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探寻“淮河文明之光”

2019-05-27 08:09

□蚌埠新闻网记者 顾楷她从淮畔走来,面带微笑,头顶光环。

7300年的时间,她就静静地伫立在淮河北岸,看着远古先民的生息繁衍,看着大禹治水劈山导淮,看着夏的兴起国家的出现,看着刘邦的铁骑从身边踏过开创了大汉,看着不远处皇觉寺里的小沙弥头顶红巾威加四海,看着解放战争中推着独轮车在她身旁匆匆走过的英雄人民改天换地走向新时代。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7300年的尘土,掩盖了山川河流,掩盖了历史画卷,却没能掩盖她的微笑、她的瑰丽、她的光辉和精彩。面纱揭开的那一刻,蚌埠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倾世的容颜震惊寰宇,专家聚集,学者聚合,媒体聚焦,共同探秘她的历史,欣赏她的艺术,研究她的内涵。

“司天玄女”、“人文之祖”、“淮河之母”、“东方女神”……这是专家学者们赋予你的名字,而对于与你朝夕相处的我们来说,你就是蚌埠远古先民的化身,是我们的历史、源头和根脉。

5月25日至26日,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在蚌埠召开,围绕着双墩陶塑人头像与淮河古代文明,一场考古界的盛事在蚌埠点燃。

双墩珍宝吸引专家目光

5月25日上午8点40左右,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蚌埠双墩遗址迎来了一群重磅级的专家。他们中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有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有来自各省博物馆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馆长及研究馆员,有来自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等专业组织的业内大咖,更有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外国学者。红山文化玉猪龙、贾湖骨笛、殷墟妇好墓、半拉山墓地……几十年里,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考古“神话”,大多由他们亲手发掘、整理、研究,他们是考古专家,更是学术权威。

从刻着“淮河文明之光”的石碑出发,60余名专家学者向双墩遗址迈进,去探寻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的发掘地。他们脚踏黄土,躬身细察,沿着双墩遗址挖掘现场的道路,小心翼翼观察着,坑洞前、夯土前、陶片前、兽骨前,专家们看细节、问情况、记笔记,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摄资料留存。

在这些专家中,有一名老人满头白发、脊背微驼。行走在坑洼不平的考古现场,他消瘦的身体却步履沉稳,丝毫没有落后于周围的年轻人。他是郭大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今年81岁,在考古界,他被称作“红山文化第一人”。

“淮河流域古文化既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关系,但又不完全一样,它有自己的生长点,有自己的起源、发展过程,其中,有的阶段它处于先进地位,所以我们有的老的考古学家,说(它是)中华文明的主源之一。”从7300年前的双墩遗址到春秋时期的双墩一号墓,郭大顺越看越觉得,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有着很多重要的闪光点,蚌埠的双墩遗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一直以来,我们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考古有很深的研究,但对中间淮河流域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双墩遗址的发掘,有助于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情况,有助于对中华文明探源。

在市博物馆,一场双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正在上演。从双墩遗址发掘出的大量文物陈列了满满两个展厅,碗底、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新石器时代的玉璜、骨簪,7000多年前的各类鹿角……这些从远古走来的珍宝吸引着专家的目光。

当主角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一时间展柜周围被围成了好几个圈,大家踮着脚、伸着头,恨不得离她近一些,再近一些。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圆睁的双目、脸颊的刻纹、额头的圆环、嘴角的微笑,无一不引发专家学者的热议。

“它(人面像)不一般。因为过去我们发现人面像都在甘肃那边发现的多,好多都是器物的附件,比如在盖上在器身上,完全独立的人体塑像在中国应该讲是不发达的。现在在这发现的年代比较早,而且做得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看眼睛、眉毛,做得都很不一般,它可能代表当时的一种宗教祭祀,(说明)那个时候无论是从宗教信仰还是艺术水平都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郭大顺说。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顾万发则认为,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额头是太阳的符号,至于两颊的纹面,位于法令纹的位置,既体现了善良、仁和,也不失威严。“按照民族人类学的说法,把纹面纹到两颊,能够带来‘福魂’,就是带来美好吉祥的意思。综合来看,这个陶人非常难得,能够在7000多年前,以相关的材质、相关的符号予以特殊的表达,肯定代表了我们当时的信仰。”顾万发推测,双墩陶塑人头像完整的样子,应该是像太阳神鸟一样的蹲踞式,象征着那时候的太阳女神。

“”这次来参加这个会议,来了这么多‘大咖’,了不起,说明双墩雕塑人头像,确实值得研究。”曾经参与过两次双墩遗址考古发掘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航说,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雕塑中具有唯一性的,也是最好的一件,对于它的研究,必将推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

陶塑人面像承载灿烂文明

“这件雕题人面像,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这是目前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雕题纹面陶塑人面像。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在5月26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国祥作成果总结,他认为,以双墩陶塑人面像为载体,可以充分论证它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刘国祥的观点,也是对所有专家学者观点的总结。两天的时间里,共有27位学者作了正式的大会发言,8位学者参加了专家讨论环节的发言,大家紧紧围绕双墩陶塑人面像进行研讨,紧紧围绕双墩文化、淮河流域史前文化进行阐释。考古学、民俗学、体质人类学、工艺美术学、雕塑学、文化哲学……发言的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入手,提出了大量新颖的观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与会的学者结合各自工作、研究甚至发掘经历,对比双墩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探寻淮河古代文化的起源。

大家对这次在蚌的研讨活动充满了赞誉,一些外国专家学者也让蚌埠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俄罗斯的玛利亚正在北京大学读博,专门研究汉唐考古。在采访交流中,她认为蚌埠对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无论是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还是博物馆中的大量典藏,抑或是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里收集的各类老宅,都让她印象深刻。

“其实中国跟我们俄罗斯或是跟其他国家一样,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考古学家做什么,考古是什么。”玛利亚说,蚌埠通过双墩遗址、市博物馆和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这些平台,展示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对大众介绍了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家在做什么,向市民特别是学生、儿童普及了考古及文物保护知识,这让她为之振奋。

“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明现在已经有了一部分的了解,但是对那时候人的思想、文化、世界观其实了解的并不多,双墩陶塑人头像为我们更多地了解这方面内容提供了特别重要的研究渠道。”玛利亚说,这次来到蚌埠,让自己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完)




23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