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皖北水乡到产粮大县,从淮上明珠到畜牧养殖大县,蚌埠这座淮河明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万里行舟看压舱。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今年以来,蚌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牢粮食保供责任,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吃饱”到“吃好”
农业生产展现新质生产力
稻谷归仓,麦种下地。雨后的皖北平原,湿润的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芬芳。经过雨水的充分滋润,冬小麦出苗整齐,长势茁壮。
完成了新一季的播种,禹会区马城镇种粮大户王刘松了一口气:“基地里有了烘干机,玉米等秋粮及时进入基地烘干机,通过专业化的烘干设施,能够精准将粮食含水率降至安全储存范围,从根本上解决农储粮易霉变、阴雨天气无处晾晒等难题。”
今年秋粮收获期间,我市遭遇连续阴雨天气。为此,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推进“三秋”工作,市级成立三个服务指导组赴县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全市统筹做好农机调度,投入各类农机具20多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1.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1.5万多台、烘干机0.18万台,建立农机抗灾救灾应急作业队46个、农机维修服务队23个,全力开展秋粮抢收抢烘。
在怀远龙亢农场稻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启用北斗系统规划最优路线,不重割、不漏割,穿梭于田间地头。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照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与底色。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夏粮面积386.91万亩,比上年增长0.52%,增幅全省第一;产量158.26万吨,增产0.12亿斤,增量全省第二。其中,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种植面积分别为310万亩和130万亩,占比80%以上;专供茅台集团、郎酒集团的软质小麦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10万吨。
这个时节,如果你来到怀远县,一粒糯稻正演绎着百亿产值的振兴故事。据统计,怀远县糯稻种植面积约110万亩,产量60余万吨,年集散加工400余万吨,是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糯稻生产加工集散地。沿淮糯稻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集聚兄弟食品、香飘飘食品、江淮粮油、今三麦等糯稻食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
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表示,从“吃饱”到“吃好”,粮食供给的量质齐升,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构筑了坚实屏障。
让“乡货”变“香货”
农产品“云游”广阔大市场
正是螃蟹肥美的时节,“蟹二代”、五河县返乡创业青年朱彩胜“蟹逅阿七”的直播间里人气正旺,一批批优质的五河螃蟹正从这里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从实体转战互联网,显然“蟹二代”更具互联网思维。他们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开展更多农业生产性服务,把土地种上了“云端”。
在互联网直播等新业态推动下,我市螃蟹、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出圈热销。为此,市农业农村部门正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抓手,积极引导新农人拿起手机“新农具”,玩转直播“新农活”,推动农产品对接“云市场”,激活城乡消费潜力。畅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需要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富民产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勇表示,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我市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培育发展动能,积极构建具有蚌埠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众兴菌业“蘑菇工厂” 记者 陈昂 摄
品牌为纲,纲举目张。顺应消费新趋势,我市积极培育农产品特色品牌,农业品牌化建设成效突出。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240个,“白莲坡贡米”“五河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怀远石榴”“五河葡萄”“怀远番茄”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个,全国首批特质农产品1个;获评安徽省“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品牌7个、产品品牌37个;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面积达46.1万亩。
变“田野”为“工厂”
工业理念深刻嵌入农业生产
智能灌溉设备均匀喷洒,一垄垄番茄藤蔓顺着支架攀缘而上,青红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走进位于固镇县的绿之源智慧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湿润的暖意,更是现代农业的科技气息。
走进五河县众兴菌业,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立体式菇房、智能化温控、365天循环出菇……在“蘑菇工厂”里,一朵朵肥硕的双孢菇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诞生”。
在现代牧业五河牧场,一头头奶牛有序进入转盘式挤奶厅,排着队“上下班”,依次完成自动化挤奶。
……
这些平常场景的背后,折射出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聚焦“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我市以工业理念抓农业,把广袤田野打造成“露天工厂”。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6.2%,居全省第2位;新增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项目113个,投资金额223.75亿元;高端智能化宠物食品产业园、粮全其美速冻早餐食品等重点项目部分建成投产,春禾智慧农业等项目开工建设。
“我们引入寿光成熟的设施农业模式,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创新种植技术,实现了作物生长周期的精准调控。”固镇县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智慧介绍道,“绿之源”项目聚焦绿色有机种植,采用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培育的西红柿、圣女果、辣椒、黄瓜等果蔬直供长三角市场。
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期冀。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聚集并合理配置,推动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和现代化,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粮食安全更有保证。
新时代,新画卷。希望的田野上,“有奔头的产业”“有吸引力的职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重塑新时代的乡村图景,在乡村诗意地栖居正成为现实。(记者 杨露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