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抓住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机遇 加快建设淮河流域中心城市

2019-03-05 08:21   

  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流经中东部地区豫鄂皖鲁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8亿人。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廊道,是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衔接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对于推进沿淮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我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三核”(河南信阳、安徽蚌埠、江苏淮安)的中心,具有区位、交通、商贸、科教、创新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践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为引领,加大淮河河道治理力度,推进沿淮交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省委、省政府赋予蚌埠的发展定位相比,实现“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目标任重道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一是组织实施进度不快。由于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正在深入研究编制相关规划,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心城市、怎么建成中心城市”,还没有明晰具体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各县区各部门没有进入实战状态,没有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去年末我市国土面积、市区域人口、城镇化率、经济总量在淮河生态经济带21个地市中分别居第16位、第17位、第9位和第14位,地区生产总值占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比重低于淮安市和信阳市,城市发展体量处于淮河流域城市中等偏上水平。三是区位交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在沿淮城市群中尚未形成网状互联互通,淮河流域几个中心城市间没有建成快速通道,淮河航道通江达海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明显不足。京沪高铁东线建成后将会进一步削弱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四是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由于流域基础设施薄弱,淮河水患未能根除,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等等。

  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已成功列入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被纳入国家和安徽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我市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迎来历史性机遇。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区域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建成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共同建设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的生态经济带。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优势,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强化驻蚌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引领作用,用好支持驻蚌单位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组建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建设“材料之都”,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硅基新材料和生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专用电子器件“1+3”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坚持协调联动,加快建设新型城市发展群。围绕把蚌埠建设成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主动对接沿淮城镇布局特别是我省“阜蚌淮滁”城市带,抓住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政策叠加、成本最低、整体提升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县城吸引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工业强镇、生态农业大镇、商贸物流重镇、休闲旅游名镇等“特色小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城乡发展体系。

  三是坚持绿色牵动,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廊。依托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淮河流域森林增长增效工程,高标准搞好平原绿化,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湖泊和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构建淮河绿色生态长廊。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严格落实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倡导绿色生活。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大气、水、土壤、工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工业废气、建设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综合治理,开展城乡黑臭水体治理行动、畜禽集中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持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蚌埠样板。

  四是坚持开放推动,加快构筑对外合作新高地。加快淮河岸线港口码头建设,加快二级航道整治提升,将淮河打造成为继长江、珠江之后中国第三个出海黄金通道。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淮河干流沿岸交通网络建设,打通“淮安、蚌埠、信阳”三个核心城市快速通道,增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技术、资金、人员、信息、货物等要素高效流动。加快推进开放步伐,充分利用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蚌埠港、铁海联运等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构建开放大通道、打造开放大平台,持续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促进更多的优质资源向蚌埠集聚,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为皖北对外开放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

  五是坚持共享互动,加快完善民生福祉保障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视淮河行蓄洪区移民搬迁,加快行蓄洪区电网、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持续改善沿淮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与淮河流域城市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共享,社保互认、医保结转、就业服务、环保监管、安全合作等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单位:中共蚌埠市委办公室


236

  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流经中东部地区豫鄂皖鲁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8亿人。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廊道,是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衔接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对于推进沿淮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我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三核”(河南信阳、安徽蚌埠、江苏淮安)的中心,具有区位、交通、商贸、科教、创新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践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为引领,加大淮河河道治理力度,推进沿淮交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省委、省政府赋予蚌埠的发展定位相比,实现“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目标任重道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一是组织实施进度不快。由于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正在深入研究编制相关规划,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心城市、怎么建成中心城市”,还没有明晰具体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各县区各部门没有进入实战状态,没有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去年末我市国土面积、市区域人口、城镇化率、经济总量在淮河生态经济带21个地市中分别居第16位、第17位、第9位和第14位,地区生产总值占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比重低于淮安市和信阳市,城市发展体量处于淮河流域城市中等偏上水平。三是区位交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在沿淮城市群中尚未形成网状互联互通,淮河流域几个中心城市间没有建成快速通道,淮河航道通江达海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明显不足。京沪高铁东线建成后将会进一步削弱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四是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由于流域基础设施薄弱,淮河水患未能根除,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等等。

  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已成功列入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被纳入国家和安徽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我市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迎来历史性机遇。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区域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建成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共同建设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的生态经济带。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优势,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强化驻蚌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引领作用,用好支持驻蚌单位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组建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建设“材料之都”,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硅基新材料和生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专用电子器件“1+3”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坚持协调联动,加快建设新型城市发展群。围绕把蚌埠建设成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主动对接沿淮城镇布局特别是我省“阜蚌淮滁”城市带,抓住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政策叠加、成本最低、整体提升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县城吸引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工业强镇、生态农业大镇、商贸物流重镇、休闲旅游名镇等“特色小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城乡发展体系。

  三是坚持绿色牵动,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廊。依托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淮河流域森林增长增效工程,高标准搞好平原绿化,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湖泊和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构建淮河绿色生态长廊。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严格落实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倡导绿色生活。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大气、水、土壤、工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工业废气、建设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综合治理,开展城乡黑臭水体治理行动、畜禽集中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持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蚌埠样板。

  四是坚持开放推动,加快构筑对外合作新高地。加快淮河岸线港口码头建设,加快二级航道整治提升,将淮河打造成为继长江、珠江之后中国第三个出海黄金通道。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淮河干流沿岸交通网络建设,打通“淮安、蚌埠、信阳”三个核心城市快速通道,增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技术、资金、人员、信息、货物等要素高效流动。加快推进开放步伐,充分利用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蚌埠港、铁海联运等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构建开放大通道、打造开放大平台,持续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促进更多的优质资源向蚌埠集聚,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为皖北对外开放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

  五是坚持共享互动,加快完善民生福祉保障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视淮河行蓄洪区移民搬迁,加快行蓄洪区电网、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持续改善沿淮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与淮河流域城市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共享,社保互认、医保结转、就业服务、环保监管、安全合作等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单位:中共蚌埠市委办公室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