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2020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席卷全国,考验整个华夏大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大年夜开始,各方医疗救护力量纷纷向武汉汇集,蚌埠也先后派出4批次47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他们负重逆行,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迎难而上、奋勇当先,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用不论生死的大爱、不计付出的无私,践行“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经过两个月艰苦战疫,他们平安归来,继续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把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解镌刻进医护工作,把对“中国为什么赢”“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感悟写进每一个诊疗方案。
今天,我们选取其中两位参与第一批援鄂的医护代表,听他们讲述驰援武汉的抗疫经历,聆听他们战疫前后的心路历程,感知新时代蚌埠青年的蓬勃力量。
本报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人物小档案
王长海 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安徽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因抗疫表现突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卫生健康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安徽好人”、蚌埠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蚌埠市五四青年奖章、“新时代蚌埠骄傲”等称号。抗疫期间,由副主任医师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
“他”观点
◎只要是个人,不说疫情期间,就是搁平时,他人有一些困难,而我又有这个能力,肯定也要上前帮忙的。
◎只是尽了医务工作者该尽的职责,做了医务工作者该做的工作,没想到却获得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尊重与认可。
因时所需当队长
记者:作为一名医生,参加这次援鄂抗疫,应该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人生经历。
王长海:就我个人而言,这次抗疫经历,让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对国家制度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开表彰会时说的那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让我记忆尤为深刻。反正我们这次到武汉就是这样的感受。
当时去的时候,啥也没多想,带着满腔热血也就去了,毕竟都是同行,他们有困难,我有这个能力就去扶他们一把帮他们一下。再说,国家有难处了,不光共产党员要上,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但凡有点能力都应该伸出援手。
记者:初到武汉时,应该遇到不少困难吧?
王长海:难处肯定有。有困难,我们一个个去解决就是了。比如,防护服不够时,我们就延长一点工作时间,省着来。防护口罩标准不够时,我们就戴两层。病人多的时候,我无非就多加班加点。在当时,至少我们还是可以做到这些的。
记者:那个时候受全国鼓舞,我都在想,要是我是一名医护也要报名去武汉帮忙。
王长海:在当时,不管你是医生还是护士,内心都会促使你要迎上去而不是退下来。首先只要是个人,不说疫情期间,就是搁平时,他人遇到困难而我又有这个能力,肯定也要上前帮忙的。这没什么。
记者:到武汉后,怎么就选你做了队长?
王长海:我是蚌埠也是安徽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大年初三出发去的武汉。任安徽医疗队总领队的汪天平、邵东华将整个医疗队分成重症护理队、医疗救治队和医疗重症队,因为我本来是一名呼吸科医生,又是副主任医师,年龄不到四十岁,无论从资质上还是体力精力上,都被认为是做队长的合适人选,我也这么临危受命做了医疗救治队队长。
记者:一队之长主要负责哪些工作?责任很大吧?
王长海:我们医疗救治队1月30日正式接管武汉东西湖区人民医院3个病区81张床位、武汉太康医院3个病区144张床位。作为队长,我需要第一个进病区摸底,对轻症、重症人员做大致梳理,然后与当地医护人员商量工作交接具体事宜,组织队友打扫卫生、安排床单元、整理医护办公室、张贴各种防疫抗疫制度、组织培训、安排后勤保障。紧接着就是排班,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处理重症患者,年轻的负责轻症患者。此外,还要挑一部分医护骨干作为机动组,负责随叫随到。如果碰到危重的、急症的,还要到指挥部协调进一步救治问题。可以说,起初一段时间,我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
除了保障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我还要实时掌握自家队员的身心状况,特别是心理上的压力,我能帮他们纾解的就自己纾解,纾解不了的就向上汇报。还有,他们身体一旦出现不适,我也要设法带他们去求医问药,夜里也一样。
王长海
记者:从1月27日出征到3月31日返回,两个多月时间都是这样过来的?
王长海:我还做了一件让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事,就是抽调呼吸科医生组建一支社区巡诊专家组,利用休息时间到社区隔离点开展排查工作,对疑似或轻症患者实施提前干预,把抗疫关口前移,避免一部分轻症患者转为危重患者。一直到我们离开,只要社区隔离点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有时医院工作太忙,我们就利用晚上时间到社区巡诊读片。
记者:曾经网络上疯传的一张你借着车灯读片的照片,应该就是在社区巡诊时被拍下的吧。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王长海:是的。作为呼吸科医生,读片(胸部CT)是我们的强项。记得当天我们下午四点多才从医院下班,刚回住地洗好澡换好衣服,随便吃了点东西,正准备躺下休息一会,就接到社区来电,说有一两百人等着我们去排查。因为住地没有防护服,我就找了个N95口罩,喊上另一名队友一起来到社区。
记得那天是雨夹雪天气,我们两个一共去了三个隔离点,转到第二个隔离点时天已经快黑了,比较影响读片效率。恰好隔离点旁边不远处停了一辆小车,我就想着借汽车前灯凑合着把片子看完,后来就这么被社区工作人员抓拍到了。到第三个隔离点时,读片工作就只能在室内完成了。
立足本职尽心力
记者:如今听你云淡风轻地讲述当时的战疫经历,背后应该也克服了不少个人层面的困难吧。
王长海:在武汉60多天,每天都要自己动手洗一些衣服,还是挺麻烦的。内衣自然不用说,每天都是汗湿的,外衣也是隔几天就要洗一次。有次洗衣服,脚底一滑摔了一跤,当时并没有感觉,后来却越来越疼,一检查,肋骨骨裂。好在我本身是医生,知道肋骨骨裂应该怎么处理,但为了确保个人安全,我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对门同事,因为担心万一造成气胸,那就坏事了。
当然,我们在武汉期间也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就是出门或进门前都大声对着走廊“招呼”一声,好让队友们知道,谁谁什么时间出门了、谁谁什么时间回来了。因为人在高压和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心梗,相互之间留个心会周全一些。
记者:后方呢?一走一两个月,家里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王长海:那倒没有。临近过年时,父母提前把老二带回老家了,老婆带着老大留在蚌埠。承蒙单位和市里关爱,那段时间他们被照顾得很好。
记者:会每天给家里报平安吗,通过电话、微信什么的?
王长海:哪有那时间?!因为我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根本顾不上。别看我在武汉两个月时间打出去或接听的电话不少于3000个,但往家里打的还真没多少。知道家里一切都好就行了。
记者:你们驰援武汉的艰辛与付出,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长海:我本来觉得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国家有需要时付出那点没什么,我也只是做了医务工作者该做的工作,尽了医务工作者该尽的职责,没想到却获得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褒奖与认可,获得很多荣誉,有点承受不起的感觉。
记者:不可承受之重吗?具体说一说。
王长海:像我,还在武汉时就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前不久又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还进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省市给我的荣誉也很多,包括省卫生健康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安徽好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五四青年奖章、新时代蚌埠骄傲等。其实我只是一名呼吸科医生,何德何能?
记者: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但不是谁都可以当英雄。你是勇士,也是英雄,完全有资格获得这些荣誉和嘉奖。我想,这次战疫经历也是值得你回味一辈子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最后离开武汉、回到家乡的情景。
王长海:谁说不是呢。直到现在,我都不愿意回想那两个场景。那个时候,在那个场景下,人变得特别感性,特别容易掉泪。还是不说了。
记者:回到蚌埠后,听说你已经做了好几次宣讲。你想通过宣讲传达什么?
王长海:在本院做过报告,也进过社区,还到过乡镇卫生院。主要就是结合个人抗疫经历及感受,跟他们说说“国家齐心抗疫的决心和担当”“个人立足本职并尽力做好就问心无愧”之类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