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房顶渗水 花费近万元“注胶补漏”

2022-08-22 08:18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房屋住久了,一些人家里难免会遇到防水补漏的情况。很多人在遭遇房屋渗漏时,为了尽快处理,都会急切地寻找维修团队,但往往“病急乱投医”。近期,市消保委接到多起房屋防水补漏方面的投诉,并发布提醒,消费者补漏请找“正规军”,谨防“防水补漏陷阱”。

房顶漏水 竟花去近万元

家住张公山新村的陈先生来到市消保委反映,怀疑自己遇到了骗子。

原来,陈先生家住顶楼,近日房顶出现渗漏现象。只要一下雨,屋里就“遭殃”。

陈先生也曾找过维修师傅上门查看,但收效甚微。前不久,陈先生在刷手机时,无意浏览到一则防水施工的广告,便拨打了广告中的电话。

“因为对方说他们采用的是防水凝胶,只需要往漏洞里灌胶,很快就能修好,我就答应了让他们上门。”陈先生说,当时他也仔细地询问了维修事项。比如,凝胶的费用是80元一斤,用多少付多少,现场称重。

陈先生觉得房顶即使有漏洞导致渗水,这个洞都不会很大,这样的报价听起来挺“合理”,便欣然同意。

谁料,在维修师傅中途灌胶时,陈先生看了一眼便吓一跳,凝胶已用了50斤。“我当时就提出质疑,但师傅说卫生间渗漏情况严重,需要用这么多胶,最后共用了120斤胶,付了9600元。”事后,陈先生越想越不对,在他付款时,维修师傅也没有提供施工合同、发票、材料检测合格证明等。

陈先生又咨询了曾经做过装修的朋友。朋友认为,将近1万元的维修费用实属太贵。

陈先生向市消保委投诉后得知,像他一样,掉进防水补漏“维修坑”的人还不少。

“我们接到陈先生的消费投诉后,通过多方协调,最终为其追回部分损失。今年以来,市消保委接到类似投诉有十多起。有一位市民甚至花费了20000元,支付了这种补漏材料,最后我们通过协调,为其追回8000元。”市消保委秘书处负责人丁成告诉记者。

丁成表示,一般来说,房屋补漏收费主要看面积大小,包括材料费和人工费。通过多位受害消费者的描述,像这种按斤收费的凝胶,一些不良维修人员会不停地往渗漏处打凝胶,最后结账发现,最少都要6000元。消费者迫于现场压力和安全考虑只能认栽,最终漏水问题依旧难以解决。

谨防“防水补漏”陷阱

“消费者要多了解维修知识,尽量现场监工,对商家的用材用料、施工工艺进行查验,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当慎交预付款,最好选择按进度付款。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丁成说。

对于我市屡次发生的类似维修消费投诉,市消保委发出提醒,要谨防“防水补漏”陷阱。

首先,广大市民不可轻信网页、短视频平台、搜索平台、面包车身上等各式各样的房屋补漏广告。要尽量找当地有固定场所的商家,要求经营者提供是否具备房屋补漏资质的证明。

其次,在施工前,先询问施工人员所用材料的单价及预计用量,协商补漏费用或者价格区间,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并约定超过预计用量的违约责任(要求商家降低单价、扣除价款等方式)。谨防商家以口头低报价的方式引诱客户,然后以其他方式更改报价。一定要在签订合同时,明确、细化合同内容。合同中,应注明涉及材料的品牌、价格等。

再次,要查看防水材料的品名标识,施工人员带来的凝胶往往是个大白桶,没有任何标签。消费者可以进一步要求其提供所用材料的名称、来源渠道、生产厂家、生产批次、合格证明等信息。

最后,妥善保管相关凭据,及时维权。如保留施工记录、交易凭证、支付凭证、施工人员信息等证据,在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或举报。

153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房屋住久了,一些人家里难免会遇到防水补漏的情况。很多人在遭遇房屋渗漏时,为了尽快处理,都会急切地寻找维修团队,但往往“病急乱投医”。近期,市消保委接到多起房屋防水补漏方面的投诉,并发布提醒,消费者补漏请找“正规军”,谨防“防水补漏陷阱”。

房顶漏水 竟花去近万元

家住张公山新村的陈先生来到市消保委反映,怀疑自己遇到了骗子。

原来,陈先生家住顶楼,近日房顶出现渗漏现象。只要一下雨,屋里就“遭殃”。

陈先生也曾找过维修师傅上门查看,但收效甚微。前不久,陈先生在刷手机时,无意浏览到一则防水施工的广告,便拨打了广告中的电话。

“因为对方说他们采用的是防水凝胶,只需要往漏洞里灌胶,很快就能修好,我就答应了让他们上门。”陈先生说,当时他也仔细地询问了维修事项。比如,凝胶的费用是80元一斤,用多少付多少,现场称重。

陈先生觉得房顶即使有漏洞导致渗水,这个洞都不会很大,这样的报价听起来挺“合理”,便欣然同意。

谁料,在维修师傅中途灌胶时,陈先生看了一眼便吓一跳,凝胶已用了50斤。“我当时就提出质疑,但师傅说卫生间渗漏情况严重,需要用这么多胶,最后共用了120斤胶,付了9600元。”事后,陈先生越想越不对,在他付款时,维修师傅也没有提供施工合同、发票、材料检测合格证明等。

陈先生又咨询了曾经做过装修的朋友。朋友认为,将近1万元的维修费用实属太贵。

陈先生向市消保委投诉后得知,像他一样,掉进防水补漏“维修坑”的人还不少。

“我们接到陈先生的消费投诉后,通过多方协调,最终为其追回部分损失。今年以来,市消保委接到类似投诉有十多起。有一位市民甚至花费了20000元,支付了这种补漏材料,最后我们通过协调,为其追回8000元。”市消保委秘书处负责人丁成告诉记者。

丁成表示,一般来说,房屋补漏收费主要看面积大小,包括材料费和人工费。通过多位受害消费者的描述,像这种按斤收费的凝胶,一些不良维修人员会不停地往渗漏处打凝胶,最后结账发现,最少都要6000元。消费者迫于现场压力和安全考虑只能认栽,最终漏水问题依旧难以解决。

谨防“防水补漏”陷阱

“消费者要多了解维修知识,尽量现场监工,对商家的用材用料、施工工艺进行查验,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当慎交预付款,最好选择按进度付款。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丁成说。

对于我市屡次发生的类似维修消费投诉,市消保委发出提醒,要谨防“防水补漏”陷阱。

首先,广大市民不可轻信网页、短视频平台、搜索平台、面包车身上等各式各样的房屋补漏广告。要尽量找当地有固定场所的商家,要求经营者提供是否具备房屋补漏资质的证明。

其次,在施工前,先询问施工人员所用材料的单价及预计用量,协商补漏费用或者价格区间,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并约定超过预计用量的违约责任(要求商家降低单价、扣除价款等方式)。谨防商家以口头低报价的方式引诱客户,然后以其他方式更改报价。一定要在签订合同时,明确、细化合同内容。合同中,应注明涉及材料的品牌、价格等。

再次,要查看防水材料的品名标识,施工人员带来的凝胶往往是个大白桶,没有任何标签。消费者可以进一步要求其提供所用材料的名称、来源渠道、生产厂家、生产批次、合格证明等信息。

最后,妥善保管相关凭据,及时维权。如保留施工记录、交易凭证、支付凭证、施工人员信息等证据,在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或举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