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从去年下半年来,蚌山区湖滨社区中心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高社区综治中心实战水平,做实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把社区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和谐桥”,网格治理的“导航器”,群众心中的“解忧室”,护航辖区平安和谐稳定。
在湖滨社区中心,大家都知道,矛盾纠纷化解的“溶解剂”就是一个特别有效的“1-2-X”工作法。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社区中心工作者们心血的凝聚,是基层社会和谐的坚实保障。“1-2-X”工作法,即在纠纷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按照网格级走访不低于1次、社区级调处不低于2次、社区中心级调解直到化解为止(X)的调解步骤,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纠纷消弭于萌芽。
环环发力,打好调解“组合拳”
“调解不拖延,矛盾就能化解在萌芽阶段。”湖滨社区中心党工委负责人鲍合洋,湖滨社区中心通过实施“1-2-X”工作法,走访、调解、化解各环节密切配合,确保每一起纠纷都能迅速得到解决。这种方法不仅科学高效,还特别注重从根本上防止纠纷“反弹”。
兰凌御府小区的业主周先生因房屋质量问题与物业公司产生矛盾已久。去年,周先生在投诉中称,因房屋质量问题多次向物业反映,但一直未得到满意回复。周先生也因此三年没有缴纳物业费。分歧与冲突导致沟通渠道不畅,问题难以解决。
网格员王红了解到周先生的诉求后,主动介入进行协调,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诉求,协商合理的解决方案。但双方积怨已深,调解难以推动,之后由社区调处,仍进展艰难。问题被移交到社区中心矛盾调解中心调解。
人民调解员段凤宝在调解过程中,仔细梳理各方责任,注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双方各退一步,努力缩小分歧,找到解决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了物业公司及时整改,并且一次性打折收取业主三年物业费用的协议。这场历时3年多的物业矛盾得以解决。
2024年11月以来,湖滨社区中心按照《湖滨社区中心12345市长热线投诉暨物业管理问题投诉控增量减存量专项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专项行动,至今已调处矛盾纠纷45起,化解1年以上矛盾纠纷5起,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21份,不仅解决了矛盾纠纷,化解了居民们心中的“疙瘩”,也为大家带来了更加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
门前解忧,搭起社区“和谐路”
去年11月,菱湖小区四期内,有业主因养鸽与楼下酒店经营户产生纠纷,涉事双方一度非常冲动。菱湖社区网格员王沙沙第一时间上门摸清基本情况,为后续调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社区级调处多次,安抚双方激动情绪,避免发生过激行为。社区中心矛盾调解中心介入后,根据前期摸底调处情况,人民调解员多次上门,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现场调处,经多轮调处,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我和楼下酒店不见面,调解人员就来来回回在我们之间不停走访,没想到问题居然说通了。后来邻居再也没闹过意见。”养鸽子的业主郑先生说,自己曾一度以为和邻居之间会有一场“硬仗”,没想到调解人员春风化雨,做通了邻里间的工作,自己现在和邻居们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湖滨社区中心创新投诉纠纷快速反应机制,通过12345为民服务热线、每日警情通报、综治中心等渠道,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中心、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各级调解人员及时跟踪了解当事人心理、家庭、社会表现等状况,全面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效。一旦出现矛盾纠纷,社区中心立即通过“一对一”或组“调解团”等方式上门开展调解,确保每起纠纷“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结果”。
以情动人,解开邻里“千千结”
调解工作不是简单地说服教育,而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既要找到解决问题、消弭矛盾的关键,又要让当事人从心理上接受、认可,使得邻里关系能够被修复。为此,湖滨社区中心组织了包括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援助人员等多方力量,确保每一项调解都能精准落地。
去年12月,帝景珑湾小区业主黄先生因封闭入户连廊与隔壁邻居产生纠纷。该事件经过网格走访、社区调处后,上报社区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这么好的房子,两家门挨着门,又都姓黄,真是难得的缘分,大家和睦相处,把日子过好了,比什么都重要。”人民调解员登门调解时,想方设法缓和两家的关系。
当涉事业主提出,因工作原因,只有休息日才有时间。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周末进行调解,涉事业主十分感动。在最后一次调解时,经过调解人员3个小时的释法析理、说服劝解,双方同意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双方矛盾顺利化解。
湖滨社区中心党工委负责人鲍合洋表示,社区中心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前沿作为首要任务,未来将继续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积极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深化纠纷化解便民举措,实现一站式、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纠纷。(蚌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陈瑶 通讯员 孔宇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