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下午6点半,下班后的80后王志打开了手机听书软件,点了一部最近一直都在追的悬疑小说,连上车载蓝牙,开始打发半个多小时回家车程。王志多年来就一直有坚持睡前阅读一个小时的习惯,而如今,他更喜欢在每天上下班途中和睡前通过手机APP听听书。“劳累了一天,听听书,也解放了双眼,真是一种享受。”
和王志一样,随着智能设备、移动音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将听书变成了一种习惯。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阅读”
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听书越来越受关注。曾有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有三成以上(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30.3%。0—17周岁未成年人中,听书率更高。其中,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为36.5%,9—13周岁少年儿童的听书率为30.5%,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35.8%。至于听书的方式,有16.2%的人选择通过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还有9.3%和6.0%的人分别选择通过“微信语音推送”和“广播”听书。
张勇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当他发现了有声书后,仿佛再次打开了阅读的大门。“工作忙了后,一年可能看不完两本书。下载听书APP后,‘阅读’量猛增,一年下来已经听完30本书,这其中不乏专业书籍。”在他看来,如利用有声的方式阅读,可以打破很多场景的限制。
“前年,我下载了一款听书APP,还充了会员,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每天听书,成为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开听书APP,戴上耳机听上一段小说,这是80后职场妈妈刘女士在上下班路上的常态。
刘女士是名文字工作者,每天上班8小时,时时刻刻要对着电脑。“我原本挺喜欢看书,工作之余也会捧上一本书看。但是由于长时间对着电脑,再看书眼睛就受不了,视力也越来越成问题。有段时间,我连手机都不敢怎么玩了。有了孩子之后,珍贵的休息时间基本被儿子占据,阅读的时间更是越来越少。”刘女士说。
无意间,刘女士发现身边的朋友手机里都会下载几款听书APP,她比较好奇,尝试了一下听书。连刘女士自己也没想到,之后她慢慢成了各种听书APP的“忠粉”,上下班途中、晚上睡前、早晨起床前必定一刷。
刘女士喜欢的书籍种类很广泛,实用型图书、心灵鸡汤、畅销小说、纪实文学等,越来越多零散的时间被她利用起来。“慢慢发现,身边喜欢听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刘女士并不觉得惊讶,听书解放了双眼,好的创作团队所讲的故事所带来的陪伴感、代入感也很强。
听众期待更多内容与品质兼具的好作品
听书APP不断增长,有声阅读阵地不断壮大,“良莠不齐”也是很多听众对当下部分有声书籍的评价。
“当你找到了一本制作精良的有声书,是心甘情愿地为它付费的。当然,在海量音频中,也要靠着自己的火眼金睛,因为这其中掺杂着支离破碎的朗诵、低级趣味的内容……”资深听友李海荣每日入睡之前,都在一款听书APP的海量音频作品中搜索伴随入睡的声音。李海荣收藏的书单,按他的话来说,真的是花了工夫寻找的,这些作品多是听完第一集就迫不及待地要去听第二集。
不能否认,有声阅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听过很多免费音频后,我最终选择购买了VIP会员,相比节目质量、格调不高的免费音频,我更愿意为用心讲故事的作品买单。”市民王先生说,听众不是傻子,一耳朵就能听出小说的内容如何,粗制滥造的内容、装腔作势的情感表达,注定会在市场中被淘汰。
朗读爱好者黄玉萍认为,有声书,是为了丰富读者的阅读选择,提供更多的阅读享受,而纸质阅读和有声阅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这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比如她,会在一些在线朗读的APP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会去书店或网上购买纸质书,再进行深度阅读。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正是由于有声书的走俏,有声阅读也在和传统纸质书融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首届“书香蚌埠杯——阅品经典 独享韶华”朗读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已经征集到200多件作品,这其中不乏令人惊艳的好声音。
“读书人语气语调随着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抑扬顿挫,更容易让人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一部好作品可以‘让听众的耳朵娇贵起来’,让听众感受到四溢的书香。”参加此次大赛的吴女士说,作为一个内容提供者,这两年,她一直在尝试加入这种新兴阅读方式,用心制作音频,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喜爱的书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