佛代替了跨越时空的劳动号子,成为团结奋进的象征,也是对“目标明确、方向一致”的茨淮新河精神讴歌和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