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黎黎的跨界实践:用协同创新撬动"世界工厂"升级》
2020.8.16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东莞常平镇——这个被誉为"世界工厂"核心的OEM重镇,正通过常平国际创新港的环境设计,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生动实践。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常平国际创新港,作为该镇最大的ODM中心,其环境设计突破传统产业园区范式,通过跨学科协作构建起连接全球产业链的创新生态。
世界产业链节点:设计回应制造变革
常平镇聚集了超过2000家制造企业,为全球500强企业提供OEM服务。随着产业升级,创新港承担着从"代工生产"向"原创设计制造"跃迁的关键使命。设计师团队敏锐捕捉这一转变,将产业园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的视觉宣言。
"我们不再使用齿轮、流水线等传统工业符号,"主创设计师黎黎介绍,"而是通过动态光影装置模拟全球数据流动,用参数化立面展现产业链协同网络。"主广场的《创新矩阵》装置,由800块可编程金属板组成,实时反映全球各研发中心的活跃度,将抽象的产业链关系具象化。
跨学科协作:打破边界的设计引擎
在常平国际创新港的打造过程中,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空间美化工程,而是跨越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和数字艺术等多个专业的系统共创。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正成为新一代产业园区商业升级的关键引擎。
“设计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整合能力。” 主创设计师黎黎表示。团队从一开始就打破专业壁垒,搭建起一个覆盖六大设计门类与12个工程科技领域的协作平台,使得设计不仅回应美学需求,更精准切入企业创新、品牌传播与商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诉求。
建筑+景观:构建流动的创新场景
建筑与景观不再独立存在,而是共同服务于"创新行为"的发生。共享中庭区域的可变形结构、垂直农场与功能性绿墙,不仅提升空间宜居性,更成为企业品牌展陈的天然介质。空间在绿意与光影中流动,激发团队交流与跨界合作。
室内+产品设计:营造高效与灵感共存的使用体验
在办公与展示空间中,室内设计师与产品设计师深度协作,将功能模组化家具、可调光系统与智能导视设备整合,实现空间“即开即用”的高效率转换,为初创企业提供弹性办公支持,也为来访客户构建可感知的高科技形象。
公共艺术+数字艺术:让品牌价值成为视觉符号
常平国际创新港的大量公共空间被赋予视觉叙事功能。动态光影装置《创新矩阵》不仅吸引眼球,更成为园区企业展示研发活跃度的实时界面。AI驱动的数字交互墙,使品牌故事、技术逻辑和场景想象在一面墙上实现沉浸叙述。这些艺术装置不仅是美学创作,更是数据驱动的品牌传播载体。
以设计驱动产业生态升级
在常平国际创新港的打造中,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美学的追求,更是一种推动产业生态进化的系统方法。这种前所未有的跨界协作,为园区注入了强大的商业潜能:吸引高价值企业入驻;兼顾创意空间体验与品牌传播场景,满足了当代科技与创意企业对办公环境的多维需求,成为招商的关键指标。提升园区运营效率;感应式玻璃、热力导视、数据联动照明等智能系统深度融入日常管理,让空间随数据而动、运营随行为而调。打造园区“可传播性”每一个空间节点都是可被记录、分享、讲述的视觉IP,不仅提升品牌曝光度,更带动访客转化与招商热度。主创设计师黎黎指出:“跨学科协作的价值,不是让每个专业退一步,而是让每个专业都走上前台,共同定义空间如何驱动产业。”这正是常平国际创新港从一个物理园区跃升为“创新生态运营平台”的核心秘诀。
“这里每一个空间节点都是创新触发器。”常平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设计师真正理解了ODM中心所需的协作文化,把空间变成了连接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品牌的活性平台。”
(观察):设计正在成为产业升级的商业引擎常平国际创新港的实践证明,设计不再只是美学装饰,而是推动商业模式跃迁的核心力量。通过建筑、景观、数字艺术等多维协作,园区不仅提升了企业入驻意愿与品牌价值,更实现了运营效率和市场传播力的双重升级。空间从“制造容器”转变为“创新发生器”,设计正以更强的整合能力与想象力,重构产业园区的商业生态。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