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业主:公厕是小区配建项目,应“向内开放”
眼见着新小区的高楼拔地而起,距离搬新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可是和新小区一起建起来的一个公厕,引发了居民的投诉和不满。
最近,湖山春晓小区业主反映,小区1号楼和4号楼之间建了一个公厕。虽然在小区的地块上建了公厕,但这个公厕却又在小区围墙外,公厕门也是向外开放的,所有路经此地的人都可以使用。
“我们都是单价一万多块钱买的房子,既然是小区配建项目,建在我们小区地块上,所有小区业主买房都花了公摊面积的钱,这个公厕理当首要保障所有业主使用,但它却是向外开放的。”有业主认为,既然公厕是小区的配建项目,是小区的一部分,理当优先保障小区居民使用,要“向内开放”,而不是“向外开放”。
“我们是按照规划图纸要求进行的施工,这个公厕是小区的配建项目之一,当初规划就是在围墙之外。”湖山春晓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公厕虽然是小区的配建项目,但主要是对外的,主要是为游人、路人服务,方便今后来这一带锻炼、遛弯的市民。
在售楼部沙盘上,记者看到在1号楼和4号楼之间,有一座单独建筑的公厕,沙盘模型上还标了“公厕”两个字。
记者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部门了解,这座公厕确实是该地块的配建项目之一,施工方也按照规划图纸进行了正常施工。
规划部门:公厕选址,是根据区域内公厕布局通盘考虑
为何紧邻小区建的公厕是对外开放,公厕的选址建设有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整个地块的用途,规划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在该区域内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公厕。该公厕选址在此,也是规划部门根据更大区域内的公厕布局通盘考虑的结果。
2019年4月实施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规定,根据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厕所平均设置密度应按每平方千米规划建设3-5座选取;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偏低、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偏高的城市、山地城市、旅游城市可适当提高。
公共厕所的设置应该符合诸多条件,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公共厕所应以附属式公共厕所为主,独立式公共厕所为辅,移动式公共厕所为补充等等。
居住用地公厕设置标准要符合设置密度在3-5座/平方千米,建筑面积30-80㎡/座,独立式公共厕所用地面积60-120㎡/座。沿生活区周边道路设置的公共厕所间距应在400-600米。
所以,公厕虽然距离小区很近,但却不仅仅是为该小区的配建项目,而是考虑到了更大城市范围内的实际需求而配建的项目。
业主“所有小区业主都花了公摊面积的钱买了房,公厕应优先保障业主使用。”这种说法,除了对配建公厕项目本身有误解外,对“公摊面积”也有误解。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规划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公摊面积属于整栋楼业主共有的。因为公摊面积是指整栋楼的业主共享的整栋楼所有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所以费用需要业主分摊。公摊面积包括这栋楼的电梯井道、走廊机房、设备间、公共大厅等。由于每个楼盘的情况不同,公摊面积也存在差异。对于普通的多层住宅,公摊系数在10%-15%左右。对于带电梯的小型高层住宅,公摊系数在15%-20%之间;对于高层住宅,这个比例相对较高,在20%-25%左右。
业主反映的这个公厕是独立建筑,并不在某一栋楼的楼内,所以并不涉及业主出钱购买的公摊面积。
公厕选址,面临尴尬“邻避效应”
湖山春晓业主反映的公厕,在今年4月,本报也曾关注报道,当时居民投诉的焦点是,该公厕距离居民楼太近。关于这个公厕,不断有新的投诉点出现。
“选址难,这是最让我们头疼的地方。我们选址建公厕本来也是为了方便群众,但实际选址当中也会遭到一部分居民的反对。”该工作人员说,有些地方居民投诉没有公厕,不方便。有的地方建了公厕,居民担心风水不好或是影响空气质量,尤其怕夏天有臭味。近几年来,公厕的规划建设一直成为投诉的焦点,绿化廊道远离居民区和商业街,好选址;而居民区和商业繁华的街道沿线,又“没地方建”。公厕挨谁近,谁反对。公厕,谁都觉得有用,可谁都不愿建在自家附近,这就是“邻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