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吴媛媛
期末考试到了,家长们的心又提起来了,都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为此,很多家长给孩子承诺:“考得好会有奖励,考不好会受到惩罚。”
然而,“考得好奖励,考不好惩罚”这一做法,真的合情合理、行之有效吗?作为家长又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呢?
家长:奖惩与成绩挂钩 有人赞同有人忧
临近期末考试,家长们凑在一起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家长中,大部分人表示在意孩子的期末成绩,而针对考试后的奖惩问题,则呈现出不同态度。
“我家孩子自律性差,每次考试前都要批评一顿才能认真对待。”三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说,如果孩子考得好假期作业会比较少,自由活动的时间会多些,还会带孩子出去旅游,反之则要减少自由活动时间,旅游也会取消。
赞同李女士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有的家长以“考得好想干啥干啥,考不好我说啥是啥”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一味地好言好语只适合自觉性很高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需要奖惩结合。不过他们也表示,并不是每一次考试都将分数与奖惩挂钩,平时的测验多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错题,帮着孩子解决问题。
与之相反,另一部分家长对这一做法并不认同。孩子已经读五年级的周女士认为,“考得好奖励,考不好惩罚”在低年级时确有效果,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物质奖励已经失去吸引力,同时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在提高,对于考试已经能够自觉认真对待。
学生家长张女士对这种做法表示反对。“我奉行的是‘考好了不奖励,考差了不惩罚’。”张女士说,“考好考差都很正常,孩子考得好肯定会表扬,考得不好适当批评,最重要的是和他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从来不会涉及奖励或惩罚。”张女士说,自己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但分数不能完全反映成绩,所以自己不会把奖惩与分数挂钩。
家长意见不一,那么孩子又如何看待这一做法呢?吴老师在我市一所小学工作,前几天她在班级就这一问题做了小调查。“有的孩子觉得这样挺好,考得好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或者满足自己的愿望,考试也会变得有动力。”吴老师说,但是也有的孩子觉得委屈,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家长只看到分数,看不到自己已经尽力了,还要进行惩罚。
“孩子说这话的时候都快哭了,看着让人心疼。”吴老师表示,期末考试前她要和家长们做一次沟通,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看待考试分数。
老师:巧用奖励慎用惩罚 家长要有正确的“分数观”
市级骨干班主任高晓娟现为蚌山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谈及“考得好奖励,考不好惩罚”这一问题,她建议家长要巧用奖励慎用惩罚。
“不论任何年级段,孩子对奖励都是渴望的。低年级的孩子注重物质奖励,高年级则注重精神奖励。”高老师说,奖励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可以先是随手画的五角星、小花,再到孩子喜欢的贴纸,逐渐过渡到橡皮、铅笔等学习用具或是小玩具等。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奖励才能激励孩子,切勿一开始时就满足孩子过大过高的要求。家长也可以和老师协商同步积攒贴纸数量,来获取学校或家庭的奖励,这样能降低孩子得到奖励的难度,更易激发孩子努力的热情。
对于“考不好惩罚”,高老师认为在小学初始阶段不要使用。“刚进入小学的孩子要以奖励为主,为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老师说,“如果孩子真的是明白道理却屡教不改,可以适当惩罚,但是家长一定要谨慎,防止孩子逆反,频繁惩罚会让孩子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高老师的观点得到了吴老师的认同。“奖励不能过于物质,造成孩子为了获得奖励而学习,同时也要谨慎惩罚,不能让孩子因为经常受罚而厌学。”吴老师表示,考试是对孩子所学知识的抽查,分数能反映学习情况但不是绝对,孩子考得不好,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态度和薄弱点,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惩罚。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高老师认为,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家长要持续性地看待孩子的一个阶段的成绩,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在校的表现,综合来给孩子的学习情况打分。
心理咨询师:考好考差都应该被爱 成绩差更需要关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巧玲一直在为青少年提供持续的心理咨询服务,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向记者分析了“考得好奖励,考不好惩罚”在孩子心理发展及人格构成方面会造成的影响。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赵巧玲认为,把成绩与奖惩挂钩带有明显的诱惑性,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即便取得好成绩其自我价值感也无法上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考试前特别紧张的原因,因为他们担心考不好会失去被爱的资本。
在赵巧玲看来,“考得好奖励”属于行为主义理论中的“阳性强化法”,这一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者改变。
“即便如此,我仍然建议家长适当使用,因为这一方法更适合于成年人。”对于“考不好惩罚”,赵巧玲则表示反对,“考不好就惩罚会让孩子把分数和个人价值挂钩,他觉得自己考不好就不值得被爱。”
那么,当家长面对孩子考得不好的分数时,又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家长要与孩子共情,考得不好孩子自己本身就比较难过,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考得好与不好,爸爸妈妈都爱他。”赵巧玲建议,在分析失利原因时,家长要肯定孩子做对的题目,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做错的题目,当孩子最终弄懂了这些错题时,要记得加以鼓励。
心智化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K的品质,即真正意识到自己有未知的领域,并因此而去学习,将学习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赵巧玲说,“考得好奖励,考不好惩罚”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学习多会带有目的性,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关注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比如有的孩子开窍比预期要晚一些,家长要帮他建立自信心,而不是一味地苛责,让他迷失悲伤。”赵巧玲用台大教授周志文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让成绩好的学生得到鼓舞,使他们自信饱满,却使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受到屈辱,让他们的自信荡然。实际上,那些成绩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是更需要教导和关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