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焕俭
怀远淝河镇新集村张龙庄一瞥。
地以人传,人以地传。蚌埠市三县四区5090个自然村(庄)中,以姓氏、山脉、河流、湖泊、沟塘、桥梁、寺庙、树木命名的屡见不鲜。而以人名命名的极为罕见。怀远县就有以人名“张龙”命名的“张龙庄”。
张龙何许人也?张龙者,又名张隆、张元龙,生于清道光八年,清凤阳府怀远县西北乡张庄人,自幼习武,粗通文墨。晚清时期,朝廷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卖儿卖女,饿殍遍野,走投无路,杀富济贫,举旗造反。沿淮凤阳、五河、怀远、蒙城一带对清军打击最大的,要数捻军蓝旗镶黑边旗主张龙麾下的捻军劲旅。
当年,张龙受雉河集(今涡阳)捻军盟主张乐行的派遣,回乡秘密串联,伺机造反。回到张庄,张龙农忙务农,农闲结捻,习鞍马,练刀枪。咸丰初年秋,久旱逢雨,农民皆抢种晚秋。张庄西北年大财主,怕农民收了晚秋无法放债,丧心病狂地将一仓荞麦种汤煮锅炒,卖给农民。张龙得知,怒不可遏:“苍天无眼,此非人世矣!”遂邀来十八家兄弟,手执利刃,轻装便服,夜入年宅,刺杀年大财主未果,一把火烧了年家仓库。三日后,年财主告到怀远县衙。知县朱镇派遣80名官兵,提索拿绳,捉拿张龙。没有想到官兵刚到梅家湖,便被埋伏在路旁的张龙等人,打得落花流水,望风披靡。官兵逃到怀远涡河北岸小街子(引凤街)查点人数,已死伤大半矣。至今,淝北古城新集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红头线子火麻绳,西北乡里逮张龙,梅家湖边打一仗,捻子长毛是英雄!”
官兵败回县城,知县朱镇坐卧不安,夜读《水浒》,心想征讨不如招安。遂派员招抚张龙为怀远西部重镇龙亢团练总领,带领练勇维持地方治安。张龙借此合法身份,暗结捻党以图举事,不慎被龙亢豪绅发现,密告官府。官府设计欲诱捕之,张龙闻讯大怒,遂与练勇大掠豪绅而归淝北故里,竖起“替天行道”大旗,招兵买马,与官府公开对抗。民间口口相传:“张龙造反性子急,大旗竖在太平集!”太平集是张龙故里淝河岸边著名乡村商贸集市,人流如织,影响较大,名播淝河两岸。寿州团练总领苗沛霖奉清安徽都抚之命,发兵万余铺天盖地向太平集杀来。龙斗虎争,鹿死谁手?张龙见敌众己寡,便率招募的数百捻勇,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西去雉河集,投奔捻军张乐行。
清咸丰五年(1855),张乐行在雉河集与各地捻党首领会盟,被推为盟主,称“大汉明命王”。发表《告示》和《行军条例》,建立捻军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五旗军制。严明纪律,统一号令。韩万年被推举为捻军蓝旗首领,张龙被封为蓝旗麾下镶黑边旗主。
张龙加入捻军后,如龙归大海,虎返深山,大显身手,率部先后转战正阳关、六安、怀远、凤阳等地,打得清军哭爹喊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张龙还与天京(今南京)的太平军建立联系,被太平天国封爵“钟天福”,命其率部驻守凤阳、临淮关一带,为太平军、捻军筹集粮饷。2004年出版的《蚌埠历史》载:“1858年春,张乐行、龚得树等部捻军主力自六安出发,沿淮河东进。捻军张龙部自固镇一带经小蚌埠沿淮河而上,与张、龚部数十万人会师怀远。”“……清军兵败,总兵滕家胜惊慌失措,单骑逃往宿州。端午节,捻军张龙部迭克蚌埠集、长淮卫之后,攻下水陆重镇临淮关,并趁机攻下凤阳府、县两城。”清光绪《五河县志·武备志》兵事载:咸丰八年(1858),驻凤阳、临淮关的捻军张龙,多次率部渡淮兵进五河。农历三月十九日,五河知县孙超率团练抗击张龙,兵败畏罪潜逃,张龙遂攻陷五河县城。此后半年之内,张龙所部多次攻入五河县。五河县城周边的团练头目聚众抗捻,多被捻军击毙。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新任五河知县狄融,督团练抗捻,被张龙部捻军击毙,五河县城又被攻克。张龙部捻军驻扎临淮关和凤阳期间,还多次进入泗州、灵璧、固镇及宿州境内,与清泗州州守李承颍、清军游击滕家胜等激战。咸丰八年至九年,是张龙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的鼎盛时期。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铁炮响,冒狼烟!临淮来了张元龙,蓝黑旗,遮住天,捻军旗主先锋官,吃大户,杀贪官,吓得清妖到处窜!”
咸丰十年(1860),清钦差大臣袁甲三率大队清兵,会同总兵滕家胜部,以及五河、凤阳等地大批团练兵丁,乘捻军首领张乐行等参加太平军太湖战役之机,攻陷淮上水陆重镇临淮关后,接着进攻捻军兵力薄弱的凤阳府、县二城。从定远方向赶来增援的捻军,在凤阳县梁家岗受到清军大队人马的阻击,无法继续前进。凤阳府、县两城弹尽粮绝,相继失守,张龙被清军捆缚,五马分尸,抛尸荒野。
一人犯罪,株连九族,张龙罹难后,宗亲四处潜逃,远走他乡。张龙兄弟三人和子女名讳,无人敢将其载入《张氏宗谱》。清灭亡,民国立,张龙入捻反清,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褒扬。民众以多种形式缅怀捻军骁将张龙。大鼓书艺人演唱《张龙造反》,曾一度风靡城乡。张龙故里张氏家族扬眉吐气,他们为区别附近几个同名的张庄,就把这里的张庄称作“张龙庄”。“张龙”庄名越叫越响,越传越远,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怀远县出版的地图和地名,均标注这里为“张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