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更大突破

2025-10-22 09:18 蚌埠发布客户端 ​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十四五”期间,蚌埠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不放,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关键词 突 破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今年6月,一项改革备受关注,市委科技委员会成立,以高规格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十四五”以来,我市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建立全市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研究部署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蚌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持续破除,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自2022年1月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我市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全国288个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连续进位,2024年在全国排名第56位、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排名第18位,分别较2021年进位13名、2名。持续推动2024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达56.3亿元、全省第5。

截至2025年上半年,蚌埠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03件,每万人口拥有量12.27件,均位列安徽省第5位。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有效专利比重达到43.92%,位居全省第3位。

瞄准产业需求,布局创新载体。“十四五”以来,全市共获批省级各类科技项目119项,涉及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共获省支持资金1.34亿元。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成为玻璃领域全国唯一;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69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全省首个医学类院士工作站——范先群院士工作站在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

平台的建设,推动了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从1到10再到100”的突破。

关键词 向 新

塑造发展新优势

“试验圆满成功!”去年6月,国内首次10km级别飞行—回收试验在酒泉东风发射场完成,这次试验所使用的三台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正是“蚌埠造”。

图为九州云箭生产车间。 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发动机的研发公司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落户我市以来,专注于研发支持火箭回收复用的深度变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公司研制的“凌云”和“龙云”两款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国内目前唯一突破了三次启动、深度推力调节技术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

仰望星空,逐梦空天。空天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十四五”以来,紧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我市不断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推动产业向新。聚焦火箭卫星总装、液体火箭发动机、航天材料等运载工具及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领域,全力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中心。

走进中国传感谷,仿佛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感世界。中国传感谷目前已经吸引了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传感器是万物互联的“神经末梢”,也是蚌埠产业向新的有力注脚。中国传感谷位列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第六位,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影响力已跻身全国前列。

从新业态到新生态,从新赛道到新机遇,“新”从哪里来?靠的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我市锚定“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不动摇、不折腾、不犹疑,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智能传感、商业航天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升级,离不开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中电科40/41所成功研制国内首台超大阵列规模红外焦平面测试仪。九州云箭科技公司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发生产出液态甲烷发动机……这些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是蚌埠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案例,进一步彰显了“合芜蚌”铁三角的实力。

关键词 赋 能

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与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拥有的“一种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由凯盛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可实现连续折弯40万次……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在蚌埠这片热土诞生。

一块块神奇的玻璃,成为蚌埠创新的鲜明注脚。“十四五”以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提升,高质量运行建设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成“电子级超细高纯球形二氧化硅合成制备研究”等5项技术转移扩散、“高效率发电玻璃中试验证”等3项科技成果孵化。启用科技大市场线上平台,整合长三角优质科技成果6700余项、发布本地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

以蚌埠科技大市场为主体,组建部分县区科技分市场加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入驻的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征集并发布科技成果9746项,梳理优质科技成果500余项推送至相关企业。“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吸纳技术成交额718亿元,累计输出技术成交额501亿元,累计登记各类科技成果2358项。

厚植创新土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我市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培育发展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入选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全省唯一,两次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24年,全市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32家,总量达到101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65家;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7家,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6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1户。

“‘十四五’期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蚌埠坚持科技打头阵,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蚌报融媒体记者 杨露露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