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禹娶涂山氏女四议(节选)

2024-06-06 16:55 蚌埠发布客户端  

一、禹娶涂山氏女是信史在与中国史前史或夏史有关的历史文献中,关于禹娶涂山氏的记载是既丰富而又明确的。这些记载,大致见于《尚书》《吕氏春秋》《史记》《楚辞》等典籍。尚书·益稷》载禹娶涂山之事云:“禹曰: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吕氏春秋·音初》载此事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楚辞·天问》载此事曰:“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王逸注《楚辞》则引古本《淮南子》称启母涂山氏女有化石之传说奇闻,然今本《淮南子》却无之。《史记·夏本纪》载此说云:“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从所记禹娶涂山氏女的言辞看,无非是说夏禹王在治水创业之初,曾迎娶过涂山氏之女为妻,从新婚燕尔到离家奔赴治水第一线,禹王与娇妻前后统共只亲热厮守了从辛日经千癸而到甲日这四天。后来连涂山氏女为禹生下了儿子启,禹王都没有回去看看儿子略尽为人父的义务,而将全部身心都扑在为民治水的伟大事业上这是一段公而忘私,彻底奉献的极为诚挚感人的真实故事,绝无古本《淮南子》中涂山氏女化石的离奇荒诞成分。我们认为:它为一段信史,当是断无疑问的。

二、禹娶涂山在今蚌埠怀远县境

《尚书正义》孔注:“涂山”曰“国名”,而未言其地望。古国族名与地名往往混一而不易区分,故而孔注方有此说。从古国族名往往有于地名后缀以某氏面成烈山氏、客城氏等例观之,孔注“涂山”为国名似也无可厚非。但“涂山氏”之国名既自地“涂山”而来,我们也就不得不进而推求一下它的地望了。

查古籍关于禹娶涂山中涂山之地望,歧说颇多。然要而言之,不外有安徽蚌埠远、浙江绍兴会稽、安徽江南当涂、四川江州巴县四说。安徽蚌埠怀远说,注《左》之西晋杜预主之。杜预为《左传·哀公七年》传文“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中之“涂山”作注时曰:“涂山,在寿春县东北。”《史记·夏本纪》注之“涂山”引村预“涂山在寿春县东北”正是本之于杜预《左传》注。寿春,即今安徽寿县;蚌埠市怀远县,正在其东北。近人臧励和等所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进一步指出:这座涂山,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城东南八里淮河东岸,它又名当涂山,与荆山夹淮相对。《图经》则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浙江会稽绍兴说以汉袁康等所撰《越绝书》主之。其书曰:“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会稽)县五十里。”古之会稽,即今之浙江绍兴。《会稽志》也说:“涂山在山阴(即今之绍兴)县西北四十五里。”安徽江南当涂说,以撰《帝王世纪》之晋皇甫谧主之。《史记索隐》引其言“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则涂山在江南也”。当涂县,晋时属九江郡,皇甫谧故有“九江当涂”之说;因今安徽马鞍山市与芜湖市之间的当涂县地处大江南岸,故《史记索隐》又称“涂山在江南”。四川江州巴县说,以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主之。其《志》云:“禹娶涂山,今江州(现之巴县)涂山是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志》所言之涂山当在今四川巴县东一里。

上列的禹娶涂山的四川巴县说、江南当涂说和浙江会稽说,均不足信据。惟一可信的,当是晋杜预的寿县东北说,即安徽蚌埠怀远县境说。清一统志》在列举四说后,也据宋之苏轼、苏辙涂山诗指涂山为濠州(今蚌埠近旁之凤阳)涂山和杜预注涂山在寿春县东北,而定禹娶妻之涂山在安徽怀远县为正。我们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信持此说,同样表明了此说的不可易《左传》哀公七年传的“禹合诸侯于涂山”和《尚书·益稷》的“禹娶涂山”,我认为皆应与大禹治水中的重大战役治理淮水有关。黄、淮二水为害于中原,古今皆然。新中国于建国之初,毛泽东便挥笔题词:一定要把黄河治好,一定要把准河修好。禹王时水之为害,也必以黄、淮为烈。《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皆有“禹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人于海”的记载,而《图经》之书又有“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的文字。这些均足以证明,禹会诸侯之涂山和娶妻之涂山本是一山,它就是位于今安徽蚌埠怀远县境内,距县城东南八里的涂山。盖禹所以要大会诸侯于涂山,皆因要合诸侯多国之力而凿荆、涂二山以通淮流的原故,而他所以会于此并娶涂山氏女,也是因治淮于涂山逗留、盘桓甚久,且治淮大业必得涂山氏等徐、淮诸夷国族鼎力相助。关于禹子启名之推论,启主开义,即开启之义,他的得名恐怕不是像古本《淮南子》所说的涂山氏女化石,石裂而生子,故取名为启

三、禹娶涂山为的是夷夏联盟全山之垒又书作涂,是个以“氵”(水)为意符,以“余”为声符的形声字。其声“金”又为徐、舒、等字所共有,实为中国上古活动于鲁南、苏北、皖北之徐、舒等诸夷族之通称。所谓徐夷、舒夷,其实都是以“余”为共性的东夷族主体徐准办的群落。大约从古史传说时代早期的炎黄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尧舜禹时期为止,统治中原的大部落联盟的统治基础与核心,都是夷夏联盟。而这个大部落联盟要想做成一件大事,也都必须采取夷夏联盟的组织形成。非如此,大部落联盟将无法形成或维系,其最高领袖也将一事无成。其因盖在于中原东半部,皆为族,族的中坚则是以“余”为徽帜的徐淮之夷;中原的西部,则是由西戎炎帝族和北狄黄帝族合成的华夏族。故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学者中,便素有夷夏东西之说。大凡统治中原的大部落联盟,非以夏而联夷,即以夷而联夏,总是取夷夏联盟的方式,其原因就在于此。《逸周书》中有篇《尝麦解》,说的是西周的王、臣谈论炎黄古史以为治国之鉴戒的故事。篇中言:昔天之初,上帝曾命赤帝分正二卿为中原盟主,他命东夷族首领蚩尤于宇少吴即作少昊。这里的赤帝就是华夏族的炎帝,他作盟主联结东夷的蚩尤少昊部,这是以夏而联夷。涿鹿大战后,黄帝作大联盟盟主,联结东夷的颛顼太昊部,这仍然是以夏而联夷,到帝颛顼时,以东夷的帝颛顼作盟主,联结华夏族,就是以夷而联夏了。此后的帝喾、帝舜均出自东夷族,他们作盟主时,也是以夷而联夏。而夷夏的结盟,往往又要辅之以联姻的方式。上古部落间的婚姻,总是带有部落结盟这样浓重的政治色彩。部落酋长的妻子,往往就是本部落必须与之结盟的部落酋长的女儿。生活上结为婚姻,往往就是政治上结为联盟的标志和基础。夏禹与涂山氏女的婚姻,也应基于这样的形式。禹,姒姓,属西戎华夏之族,素有戎禹之称。在帝舜委其以治水重任之前,他已是华夏族的酋长之一。舜时夷夏联盟,就是以夷族的舜为盟主,联合华夏的禹等形成的。禹在受命治水时,就已为自己将来出任夷夏联盟的总盟主而准备条件、积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组成一个以自己为核心,联结夷族的酋长皋陶、伯益组成的治水领导班子。这个班子,也就是他为自己将来作大盟主预设的小班子。但这不够,他还必须娶一位出身于夷族世家的女子为妻,先结成一个以婚姻为纽带的夷夏小联盟,以之作为将来自己出任大盟主时夷夏大联盟的内核与雏形。于是,在其即将大会诸侯于东夷族的涂之下时,他便不失时机地娶了一位东夷涂山氏之女为妻。他的这一重大举措,不使其在淮河流域的治水活动受到以涂山氏部族为代表的淮夷诸土著部族的全支持,也使其后自己和儿子启先后竞争大盟主时因得到妻族涂山氏、徐夷、淮夷族的支持而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夏朝的建立,禹娶涂山氏女就是根基。

(陈平撰稿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文献资料由计春旺提供,选自李景江主编《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


9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