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文/图
蚌埠,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一说起蚌埠的历史就不能不提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自从1911年建成通车,铁路带来的不仅仅是淮河南岸一处渡口的繁荣,更催生了蚌埠市的诞生和兴起。可以说,这座桥见证了蚌埠百年沧桑的发展变迁。
大铁桥与蚌埠的诞生
10月9日,记者来到淮河南岸的大桥脚下,只见硕大的桥墩直插水底,支撑起一段段梯形的钢梁框架,框架上笔直的铁路从一头延伸到对岸。虽然从桥墩痕迹看出大铁桥经历的沧桑,但不时穿行的火车却展现出它的顽强生命力。
近处为老铁桥,远处为新铁桥。
“大铁桥真是有年头了,小时候还有军人把守,那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趁着哨兵不注意上桥去对岸玩,那时候大铁桥就是小朋友追寻快乐的桥。”57岁的刘金龙家住国富街小区,从小在淮河岸边长大,对大铁桥有深厚的感情。他对记者坦言,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铁路桥不但承载着他童年的回忆,也见证了整座城市的变迁。
1908年1月,清政府为发展实业、振兴经济,决定自己修建一条北起天津南至南京浦口,途经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的铁路线,作为沟通华北与华东地区的大动脉,史称津浦铁路。由于该线路联通四省,长达1000多公里,中间需横跨黄河、淮河、运河等多条河流,建造跨河铁路桥成为必要的选项。
当年8月,负责南段的英国籍总工程师德纪来到淮河岸边为建桥选址,经过多次勘测发现,淮河流域的小蚌埠地区地势较高,途经这一流域的淮河水流又相对比较平缓,同时南岸水底还有涂山余脉的基岩,都为建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最终把淮河大铁桥的位置确定在了蚌埠。
烈士纪念塔。
1909年11月,淮河大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正桥共分9孔8墩,采用固定型桁梁桥设计,桥身实长1815英尺(约553米),两端各建引桥一座。梁底距最高水面35英尺(约10.7米),桥上架单轨铁路。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中方主管与外籍设计师通力合作,施工人员热情高涨,同时还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气压沉箱法修筑,不但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而且克服了淮河洪水,最终于1911年5月竣工,成为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
津浦铁路在设计车站时,首先设立在沿线已有的州府古城,但是因当年的机车中途需要加煤加水,遂破例在偏僻荒凉的淮畔古渡蚌埠集设站。由此,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蚌埠集顿时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常住人口连年攀升,为日后的开埠设市创造了条件。因此,当1947年脱离凤阳县正式设市时,蚌埠被人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战争中的大铁桥
1911年,津浦路局正式设立了蚌埠车站。蚌埠车站的设立,不仅促进了蚌埠城市和交通的发展,而且很快地显示了它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重大作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淮上革命军阻止张勋抢占蚌埠这个军事要冲,在小南山进行过英勇的斗争;1913年军阀倪嗣冲又将安徽省督军府首建于此。随着蚌埠站营业的发展,1917年修建了整车货场(又称小站台),此后,蚌埠站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省级文物单位石碑。
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津浦铁路南段沿线都遭遇到战火侵袭。当时,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负责津浦路沿线的对日作战,蚌埠地区则由桂系廖磊的第7军,东北军于学忠的第51军共同驻守。由于交战双方实力悬殊,蚌埠守军后撤至淮河北岸小蚌埠,同时为了阻挠日军进攻,于2月2日主动炸毁了淮河大铁桥。
据史料记载,国民军撤退时炸毁了6座桥墩和7孔钢梁,其中,第一、三、六号桥墩破坏较轻,第二、四、五号桥墩破坏较重。当年2月,日军占领蚌埠后,因战争需要对大桥进行了修复,工程历时八个月有余。日军清理了桥墩残基,在原墩基之上接着浇铸混凝土恢复桥墩,并在多个桥孔上更换了新的桁梁。
一转眼,历史的时钟转到了1949年初。当时,淮海战役已接近尾声,国民党军刘汝明部、李延年部由蚌埠南逃,淮河大铁桥又一次遭到破坏。据原蚌埠铁路工务段的陆人介回忆,爆炸时,国民党军在大桥上绑满了炸药,1月18日引爆炸毁了大桥,导致第三、四、五、六、七等五孔桥梁全部落入水中,第三、五、六号桥墩水上部分,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博物馆内还原的老火车站。
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军铁道兵团三支队奉命赶到蚌埠,在暂时难以修复的大铁桥西边,建造一座木便桥。在修建便桥过程中,参与建设的党员和战士以革命事业为重,夜以继日地忙碌,先后有六人因此而壮烈牺牲。时至今日,在大桥南岸的大堤上,人们依然能看到当年树立的“建桥烈士纪念塔”。一年之后,修桥工程人员克服技术困难和国民党飞机的干扰,全力以赴加紧施工,最终让淮河大铁桥再次修复通车。
今天的大铁桥
“每天能过好几十趟火车,别看它已经一百多岁了,可一直用到现在,质量真是没得说。”看着火车长龙穿桥而过,刘金龙感慨地说,自打小时候,大铁桥就是南北铁路的大动脉,如今自己当了爷爷,大铁桥依然宝刀不老,承担着各种客货运任务。
历史的时钟再次回拨到71年前。解放后,蚌埠铁路分局成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蚌埠火车站也迎来了辉煌时刻,成为津浦线上枢纽大站,不仅增加延长了站场股道、更新了信号方式,而且兴建了车站广场、售票厅、候车室、接待室、货运专线、仓库等一系列新型建筑。
与此同时,虽然淮河大铁桥仍然在使用,伴随南北客货运输量的迅猛增长,一条跨河铁路桥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时的需求。于是,铁路部门遂在市郊的长淮卫兴建了现代化的大型区段站——蚌埠东站。
博物馆内老火车模型。
1975年,蚌埠东站开通启用,和它一起通车的还有一条跨河铁桥——长淮卫铁路桥。该桥位于老淮河大铁桥下游5.5公里处,作为津浦铁路货线复线桥。复线的通车大大缓解了当时铁路运输的压力,1980年前后,我市的铁路货运发运量已达350万吨,为解放前的12倍。
进入新世纪,蓬勃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铁路物流提出了新要求,跨河铁路桥再次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2001年,铁路部门在淮河大铁桥下游25米处又修建了淮河铁路二桥,除了对桥体进行了提升,整体外形与老桥几乎无异,至此,淮河铁路大桥双桥并立,成为千里淮河上的一道壮丽风景。
百年淮河大铁桥不仅见证着蚌埠市的变迁成长,更用它刚健的身躯持续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作为蚌埠开埠象征的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1982年被列为蚌埠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淮河大铁桥及周边地区已被纳入淮滨风景区,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