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强化民生保障,让幸福更有“质感”

2022-01-11 08:11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文/图

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月人均690元。制定实施“一老一小”问题整体解决方案,新增养老床位2150张,完成156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建成社区食堂17个、养老助餐点27个;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无一户返贫……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去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和水平,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积极构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但为群众解决了各种生活困难,更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保障让百姓生活“有底”

“自从办理了低保,我们就没为伙食费花过钱,现在老伴的身体比之前要好,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一说起政府给予的低保救助,桂花园社区低保户王家侠的老伴就连连道谢。

王家侠是桂花园社区的低保户。5年前,因为脑血栓导致长期卧床,吃喝拉撒全靠老伴照顾,但由于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老伴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得知情况后,当地民政部门立即为她办理了低保手续,有效减轻了家庭负担。如今,老两口的温饱不愁,日子过得既踏实又安稳。

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助推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城乡低保标准达到690元,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省第三。同时,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至乡镇(街道),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构建起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

此外,针对广大农村的困难群众,我市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 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市开展兜底保障成果“回头看”检查,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低收入人口是民生保障重点关注人群。为确保民生保障及时到位,我市建设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采集低保边缘、支出型贫困等人口相关信息,实现对低收入人口实行常态化监测,防止阻断返贫致贫。同时,开展“情系学子、筑梦未来”助学活动,利用福彩公益助学金帮助140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临时救助让困难群众不怕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总有人因此陷入生存困境。为了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的生活困难,我市在民生兜底保障基础上,搭建了多个临时救助平台,开辟了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社会救助新路径。

“多亏了救急难基金会帮助,孩子病情已经稳定,不仅手术非常成功,而且女儿的右手已经可以自然放下。”尽管距今已有半年,但尚军海对女儿植皮手术成功仍然充满感激。

尚军海夫妇是怀远县徐圩乡人,育有两儿一女,常年靠打工为生。2019年9月,在两人白天外出工作时,5岁的小女儿在家中不慎引火上身,导致全身大面积2-3级烧伤,双上肢一直处于蜷缩状态。

因没有医保,夫妻俩花去了全家大部分积蓄。去年3月起,女儿每个月都要到医院进行激光治疗,一次就花费7000元,再加上后续手术治疗费,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尚军海家难以为继。

去年6月,得知尚军海家的困难后,市救急难基金会立即启动入户调查、专家评审等程序。不到一个月,2.5万元医疗救助金就打到了尚军海妻子的账户上,让他的女儿顺利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治疗。同时,怀远县民政局根据相关政策,将尚军海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给予1.6万余元临时救助,全家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

“原有的救助制度体现社会公平,但如果着眼个案,我们仍会发现制度未覆盖的地方,我们设立‘救急难’基金就是为了填补其他救助方式的‘盲区’。”市民政局救助科负责人说,“救急难”基金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救助对象不限户籍,只要是在本市境内居住和生活的人员都可提出申请,救助范围扩大至所有困难家庭,救助金最高限额是5万元,特殊情况最高可达10万元,即便是非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支出,也纳入救助额度的测算范围。

此外,对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费用支出较大的家庭,基金会还增加了众筹特别救助,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募款。如在时限内未达到预期筹资目标,基金会还可在确定的救助标准内再实施兜底救助。据了解,自该基金会成立以来,全市已经成功实施5例网络众筹项目,实施95例个案救助,发放救助金达到303.89万元,人均救助3.2万元。

正是鉴于救急难基金会的成功实践,我市分别于2019年、2020年率先在全省设立了首个儿童福利发展基金和针对消防救援队伍的公益基金,进一步将困境儿童、消防救援指战员及其家庭成员纳入了救助范围。如今,在市慈善总会的运作下,两项基金募款额均已突破百万元,并多次成功实施临时救助,实现了社会与政府救助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良性互动。

适老化改造让居家养老更舒适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当下,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仍是居家养老。针对居家养老中容易遇到的摔倒、生活不便等难题,居家适老化改造应运而生。

家庭适老化改造,主要是为分散供养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场所,以及家具配置、细节保护等做一定的调整或改造,以更利于老年人通行、洗澡、如厕、休息等日常生活,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和事故,从而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

82岁的杨学武老人是淮河社区特困户,因患病长期卧床,生活自理能力差,即便在家行走,也有滑倒风险。了解情况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立即派人上门,对其房屋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一举解决了杨老生活中的诸多不便。

“卫生间铺设防滑地垫、安装一字形扶手、床头等处加装防撞条、卧室安装感应地灯。”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考虑到老人长期卧床,行动能力不足,他们还为其配备了坐便椅、助行器、折叠助浴椅、放大镜、带放大镜的指甲刀、腕式血压计等辅助设备,既方便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照护,又尽可能让老人的生活舒适、安全、方便。

看到焕然一新的房屋,杨学武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除了夸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充满期待,“以前走不动、不敢走,现在有了防护措施,不用担心滑倒,到哪儿都不怕,活动范围变大,生活也变得方便了!”

其实,杨学武老人只是众多享受家庭适老化改造政策红利的一户。去年以来,我市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为契机,持续实施推进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不但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提高50%,还启动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累计为156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

助餐服务让老人吃上“暖心饭”

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社区养老服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以“助餐工程”作为改革的切入点,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逐渐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这里菜品齐全、营养丰富,而且全天供餐、价格实惠,现在我们老两口基本不在家做饭了,每天都到这儿‘下馆子’,省时又省力!”说起家门口的老年食堂,住在胜利五村的退休老师赵和平张口就是一顿猛夸。

赵老师口中的老年食堂,是胜利街道日间照料中心的附属食堂。2019年11月,该中心食堂开始对外营业,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全天中、晚、餐服务,每餐价格限定在十元以内。由于菜肴丰富、口味清淡、价格实惠,该项业务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受到了社区乃至周边的老年人热烈追捧,每天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

吃口热饭、饱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对于一些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难自理老人来说,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大问题”。为满足老年人社区就餐需求,我市启动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助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老年食堂、助餐点的布点建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气腾腾的“暖心饭”。

如今,在市民政局的推动下,老年食堂和助餐点已经在全市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市已运营社区老年食堂有17个、小区助餐点达到27个,1.2万老年人直接从中受益。此外,为了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我市还出台了《蚌埠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用房建设管理办法》,要求新建小区同步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且单处建筑面积不得少于200平方米,新增配建面积达到9576平方米。

多元化养老让老人“老有所养”

宽敞明亮的大堂、设施齐全的卧室、无障碍的通道和电梯、24小时热水供应、经验丰富的护理团队……走进燕山乡养老服务中心,完善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周到的服务让人有种置身宾馆的错觉。

“这是我们一楼房间,每间可住2人-3人,全部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和防滑垫,24小时供应热水。”在公寓楼的房间,中心负责人孙丽萍对记者说,所有房间都有人按时清理打扫,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还有专人负责照顾。同时,每个楼层都设有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配备智能播放和呼叫系统,确保所有老人随时得到妥善照护。

五保老人王桂安是燕山乡村民,搬进现有的养老服务中心,他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晚年生活。“吃得像饭店,住得像宾馆,玩得像小孩,没事可以在花园里溜达,关键是一分钱都不花,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让俺老了还能享上这清福。”王桂安笑着说。

燕山乡养老服务中心的成功,得益于我市持续推进的养老机构服务社会化改革。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相比单一由政府机构或民营企业负责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公建民营”不仅能解决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服务功能单一及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等问题,而且利用市场化手段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灵活的养老服务,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释放养老产业活力,实现政府、企业、群众的多方共赢。

去年以来,我市把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作为主要抓手,通过加大投入、服务升级、社会合作等举措,全面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极大提升了公共养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养老床位2150张,建成市级、县(区)级养老服务中心9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74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186个,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完)

202

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文/图

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月人均690元。制定实施“一老一小”问题整体解决方案,新增养老床位2150张,完成156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建成社区食堂17个、养老助餐点27个;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无一户返贫……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去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和水平,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积极构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但为群众解决了各种生活困难,更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保障让百姓生活“有底”

“自从办理了低保,我们就没为伙食费花过钱,现在老伴的身体比之前要好,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一说起政府给予的低保救助,桂花园社区低保户王家侠的老伴就连连道谢。

王家侠是桂花园社区的低保户。5年前,因为脑血栓导致长期卧床,吃喝拉撒全靠老伴照顾,但由于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老伴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得知情况后,当地民政部门立即为她办理了低保手续,有效减轻了家庭负担。如今,老两口的温饱不愁,日子过得既踏实又安稳。

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助推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城乡低保标准达到690元,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省第三。同时,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至乡镇(街道),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构建起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

此外,针对广大农村的困难群众,我市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 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市开展兜底保障成果“回头看”检查,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低收入人口是民生保障重点关注人群。为确保民生保障及时到位,我市建设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采集低保边缘、支出型贫困等人口相关信息,实现对低收入人口实行常态化监测,防止阻断返贫致贫。同时,开展“情系学子、筑梦未来”助学活动,利用福彩公益助学金帮助140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临时救助让困难群众不怕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总有人因此陷入生存困境。为了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的生活困难,我市在民生兜底保障基础上,搭建了多个临时救助平台,开辟了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社会救助新路径。

“多亏了救急难基金会帮助,孩子病情已经稳定,不仅手术非常成功,而且女儿的右手已经可以自然放下。”尽管距今已有半年,但尚军海对女儿植皮手术成功仍然充满感激。

尚军海夫妇是怀远县徐圩乡人,育有两儿一女,常年靠打工为生。2019年9月,在两人白天外出工作时,5岁的小女儿在家中不慎引火上身,导致全身大面积2-3级烧伤,双上肢一直处于蜷缩状态。

因没有医保,夫妻俩花去了全家大部分积蓄。去年3月起,女儿每个月都要到医院进行激光治疗,一次就花费7000元,再加上后续手术治疗费,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尚军海家难以为继。

去年6月,得知尚军海家的困难后,市救急难基金会立即启动入户调查、专家评审等程序。不到一个月,2.5万元医疗救助金就打到了尚军海妻子的账户上,让他的女儿顺利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治疗。同时,怀远县民政局根据相关政策,将尚军海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给予1.6万余元临时救助,全家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

“原有的救助制度体现社会公平,但如果着眼个案,我们仍会发现制度未覆盖的地方,我们设立‘救急难’基金就是为了填补其他救助方式的‘盲区’。”市民政局救助科负责人说,“救急难”基金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救助对象不限户籍,只要是在本市境内居住和生活的人员都可提出申请,救助范围扩大至所有困难家庭,救助金最高限额是5万元,特殊情况最高可达10万元,即便是非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支出,也纳入救助额度的测算范围。

此外,对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费用支出较大的家庭,基金会还增加了众筹特别救助,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募款。如在时限内未达到预期筹资目标,基金会还可在确定的救助标准内再实施兜底救助。据了解,自该基金会成立以来,全市已经成功实施5例网络众筹项目,实施95例个案救助,发放救助金达到303.89万元,人均救助3.2万元。

正是鉴于救急难基金会的成功实践,我市分别于2019年、2020年率先在全省设立了首个儿童福利发展基金和针对消防救援队伍的公益基金,进一步将困境儿童、消防救援指战员及其家庭成员纳入了救助范围。如今,在市慈善总会的运作下,两项基金募款额均已突破百万元,并多次成功实施临时救助,实现了社会与政府救助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良性互动。

适老化改造让居家养老更舒适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当下,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仍是居家养老。针对居家养老中容易遇到的摔倒、生活不便等难题,居家适老化改造应运而生。

家庭适老化改造,主要是为分散供养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场所,以及家具配置、细节保护等做一定的调整或改造,以更利于老年人通行、洗澡、如厕、休息等日常生活,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和事故,从而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

82岁的杨学武老人是淮河社区特困户,因患病长期卧床,生活自理能力差,即便在家行走,也有滑倒风险。了解情况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立即派人上门,对其房屋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一举解决了杨老生活中的诸多不便。

“卫生间铺设防滑地垫、安装一字形扶手、床头等处加装防撞条、卧室安装感应地灯。”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考虑到老人长期卧床,行动能力不足,他们还为其配备了坐便椅、助行器、折叠助浴椅、放大镜、带放大镜的指甲刀、腕式血压计等辅助设备,既方便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照护,又尽可能让老人的生活舒适、安全、方便。

看到焕然一新的房屋,杨学武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除了夸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充满期待,“以前走不动、不敢走,现在有了防护措施,不用担心滑倒,到哪儿都不怕,活动范围变大,生活也变得方便了!”

其实,杨学武老人只是众多享受家庭适老化改造政策红利的一户。去年以来,我市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为契机,持续实施推进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不但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提高50%,还启动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累计为156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

助餐服务让老人吃上“暖心饭”

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社区养老服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以“助餐工程”作为改革的切入点,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逐渐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这里菜品齐全、营养丰富,而且全天供餐、价格实惠,现在我们老两口基本不在家做饭了,每天都到这儿‘下馆子’,省时又省力!”说起家门口的老年食堂,住在胜利五村的退休老师赵和平张口就是一顿猛夸。

赵老师口中的老年食堂,是胜利街道日间照料中心的附属食堂。2019年11月,该中心食堂开始对外营业,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全天中、晚、餐服务,每餐价格限定在十元以内。由于菜肴丰富、口味清淡、价格实惠,该项业务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受到了社区乃至周边的老年人热烈追捧,每天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

吃口热饭、饱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对于一些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难自理老人来说,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大问题”。为满足老年人社区就餐需求,我市启动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助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老年食堂、助餐点的布点建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气腾腾的“暖心饭”。

如今,在市民政局的推动下,老年食堂和助餐点已经在全市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市已运营社区老年食堂有17个、小区助餐点达到27个,1.2万老年人直接从中受益。此外,为了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我市还出台了《蚌埠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用房建设管理办法》,要求新建小区同步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且单处建筑面积不得少于200平方米,新增配建面积达到9576平方米。

多元化养老让老人“老有所养”

宽敞明亮的大堂、设施齐全的卧室、无障碍的通道和电梯、24小时热水供应、经验丰富的护理团队……走进燕山乡养老服务中心,完善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周到的服务让人有种置身宾馆的错觉。

“这是我们一楼房间,每间可住2人-3人,全部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和防滑垫,24小时供应热水。”在公寓楼的房间,中心负责人孙丽萍对记者说,所有房间都有人按时清理打扫,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还有专人负责照顾。同时,每个楼层都设有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配备智能播放和呼叫系统,确保所有老人随时得到妥善照护。

五保老人王桂安是燕山乡村民,搬进现有的养老服务中心,他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晚年生活。“吃得像饭店,住得像宾馆,玩得像小孩,没事可以在花园里溜达,关键是一分钱都不花,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让俺老了还能享上这清福。”王桂安笑着说。

燕山乡养老服务中心的成功,得益于我市持续推进的养老机构服务社会化改革。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相比单一由政府机构或民营企业负责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公建民营”不仅能解决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服务功能单一及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等问题,而且利用市场化手段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灵活的养老服务,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释放养老产业活力,实现政府、企业、群众的多方共赢。

去年以来,我市把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作为主要抓手,通过加大投入、服务升级、社会合作等举措,全面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极大提升了公共养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养老床位2150张,建成市级、县(区)级养老服务中心9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74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186个,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