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淝河忆

2025-11-26 08:31 蚌埠发布客户端  

北淝河忆

文/汪升勤

故乡的许多美好回忆中,北淝河宛如一条绿莹莹的带子,时常在梦乡里,牵缠着我那叶思绪的小舟。

北淝河在我的家乡陈桥村南一里之外,蜿蜒着自西向东流去。它拖着茫茫的背影,款款踌躇,虔诚倾听,任涛声慢慢远去。清风徐来,浪花裹挟着岁月一泻千里,永不回头。

据史料记载,北淝河古称夏水、泓水、陂水,家乡人亲切地称其为“淝河”。其名源于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是一个水系,包括东淝河、南淝河、西淝河与我们这条北淝河。在中国乃至世界,这条以“东南西北”方位命名的河流,堪称独一无二。

大自然赐予故乡这条可爱的北淝河。她以坚韧的毅力,挣脱闹市的包围,穿越艰难险阻,始终逶迤荡漾于广袤的淮北平原。它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流经皖境的亳州、涡阳、蒙城、濉溪、怀远、五河,最终于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汇入淮河,全长225公里,流域面积2866平方公里。

在它流经的土地上,有多少丘壑,就有多少美丽的故事;有多少涓涓无歇的小溪,便有多少动听的歌谣。那些纯朴悠扬的乡韵,如同带露的朝花,悄然绽放。就像我们儿时,在北淝河畔采两片碧绿的苇叶贴在唇上,从肺腑深处,吹出沿淝劳动者心中的喜悦与激情。又如沿淝人民所创造的《摘石榴》《打菜薹》《秧歌》《大米好吃秧难栽》《花赞》《花鼓灯》《花鼓戏》《牛号子》《五只小船》……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小调,至今仍在风中飘荡。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千百年来,北淝河随古夏水之巨浸,挨过无数冰雪寒霜的侵袭,历经几多暑热的蒸腾;它承受过月华的迤逗,也遭遇过饥荒的煎熬。最终,它以千辛万苦的拼搏,实现了从容淡泊的流淌,在每一个足迹里,沉淀出极美的生命况味。

当我的思绪如蒲公英的柔絮,飞回北淝河北岸时,回忆便潮湿起来。

那年仲春,我与邻居小六在北淝河堤上挖芙苗秧根,以度春荒。近午时分,我们已刨得半篮,便下到河边浅水处摸小鱼虾、河蚌与螺蛳。向东走了约百米,忽见身后河沿上来了一对拉纤的船夫——男在前,女在后,拉的是一艘小木船。看情形应是夫妻,胸前各斜挎一块尺余长的薄木板,两端系着短绳,连接着背后那荡荡悠悠的长纤。那天阴冷,两岸一片昏暗,唯有这对夫妻躬身前行的身影,以及他们汗涔涔的脸,在天地间闪着光。

同年冬初,家中几乎断粮。一天天未亮,我吃了两个菜窝头,便与同村张利、柳杨结伴,前往二十多里外北淝河南岸的农场地里拾胡萝卜。地里胡萝卜稀少,待我们拾满一小布袋,天色已昏。三个孩子累了一天,渴了喝沟溪水,饿了生啃胡萝卜,早已筋疲力尽,还要肩扛几十斤胡萝卜徒步回家。每一步都无比吃力。

赶到家时,村庄已沉入梦乡。桥面简陋,一片漆黑,桥下水声潺潺。我们走在柔弱的独木桥上,只觉得晃晃悠悠,心中阵阵发凉。徘徊再三,只得望河兴叹,退回桥头淝堤,野宿于一个芦苇作墙、四面透风、顶覆麦草的庵棚里。那一夜,我们拥作一团,苦熬风寒。

然而,不应让回忆的小舟,永远停泊在苦难的岸边。和煦的春风吹来,终将洗去暗淡的哀愁。

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沿淝人民不畏艰难,发愤图强。他们啃着红芋干、菜窝窝,冒风霜,斗严寒,起早贪黑,用铁锹挖,用肩挑,用人力抬,一筐一筐地加高加固淝堤。几经风雨,几代人奋斗,堤坝渐次雄浑。旧社会那种溃堤破坝的惨景,终成历史。

时节如流,步入新时代。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已全面机械化。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如今的北淝河堤固若金汤。沿淝百姓尽享淝水甘甜的乳汁,淝水滋润着万顷良田。粮、油、棉、瓜、果、蔬连年丰产,幸福小康的生活,一年更胜一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北淝河上的摆渡翁,仿佛已幻化成仙,云游四方;那河沿艰难跋涉的纤夫身影,也已不见。昔日的独木小桥,则化作一道道美丽的彩虹,永远飞架于北淝河的上空。

岁月不居,转眼几十年。今日又逢初冬,我伫立在故乡村头,不禁想起那个酸楚的不眠之夜。多少往事,一半烟火,一半拼搏。

如今的北淝河,积蓄着碧绿的水。蓝蓝的天倒映水中,水更蓝了;淡淡的云倒映水中,水更白了。淝堤外,万亩淮莲拥抱淝水,令人陶醉。各类飞禽来此落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草丰美,鱼虾欢游,几乎日日都有远近的垂钓者,在淝畔静候鱼儿上钩。

甜甜的淝水,如镶嵌在两岸田野间的玉带。这片铺展着“绿色地毯”的土地,如此柔媚。源源不断的淝水,幻化出迷人的两岸风光,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画卷。

她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她的安澜与丰饶,印证了那句谚语:“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闯东闯西,最美北淝河畔。”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