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蚌埠沦陷!徐州沦陷!华中告急!中共中央发出迅速在敌后建立游击区的指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彭雪枫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向豫皖苏敌后挺进……”在怀远县龙亢镇的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一部循环播放的《三进淮上》历史文献纪录片将参观者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三进淮上》,通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组织带领蚌埠人民在蚌埠淮河以北地区持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画面,还原了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将军等率部于1939年、1940年、1944年三次进军淮上的史实,再现新四军彭雪枫部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淮上抗日根据地,团结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彭雪枫部在淮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在广袤的淮北平原上,有一支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骑兵部队——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骑兵团在淮北平原进行了上千次大小战斗,为巩固和扩大淮北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本刊特邀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团长程朝先的三子、原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程苏宁做客《党报会客厅》,回忆父亲跟随时任中央红军干部团团长陈赓爬雪山过草地,与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参谋长张震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建立骑兵连、征战淮北大地、抗击日寇的英雄故事。
【人物简介】
程朝先,1915年出生,福建省长汀县瀖田乡羊赤村人。1932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入党。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担任时任中央红军干部团团长陈赓的警卫员。
1937年春,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程朝先任中央警卫团六连副连长兼三排排长,而后接受组织指派,担任彭雪枫随从副官。
1939年6月,跟随彭雪枫进军淮上,开辟淮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组建并先后担任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部直属骑兵连的第一任连长、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一大队长、骑兵团团长。离休前担任四川省江津军分区副参谋长(副军职待遇)。
2002年8月27日,程朝先因病在安徽省蚌埠市不幸逝世,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专门为他题词:“南征北战七十年,金戈铁马豫皖边”。
陈赓身边的“红小鬼”
1932年,在福建省长汀县,陈赓将军把一个不知姓名的地主放牛娃招在身边。陈赓将军从放牛娃戴着的草帽上写有一个“程”字,为他起名“程朝先”,寓意为:迎着朝阳,奋勇向前。从此这个放牛娃就有了自己的名字,他就是我的父亲程朝先。
1932年1月,父亲在江西瑞金红军学校当通信员,陈赓任校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赓任中央红军干部团团长,父亲以陈赓警卫员的身份,随中央红军长征。
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在他的口中我们了解了父亲与陈赓将军在长征途中结下的革命友谊。
中央红军进军到贵州的途中,黑夜行军,又没有路,还要翻越一座大山,有的同志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为了不掉队,陈赓要求每一位战士腰里系上一根麻绳,一个跟着一个前进,并亲自帮父亲系好绳子。中央红军来到夹金山下,准备翻越茫茫雪山,只有十几岁的父亲望着山上那皑皑白雪,心里直打寒战:“团长,这可怎么过呀?”。陈赓见状,心平气和地说:“小鬼,怕困难啦?”只见他用手推了推眼镜接着说:“翻越人迹罕至的雪山确实不那么容易,困难也很多,革命吗,哪有不吃苦的?”接着他给大家讲了翻越雪山的注意事项,如爬山时不要说话,上面空气稀薄,不要张大嘴呼吸,不要停留休息等等。
吃过早饭,一场惊心动魄的征服雪山的战斗开始了。父亲和陈赓将军以及干部团的其他同志把所有衣服都穿上了,还冻得发抖。行军途中,陈赓见父亲疲惫不堪,示意他拉着骡子的尾巴。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能有一点外力相助,那该是多大的帮助呀!
红军行进到草地的时候,粮食基本上吃完了。战士们只得挖野菜和草根吃,有时五六天吃不到一口饭,尝不到一滴油、一粒盐,肚子饿得像火烧一样难受,饿得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同志们就把皮带切成块,放在水里煮软了吃。我曾经好奇地问过父亲:皮带吃在嘴里是啥滋味?父亲说,咬不烂,一点也不好吃。陈赓说不好吃也得吃,为了不被饿死,我们就得吃。陈赓也和父亲一样吃野菜、吃草根、吃皮带,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父亲还给我讲过一个陈赓关心下属的故事。红军进入草地最初的七天七夜,每天都下雨,同志们全身湿淋淋的,天气又冷,冻得直打哆嗦,就在这种情况下,陈赓还经常把他的大衣披在父亲身上。在长征时,陈赓将军才三十一岁,父亲当时年龄很小,个头也很矮小。虽然时隔多年,他还在为长征途中,没有照顾好陈赓将军,反而让首长关心照顾而深深自责。
与彭雪枫师长结缘
长征途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与彭雪枫将军相遇,当时彭雪枫见父亲十分机灵,就对他非常喜爱。也许正是这次相遇,让父亲与彭雪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7年春,长征胜利后,父亲在中央警卫团六连任副连长兼三排排长,部队驻扎在延安附近。有一天,父亲突然接到命令调他回延安,中央保卫局给他的新任务是,去太原随从彭雪枫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稍事准备一下父亲就出发了。这次一同出发的共有7人,除去一个小孩,两人负责机务工作,一个是译电员,每人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在背包里藏了一部小型电台。从延安向东,步行了两天来到黄河边,渡河后又走了几天才踏上同蒲铁路线,在洪洞县车站上了火车直奔太原。到太原后,彭雪枫亲自迎接中央调派的同志,一行人来到设在太原老满城三十号的“彭公馆”。
那时抗战尚未爆发,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对外以“彭公馆”的名义出现。“七七”事变后,“彭公馆”公开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处长、张震任总务科长。此后,办事处更加繁忙,父亲跟随彭雪枫每天到处奔波,与各界人士交往,动员抗战力量,推进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也来过这里。父亲每天除要做好日常安全保卫工作,还负责照顾彭雪枫的生活事务。
在这一段时间,彭雪枫的工作虽然十分繁忙,却不忘记关心父亲的文化学习。他本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经常给父亲讲国内外的形势,讲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告诫父亲:要学会应付任何复杂的局面,工作要十分讲究策略,因此,没有一定的文化是不能胜任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为了帮助父亲学习文化,他特地买了两本书相送。一本是读书常识,一本是读报常识。另外还买了许多本子、笔墨等学习用具送给父亲。一有空就教父亲认字读书,要求做到会读、会写。如果父亲未学会,他就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讲解。
1938年2月,彭雪枫奉党中央之命,来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整编新四军四支队第八团,建立了八团留守处。作为彭雪枫的随员,父亲跟随彭雪枫也来到竹沟镇。
1938年夏,奉周恩来副主席指示,彭雪枫亲率300余人,高举抗日大旗,挺进豫东抗日前线。9月,豫东抗日形势剧变。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并确定留守处部队使用新四军游击队二大队番号。10月11日,在西华杜岗与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吴芝圃领导的豫东农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会合,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为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为政治部主任。
率骑兵驰骋疆场
就在六届六中全会开幕的当天,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召开东征誓师大会,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率部挺进敌后,开赴豫皖苏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37年,在太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程朝先与首长合影(前排左起程朝先、彭雪枫、周恩来、邓小平,后排中张震)。
1939年6月,父亲随部队进军淮上。淮上,指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宿州到蒙城公路以东的广大地区。以此为起点,父亲随彭雪枫、张震将军三进淮上,在淮北平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40年6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涡阳县北新兴集开会,突然遭到日伪军的袭击,日伪军千余人乘坐几十辆汽车滚滚而来,炮弹夹着呼啸声在会议广场爆炸,形势十分紧张。彭雪枫果断地下达作战命令。敌人万万没有料到会在这里遭到强有力的反击,误以为中了埋伏,仓皇扒上汽车逃逸。
这次战斗,虽然击溃了敌军,同时也暴露了我方警戒的弱点,敌人到了近前才被发现,这说明步兵警戒的距离太近,很容易遭到袭击。步兵担当警戒任务已不能适应战场的需要,而骑兵警戒线远,且机动、灵活,侦察敌情来得快,传递消息迅速,所以“六一”战斗后,彭雪枫决心建立一支新四军骑兵队伍。
在当时,父亲是彭雪枫的随从参谋,跟随彭雪枫身边多年。1940年8月,彭雪枫司令员、张震参谋长指令父亲去组建直属司令部的骑兵连。
接到任务后,父亲抽调下属单位的45匹马,从各单位调来善骑术的人员充实骑兵。8月10日,骑兵连在淮北大王庄正式成立。在筹建骑兵连的时候,张震参谋长找父亲谈话,大意是,党委决定让你筹备骑兵连,然后交其他同志接任。由于形势发展很快,司令部一直未能派出合适人选,父亲也就成了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部直属骑兵连的第一任连长。
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带,骑兵的优势越来越大。1941年6月,彭雪枫、张震就着手拟制骑兵团的组建方案。组建骑兵团的第一步,就是把全师所有骑兵连、排集中起来;第二步,除原有的骑兵战士外,再从各旅、团中挑选一批机灵、勇敢的班长、排长和警卫员、通信员充实到骑兵团;第三步是挤出经费买马买骡子,把骑兵团的架子先搭起来。骑兵团不是每位骑兵都有马,而且还有农民耕地的马匹,不善跑路。没有像样的马具,有的是木鞍;老百姓的驴鞍,不合马身;有的干脆就没有马鞍,用块破棉被绑在马身上,行不远,就会从马背上掉下来。骑兵的武器很杂,大部分同志没有马刀,只有少数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的洋刀,还有少数人背着步兵使用的宽而短的“鬼头刀”。不少同志穿着磨破的旧军装,已盖不住后脊梁,没有鞋穿,光着脚骑马。
尽管如此,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骑兵团还是很快建立起来。要提高骑兵团的战斗力,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彭雪枫非常关心骑兵队伍的成长,对骑兵战士的训练非常重视,他要求每一个骑兵“上马要像蚂蚱一样轻快、敏捷;骑在马上要像磐石一样稳固;奔驰要像闪电一样神速。”
为此,父亲将训练骑兵作为主要任务,每天骑着飞快的战马,跳过一道道地沟、木栏和篱笆,灵敏快速。在他的带领下,一匹匹战马在操场上奔驰,同时训练“蹬里藏身”的特技:藏身于马肚下,接着进行马上独立、马上拾物、倒骑马、偏骑马,马上救护、马上劈杀和马上步枪、机枪射击等课目。经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新四军骑兵团在淮北大地驰骋,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6年9月1日,父亲升任为华中野战军九纵骑兵团参谋长;1948年6月被任命为华中野战军特种兵骑兵团团长;1949年1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直属教导师骑兵团团长。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
张震将军当“红娘”
1944年8月,父亲程朝先与母亲杨允贞结为伴侣。促成父亲与母亲婚姻的红娘就是彭雪枫和张震将军。
从1937年起,我的父亲就与彭雪枫、张震一起并肩战斗和生活。那一年,彭雪枫奉命组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张震任参谋兼总务科长,父亲任副官。太原失陷后,父亲又与张震一起随彭雪枫南下临汾、河南竹沟,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共同战斗在新四军第6支队、八路军四纵和新四军第4师。张震一直是参谋长,父亲开始任参谋处参谋,后任司令部直属骑兵连连长、骑兵团一大队长。看到父亲已经30岁了,彭雪枫和张震都非常关心他的个人问题。
张震1981年来蚌看望程朝先时合影(左起姚家录、程朝先、张震、杨允贞、王静敏)。
当时母亲在第4师司令部管理科任会计,由于当年她年轻漂亮又有文化,张震便征求彭雪枫的意见,彭雪枫同意后,张震便从中牵线搭桥当起了“红娘”。
母亲杨允贞,1927年出生在安徽萧县菜凹村,1940年10月,13岁时参加了新四军,先在抗大四分校任学员,后到4师被服厂工作,1944年6月在4师供给训练队学习后,分配到第4师司令部从事会计工作,表现很好。父亲和母亲见面后,双方都十分满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于1944年8月结为革命伴侣。
结婚时,彭雪枫、张震因开会未能到场。彭雪枫、林颖夫妇特意写信表示祝贺:“朝先、允贞同志:结婚佳音传来,不胜欣慰,特向你们祝贺。革命夫妇的结合是建立在政治基础之上,希望你们在党的领导下,以互谅互尊的原则进行革命互助,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共同奋勉携手并进。新婚之禧本当前往观礼,因另有会议未能如愿,今写贺信一封祝你们新婚快乐”!
程朝先和杨允贞骑马合影。
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彭雪枫在前线牺牲。彭雪枫的贺信成为了父亲与彭雪枫深厚革命友谊最珍贵的纪念。
父亲和彭雪枫、张震将军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他们亲如兄弟。父母的婚姻是彭雪枫、张震帮助介绍的,彭雪枫送给父亲的怀表父亲一直珍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与张震将军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他们经常保持书信往来并多次见面。
父亲离休的时候,对自己的休养地可以有多种选择,但他最眷恋的还是曾经带领骑兵团驰骋疆场的淮北大地。1966年,他带着一家人来到蚌埠,在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1981年7月和1999年5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刚刚从中央军委副主席岗位卸任的张震将军两次来蚌埠,登门看望父亲,共同回顾战场往事。
2002年8月,父亲因病逝世。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为他亲笔题词:“南征北战七十年,金戈铁马豫皖边”。张震将军的题词是对父亲一生戎马生涯的高度概括,现已镌刻在父亲墓前,这也成为他们非凡战斗友谊的历史见证。2015年9月3日17时,张震将军在北京逝世。我与二哥程苏建专程赶赴北京,以亲属的身份参加了张震将军的追悼会。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