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谁来看护好农村的公共设施?

2019-08-23 09:04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杨露露/文 刘 晨/图

五河县安淮村兴建的池塘栈道及观景凉亭。(摄于2016年11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7月24日,《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将以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为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按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规范,合理选择管护模式。

随着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记者在深入我市部分村采访中发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难的矛盾已然凸显。如何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创新运营管护机制,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中存在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不竭动力。

公共基础设施变“老”的隐忧

有的美丽乡村已经不如从前那样美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日渐浮出水面,公共基础设施损坏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面对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的突出短板,2012年,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战略发展全局,吹响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集结号。

城市日新月异,农村日渐衰败,这不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场景。因此把农村变得更美、更静、更向往,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实要求。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我市坚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的原则,科学谋划实施,大胆探索实践,扎实有序推进,先后完成4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258个省、市、县级中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完成建设任务后,我市美丽乡村的管护情况怎么样?今年5月初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直接进村入户,采取现场查看、走访群众等方式对全市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怀远县白莲坡镇茆塘行政村茆北中心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不到位、淝南乡吕浅行政村吕浅中心村门前杂物较多、古城镇五郢行政村沟塘有漂浮垃圾、五河县小溪镇藕塘行政村藕塘中心村有乱涂乱画的现象、大新镇郭府行政村郭府中心村有积存和暴露垃圾、固镇县仲兴乡后楼行政村后楼中心村有乱贴乱画现象……手拿问题清单,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央对农业工作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断增多,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也凸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环境整治不到位,脏乱差现象突出。”调查结果显示,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要求,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需要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一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始时投入大、样子好,但因后续缺乏投入、管护,有的已经荒废了。”固镇县一名摄影爱好者告诉记者,在对部分美丽乡村的跟踪拍摄过程中,有的美丽乡村已经不如从前那样美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日渐浮出水面,公共基础设施损坏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村规民约约束力不强,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在今年全市“三农”重点工作推进会上五河县县长金胜庆坦言,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巩固,缺乏持续性、长效性。

管护成本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

这几年,村民富了,人均收入翻番,但与村民改善村容村貌的意愿和标准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仍然捉襟见肘。

怀远县罗元村是我市基础设施短板村,留守老人吴克松站在荒草蔓延的路边告诉记者,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里来回见到的都是那几个熟脸儿,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

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化等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村级公益事业开展和公共服务供给。谈及这一现象,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负责人陈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由于农村空心化严重、群众观念落后等复杂原因,管护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农村人居整治和公共基础设管护施易出现反复现象,治标易、治本难,重点整治应与长效管护齐头并进。

管护成本的增加,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不少村干部无奈地说,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的核心问题在于村集体经济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这几年,村民富了,人均收入翻番,与村民改善村容村貌的意愿和标准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仍然捉襟见肘。”

3月下旬,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对全市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和县区摸排汇总,截至2018年底,全市92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3.91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255.25万元,村均2.43万元。929个村(居)中,经营性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村765个;其中50万元的强村10个,30万元-50万元的较强村13个,2万元以下的空壳村164个。对比数据,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距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差距。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村集体资源如鱼塘、荒地都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村集体统一经营的资产较少,“民富村穷”也给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难题。

“村里要办民生实事,样样事情都得花钱。”扳着手指头,不少选派干部告诉记者,进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后,为了给村里带来些改变,时常要跑单位、跑镇里、跑企业,四处“化缘”。

同时,由于尚未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大量民生需求仍需依靠本就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没钱难办事”的尴尬,不少村短期内难以改变发展落后的面貌。

“仅仅靠外来资金的输血并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在一个出现建设项目荒废的村子里,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后期维护问题,导致部分项目没能发挥预想作用。这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后,工作单位要出资给村里沟塘清淤,考虑到后期管护资金难以落实等问题,此项工作也暂时被搁置,现在仍在“建”与“不建”之间徘徊。

坚持“管”与“治”两条腿走路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既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要回答好“钱如何用得更好”的问题。

雨后初霁,走进固镇县石湖乡陡沟村,入村道路两边,垃圾桶摆放有序,农家庭院干净整洁。

从垃圾围城的“龙须沟”,到精致秀丽的生态村,见证陡沟村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巨变的陡沟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童俊杰深有感触地说,陡沟美在环溪,害也在“小溪”,由于靠近浍河,村庄附近地势低洼,水多、水臭、水循环不畅一直困扰着村民。

“县里整体打包,将村级保洁推向市场,换来了咱村整洁的环境。”说到村里目前的居住环境,童俊杰满脸自豪。推行城乡一体化、环卫保洁市场化,完善治理保障体系,落实长效管理制度,我市农村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全覆盖。三县六区11个市场化项目共完成投资21.72亿元,覆盖农村人口261.11万,全域落实“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市场化全覆盖。

将农村垃圾治理推向市场,这是近年来我市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尝试。

通过“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环卫保洁权推向市场,提升了农村环境整治效率,采取“每月人均1元钱,垃圾杂物全清完”的方式,引导农民筹资筹劳,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环境卫生整治的持久性问题。

突出长效管护,变“一时美”为“持续美”。今年,我市以“月暗访、月通报、月调度”制度为抓手,将美丽乡村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通报、同调度、同推进。按照“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等方式,建立美丽乡村长效管护资金筹措机制。从美丽乡村建成后,市财政专项资金中按照每个乡镇每年9万元、每个省级中心村每年4.5万元的管护费用标准补助到县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绿化养护和卫生保洁。2019年市级财政共安排长效管护专项资金954万元。

事实上,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问题上,我市早在多年前,已经先行先试。

2014年6月怀远县作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县之一,按照管护体制改革要求,当年要完成整县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改革创新任务,为境内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发放“两证一书”任务。2015年初,我市决定在2014年15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推行拍卖、租赁、承包、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和受益户自管等改革形式,从根本上改变工程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现状,解决水利末梢用水难问题。

“建好管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明恒表示,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人员不专业,不少村雇佣贫困人员担任公益岗位,管护效果不理想,甚至一些群众对农村公共设施管护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识,存在随意破坏的现象。

具体到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又难在哪?采访中,陈华表示,公共设施管护并不是一个村和一个部门的“独舞”,涉及水利、住建、交通、环保、经信等多个部门,各项涉农资金亟需有效整合规划引导。

专家建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既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要回答好“钱如何用得更好”的问题。通过设立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机构,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并在规划实施项目时,配套好相应的管护资金,为基层管护“减负”。

在增加制度政策有效供给的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呼吁,要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需求,充分尊重、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村民自治的作用,探索赋予基层党组织规划参与权、建设监督权、效能评价权,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同时,要在“治”字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农村“门前三包”、分组比赛等方式提升基层老百姓参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完)

157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杨露露/文 刘 晨/图

五河县安淮村兴建的池塘栈道及观景凉亭。(摄于2016年11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7月24日,《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将以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为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按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规范,合理选择管护模式。

随着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记者在深入我市部分村采访中发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难的矛盾已然凸显。如何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创新运营管护机制,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中存在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不竭动力。

公共基础设施变“老”的隐忧

有的美丽乡村已经不如从前那样美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日渐浮出水面,公共基础设施损坏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面对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的突出短板,2012年,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战略发展全局,吹响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集结号。

城市日新月异,农村日渐衰败,这不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场景。因此把农村变得更美、更静、更向往,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实要求。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我市坚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的原则,科学谋划实施,大胆探索实践,扎实有序推进,先后完成4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258个省、市、县级中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完成建设任务后,我市美丽乡村的管护情况怎么样?今年5月初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直接进村入户,采取现场查看、走访群众等方式对全市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怀远县白莲坡镇茆塘行政村茆北中心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不到位、淝南乡吕浅行政村吕浅中心村门前杂物较多、古城镇五郢行政村沟塘有漂浮垃圾、五河县小溪镇藕塘行政村藕塘中心村有乱涂乱画的现象、大新镇郭府行政村郭府中心村有积存和暴露垃圾、固镇县仲兴乡后楼行政村后楼中心村有乱贴乱画现象……手拿问题清单,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央对农业工作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断增多,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也凸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环境整治不到位,脏乱差现象突出。”调查结果显示,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要求,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需要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一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始时投入大、样子好,但因后续缺乏投入、管护,有的已经荒废了。”固镇县一名摄影爱好者告诉记者,在对部分美丽乡村的跟踪拍摄过程中,有的美丽乡村已经不如从前那样美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日渐浮出水面,公共基础设施损坏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村规民约约束力不强,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在今年全市“三农”重点工作推进会上五河县县长金胜庆坦言,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巩固,缺乏持续性、长效性。

管护成本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

这几年,村民富了,人均收入翻番,但与村民改善村容村貌的意愿和标准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仍然捉襟见肘。

怀远县罗元村是我市基础设施短板村,留守老人吴克松站在荒草蔓延的路边告诉记者,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里来回见到的都是那几个熟脸儿,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

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化等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村级公益事业开展和公共服务供给。谈及这一现象,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负责人陈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由于农村空心化严重、群众观念落后等复杂原因,管护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农村人居整治和公共基础设管护施易出现反复现象,治标易、治本难,重点整治应与长效管护齐头并进。

管护成本的增加,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不少村干部无奈地说,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的核心问题在于村集体经济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这几年,村民富了,人均收入翻番,与村民改善村容村貌的意愿和标准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仍然捉襟见肘。”

3月下旬,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对全市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和县区摸排汇总,截至2018年底,全市92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3.91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255.25万元,村均2.43万元。929个村(居)中,经营性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村765个;其中50万元的强村10个,30万元-50万元的较强村13个,2万元以下的空壳村164个。对比数据,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距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差距。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村集体资源如鱼塘、荒地都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村集体统一经营的资产较少,“民富村穷”也给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难题。

“村里要办民生实事,样样事情都得花钱。”扳着手指头,不少选派干部告诉记者,进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后,为了给村里带来些改变,时常要跑单位、跑镇里、跑企业,四处“化缘”。

同时,由于尚未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大量民生需求仍需依靠本就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没钱难办事”的尴尬,不少村短期内难以改变发展落后的面貌。

“仅仅靠外来资金的输血并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在一个出现建设项目荒废的村子里,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后期维护问题,导致部分项目没能发挥预想作用。这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后,工作单位要出资给村里沟塘清淤,考虑到后期管护资金难以落实等问题,此项工作也暂时被搁置,现在仍在“建”与“不建”之间徘徊。

坚持“管”与“治”两条腿走路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既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要回答好“钱如何用得更好”的问题。

雨后初霁,走进固镇县石湖乡陡沟村,入村道路两边,垃圾桶摆放有序,农家庭院干净整洁。

从垃圾围城的“龙须沟”,到精致秀丽的生态村,见证陡沟村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巨变的陡沟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童俊杰深有感触地说,陡沟美在环溪,害也在“小溪”,由于靠近浍河,村庄附近地势低洼,水多、水臭、水循环不畅一直困扰着村民。

“县里整体打包,将村级保洁推向市场,换来了咱村整洁的环境。”说到村里目前的居住环境,童俊杰满脸自豪。推行城乡一体化、环卫保洁市场化,完善治理保障体系,落实长效管理制度,我市农村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全覆盖。三县六区11个市场化项目共完成投资21.72亿元,覆盖农村人口261.11万,全域落实“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市场化全覆盖。

将农村垃圾治理推向市场,这是近年来我市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尝试。

通过“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环卫保洁权推向市场,提升了农村环境整治效率,采取“每月人均1元钱,垃圾杂物全清完”的方式,引导农民筹资筹劳,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环境卫生整治的持久性问题。

突出长效管护,变“一时美”为“持续美”。今年,我市以“月暗访、月通报、月调度”制度为抓手,将美丽乡村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通报、同调度、同推进。按照“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等方式,建立美丽乡村长效管护资金筹措机制。从美丽乡村建成后,市财政专项资金中按照每个乡镇每年9万元、每个省级中心村每年4.5万元的管护费用标准补助到县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绿化养护和卫生保洁。2019年市级财政共安排长效管护专项资金954万元。

事实上,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问题上,我市早在多年前,已经先行先试。

2014年6月怀远县作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县之一,按照管护体制改革要求,当年要完成整县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改革创新任务,为境内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发放“两证一书”任务。2015年初,我市决定在2014年15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推行拍卖、租赁、承包、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和受益户自管等改革形式,从根本上改变工程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现状,解决水利末梢用水难问题。

“建好管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明恒表示,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人员不专业,不少村雇佣贫困人员担任公益岗位,管护效果不理想,甚至一些群众对农村公共设施管护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识,存在随意破坏的现象。

具体到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又难在哪?采访中,陈华表示,公共设施管护并不是一个村和一个部门的“独舞”,涉及水利、住建、交通、环保、经信等多个部门,各项涉农资金亟需有效整合规划引导。

专家建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既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要回答好“钱如何用得更好”的问题。通过设立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机构,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并在规划实施项目时,配套好相应的管护资金,为基层管护“减负”。

在增加制度政策有效供给的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呼吁,要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需求,充分尊重、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村民自治的作用,探索赋予基层党组织规划参与权、建设监督权、效能评价权,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同时,要在“治”字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农村“门前三包”、分组比赛等方式提升基层老百姓参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