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全椒二记

2025-08-26 16:34 蚌埠发布客户端  

全椒二记

文/侯金波

遗 园

“遗园”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01-1754)的故居。位于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88号。这个故居大概建于清朝康熙初年,1668年,为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探花)所建,是吴敬梓及其祖父、父辈以及他本人和他儿子五代人居住的地方。太平天国时期被毁,2014年复建完成。故居原名“遗园”,取“遗世独立”之意,体现吴氏家族清高风骨。

故居为三进三出徽派建筑群,含正宅、祖祠、延陵堂、赐书楼等八个展区,砖木结构,青砖马头墙。

故居复建占地7190平方米,展示家族科举鼎盛史与《儒林外史》创作背景。吴家出过榜眼、探花,吴敬梓曾祖和父亲都做官,都是进士,是全椒的名门望族。吴敬梓血脉里流淌着的是进士的基因,这些才华在《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中得以展现。

故居大门上方《吴敬梓故居》,两边对联:“三秀门斯在,九州被有余”,匾额由欧阳中石题写。大门两边各有两个旗杆石,象征着吴家“一门四进士”的荣耀。屋内正厅“千秋快士”匾源自《儒林外史》人物杜少卿,象征吴敬梓的洒脱人生。

核心展陈家族文物有吴国对探花服、吴敬梓唯一手迹(现存故宫)复制品。照壁镌刻《移家赋》选段,记载家族48年间出6位进士的鼎盛史。

“遗园”两边对联:“故土全非遂之江上,遗园犹是换了人间”。

走进故居内部,布局规整有序。由南向北依次为主体建筑赐书楼、文木山房、洗砚池、澹轩、客廨等。赐书楼是吴敬梓家族昔日藏书之所,楼内藏有大量珍贵典籍。吴敬梓自幼在此读书,家族丰富的藏书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宝库,使他得以饱览经史子集,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置身楼中,仿佛能看见年少的吴敬梓手捧书卷,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身影。

文木山房是吴敬梓读书之地,23岁之前吴敬梓一直生活在这里。

屋内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方砚台,几支毛笔,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文学篇章。

遗园有一座大花园,水榭亭台,花木扶疏,雕梁画栋,曲径通幽,一派迷人的江南园林美景。这是按当年模样复原的。这在《儒林外史》第31回有鲜明的描绘。

吴敬梓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教科书。它见证了吴敬梓成长,创作历程,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从故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我们能感受到吴敬梓的人格魅力和文学精神。他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着文人的气节和操守,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他的作品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至今仍启迪着对后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老 街

全椒县城襄河镇藏着一条老街袁家湾,它形成于明清、到民国时期已十分繁华,据《全椒县志》记载,这里曾是全椒古城的核心地,是五乡八镇的重要集市和文化政治中心。

袁家湾老街周围被美丽古老襄河环绕,有古朴纯净之美。有位记者这样写道:“袁家湾老街四桥锁孤岛,一梦回明清,是皖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老街。”

袁家湾老街全长1500米,自积玉桥起经仙鹤楼至红栏桥止。其中积玉桥至仙鹤楼一段,又称“半边河街”。临河之上砌以玉石栏杆,街呈半边,既是一趣,亦是一景。

老街保留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马头墙,黛瓦粉墙,马路都是青石板铺就,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历史故事,孩提时代的吴敬梓常在这里玩耍和读书。老街现存建筑虽显破落,有的屋顶上居然长出小树,半人高,随风摇摆,给老街带来了活力和生气。

老街至今仍保留传统工艺店铺,如铁匠铺,糕点店、竹器行,豆腐坊等。这里几乎汇集了全椒县所有的传统手艺,最有名的当数“万字铁匠铺”。老街市肆依旧,走进老街可以听到吆喝声、弹棉花声、打铁声等传统市井声音。街巷间仍可见居民日常活动场景,他们逐渐形成“快节奏下慢生活”。每一个到过老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原汁原味,这或许就是袁家湾老街越来越吸引游客的魅力。

我的母校全椒中学与袁家湾老街仅一墙之隔。老校区的学宫建筑群(含奎光楼),曾是当地文教中心,袁家湾则是古城集市所在,烟火蒸腾。二者一为教化之地,一为市井中枢,共同框定了吴敬梓少年时的生活场域。

吴敬梓的家族老宅近在袁家湾一带,儿时的他常穿梭于墙内墙外。墙外,那些挥锤的匠人、算账的掌柜、争执的路人,后来化作《儒林外史》里范进市井卖鸡,匡超人街头营生的细节原型。墙内,学宫的奎光楼是他常去之处,登楼望河,听儒生讲学,看学子苦读,这些关于科举与礼教的见闻,成了他批判儒林的底色。

一墙之隔,两种气息,市井的热辣与学宫的肃穆,都沉浸在他的记忆里,最终酿成《儒林外史》中既烟火蒸腾又针砭时弊的文字。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