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禁塑令 环保和发展“双引擎”

2019-11-29 08:5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晨/图

机关食堂超市张贴着禁塑令的宣传展板

大部分菜场仍然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摄于蓝天菜市场。

核心提示:2008年6月1日起,国家实施“限塑令”,要求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颁行初期,取得一定效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除部分超市执行“限塑令”外,绝大多数商业零售场所早将限塑令抛之脑后,各种规格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大行其道。

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防止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白色污染,日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

蚌埠版“禁塑令”如何落在实处,怎样让“禁塑令”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的“双引擎”?本期《深读周刊》为您解读。

袋子换一换,环境将改变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泡沫餐具,都是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制造的,这种石油基高分子材料降解极为困难,通常可存留100年至200年。

轻薄,柔软,光洁,半透明,拿在手里搓揉几下,同丝绸一样顺滑……这是可降解塑料袋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使用上,可降解塑料袋与过去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没有什么区别,强度一样,但袋子这一换,对环境的好处可多啦!”在市政府综合楼一楼楼梯间,保洁员张大姐一边小心翼翼换下装满杂物的可降解塑料袋,一边跟记者聊起了可降解塑料袋的好处。

可降解塑料袋与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样结实,根本不用担心会破裂,同时这种可降解塑料袋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变成碳水化合物,融入泥土,不会再像过去使用的那种塑料袋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都是上课时听到的呀!”张大姐告诉记者,今年8月起,市委市政府所有办公楼的保洁都换上了可降解塑料袋,为了让保洁员明白换塑料袋的意义,进而向身边的人宣传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物业公司还专门给保洁员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通过动画演示,让保洁人员直观地看到可降解塑料袋的降解过程。“过去只知道塑料袋用起来很方便,根本没想到环保这事儿,现在袋子换了,观念也换了,在家里尽量不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

“自从办公楼保洁换上可降解塑料袋后,不仅员工的环保意识一下子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意识也提高了许多。”在禹会区政府办公楼,物业保洁经理陈数告诉记者,今年8月份起,整个办公楼全部换上了可降解塑料袋保洁,一天使用可降解塑料袋200多只,这些可降解塑料袋由物业公司统一采购,分发给所有保洁人员。

“早就盼着禁塑了,这样我们的环境美内涵就完全不同了”。家住经开区晨光花园14号楼的王芒是一个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在王芒看来,现在对小区环境影响最大的,也是最难打扫的不是垃圾,而是各种各样的塑料袋,买菜用塑料袋,购物用塑料袋,这些一次性塑料袋最后都被当作垃圾投进垃圾桶,有时一刮风,垃圾桶里的塑料袋被吹起,落在草丛里、绿化带里,甚至是挂在树梢上,捡拾塑料袋特别麻烦。“捡拾顶多是费点体力,更大的麻烦是这些不可降解的垃圾袋被填埋后,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久而久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将会变得更加恶化。”

鉴于对环境的珍爱,今年7月,王芒联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小姐妹共同组织了一个“环境保护联盟”。她们约定,每个月到龙子湖捡拾垃圾,每周在小区做一次环保志愿者和宣传员,全体成员以身作则,拒绝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不可降解塑料袋及包装已经无处不在。王芒坦言,平时上超市、去菜市场,用自己带的无纺布袋没有问题,但遇到网购和买外卖就不行了。因为现在商家已经得了“塑料袋依赖症”。说着,王芒随手打开一件网购包裹,记者看到,拆开最外面的纸盒后,盒子里的物品全裹着一层厚厚的塑料袋,打开塑料袋,里面每一个小物件也都用塑料袋包装,这样层层叠叠,一个极普通的包裹里居然拆出了一堆塑料袋。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餐具都是‘白色污染’,由于用途极广,使用量极大,目前已经成为环保污染的头号杀手”。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传虎表示,现在市面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都是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制造而成,这种材料降解极为困难,可存留100年至200年。由于塑料制品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全国每年消费塑料制品已超过13314万吨,而其中30%约4000万吨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购物袋等,这其中又有40%的制品约1600万吨最终成为“白色污染”。

“落地”难在哪,关键在理念

如果将环境保护抛之脑后,每个人都打自己的“小算盘”,“限塑令”就会形同虚设,高举环保大旗,绿色驻留心间是令行禁止的关键。

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石油基塑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塑料由于具有重要使用价值,曾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而塑料的问世一度被称为“白色革命”。

由于石油基塑料是高分子物质,其分子结构十分稳定,很难分解,因而石油塑料的最终去向成为世界性难题,而无法降解的塑料最后就成为“白色污染”。

目前对环境污染最大,也最令人头痛的是超薄的一次性塑料袋及一次性塑料制品餐具。价廉、质轻、方便,用量大,使用范围广,所以是白色污染的“头号杀手”。正因如此,无论是2008年国家出台的“限塑令”,还是今年7月蚌埠市出台的“禁塑令”,列入“限”、“禁”范围的都是超薄的一次性塑料袋,只不过在国家限塑范围之外,蚌埠市根据实际情况将“一次性塑料餐具”同时纳入了禁塑之列。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袋的通知》规定,从当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个限塑令之所以将塑料的厚度界定为0.025毫米,就是因为这些超薄一次性塑料袋使用范围极广,又没有回收价值,对环境的污染最大。

菜市场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重灾区”。11月23日,星期六,记者在群力街千万加菜市场看到,整个售卖区集中了上百家摊位,每一个摊位上都挂着成捆的一次性塑料袋,每一位顾客购物后,店主都会用一个塑料袋将蔬菜套上,如果同时在一家摊档购买了几样蔬菜,店主则贴心地对物品再统一打包。这样每一位走出菜市场的顾客都会拎着一大堆塑料袋。记者随机数了三位顾客手中的塑料袋,一位有8只,一位有10只,最少的也有5只。千万加菜市场管理部负责人陈一帆告诉记者,该菜市场每天平均客流量约6000人次。即使按照每人使用5个塑料袋计算,仅这一个菜市场每天的一次性塑料袋使用量也多达3万只。

“塑料袋可以给菜品分类,如果遇到买鸡买鱼,有汤汤水水的菜,又不会彼此污染和洒漏,况且塑料袋还都是免费送的,用起来很方便。”采访中,家住群力街金蚌小区的张大妈告诉记者。“有没有考虑到一次性塑料袋会带来白色污染呢?”“听说过,但每次买菜都自己带袋子太麻烦,而且还没有办法分类,再说了,白色污染也不是我们老百姓考虑的事,但给生活带来方便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与张大妈一样精于算个人“利益账”的市民不在少数。个人的利益账同样也存留在商家的“小算盘”里。

“小的塑料袋一只合3分钱,大的合6分钱,花费的成本不高却能给顾客带来很多方便,如果别人都有,而我没有,这生意就没法做了”。兰凌路银河菜市场,一位摊主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业务员过来推销一次性塑料袋,别说可降解塑料袋价格高不合算,就算想要也不知道从哪里买。

“限塑令”之所以作用“有限”,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源头治理执行不力问题,也有监管不严问题,更有全民环保意识不强问题。如果将环境保护抛之脑后,每个人都打自己的“小算盘”,“限塑令”就难免变成“一纸空文”。

助力生物基,绿色驻心间

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说“不”,具有环境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两重效应。一方面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免受白色污染,又为可降解塑料制品“蚌埠造”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国家“限塑令”之后,蚌埠市颁布“禁塑令”,可以看作是国家“限塑令”的升级版。

翻开《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记者看到,“禁塑令”明确提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我市禁塑将分行业分类别推进,由限制到逐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不断扩大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使用范围,推动形成禁塑长效机制。

按照蚌埠市“禁塑令”推进计划,2019年7月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全面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全部采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替代。9月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盒、塑料杯、全部采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

2019年12月底前,民办学校、民营医院、大型超市、大型商场等单位和场所禁止提供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杯,全部采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2020年12月底前,实现《蚌埠市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推广目录》所列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在全市范围内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100%替代。适时在全市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杯。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率先全面禁塑,可以起到示范带动和宣传发动作用,第二个推进层次为具有经商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提供者,如果禁塑令在此地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禁塑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蚌埠市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推广目录》值得期待!”在沫河口工业园区,雪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政说起蚌埠市出台的“禁塑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生物基材料是蚌埠市实施“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禁塑令”适时出台,对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李云政说,虽然蚌埠市生物基材料的市场覆盖全国,甚至在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政府在安徽首家出台禁塑令,在客观上,传达出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决心。“与禁塑令同步的产业发展计划,保障了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供应能力。”

“禁塑令助力生物基材料产业,生物基材料产业又为禁塑令的推进提供了产品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安徽丰原福泰来聚乳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告诉记者,聚乳酸的原料是玉米,作为生物基材料,它具有绿色、安全、环保等特点,这种材料不仅可以做成可降解购物袋、餐具、服装、医疗用品,这些产品可以完全替代石油基塑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今蚌埠在打造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同时,在省内第一个出台禁塑令,意义深远。“禁塑令”具有环境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两重效应。

“禁塑令虽好,也要落在实处,如果执行不力,将会变成‘一纸空文’。”长期关注环保产业发展的安徽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会恒认为,除了在单位禁止使用和提供外,还应在提高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上下大功夫,而改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掐死‘源头’,防止‘偷产’,切断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餐具的流通渠道,唯有如此,可降解塑料制品才能全面走进寻常百姓家。(完)

28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