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造科创策源地 站上发展新高度 ——访市科技局局长马成喜

2021-02-19 08:03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通讯员 强萌

“聚焦‘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发展目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更加凸显科技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谈及“十四五”发展纲要,市科技局局长马成喜说,“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全面推进省‘科创256’体系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贡献科技力量。”

底气来自于过去五年的实绩:在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的基础上,强化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型企业主导、科技人才支撑、创新机制保障,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升格为国家级示范区,全市主要科技指标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访谈中马成喜介绍,未来将继续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双千”工程等“九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0%以上。

定下了蓝图,接下来就是不懈的努力。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目标下,市科技局将科创工作谋划放在首位。高质量编制《蚌埠“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高水平出台“科创256”实施意见被列入今年工作计划重要内容。“有了行动纲领,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能少走弯路,用高科技打通产业堵点、疏通发展脉搏也更顺畅。”马成喜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是重要抓手。马成喜告诉记者,今年我市也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方面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企业;一方面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双千工程”,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按照计划,今年将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2.5%,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市场的“蚌埠军团”。

“今年我们也将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马成喜说,高校和研究所是蚌埠拥有的得天独厚资源,所以今年将坚持“政产学研长用金”七位一体,深化“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助力、市场阅题”的产学研合作。具体说,就是要持续推进与合工大校企合作,推进与中科大共建蚌埠先进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加快俞书宏院士科研成果在蚌落地转化,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常态化、精准化。

与此同时,大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成果、技术和资金来我市创新创业。“蚌埠背靠长三角,加快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是当下一篇大文章。”马成喜告诉记者,其实与长三角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一直是蚌埠的“传统”。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持续深化与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合作,加快推进与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院所合作,支持“创新飞地”建设,加快构建“创新在江浙沪、产业在蚌埠”的良好格局。 而且,蚌埠也将“主动出击”,积极参加浦江创新论坛、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在与长三角城市交流合作中寻找科技创新的机遇。

创新载体建设同样是今年的重点工作。访谈中记者了解到,在加快推进省、市“一室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中,我市还将以政策、资金杠杆撬动驻蚌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建设专业孵化器;持续推进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县的建设,增强县区创新能力。

有了好政策,还要有好环境。随着创新创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市科技局加快推进“科创256”体系建设,将在年内陆续出台新阶段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杠杆作用。“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蚌埠创新馆,将蚌埠创新馆打造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技术对接、成果展示、项目路演和技术交易于一体的皖北科技大市场和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圈。”马成喜说,“三地一区”两中心的建设,科技创新一定会走在前面。(完)

21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