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脱贫摘帽,纯化小康成色

2020-12-11 08:54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                                                                                                                             

固镇县刘集镇九湾乡浍河边,农粮驿站订单养殖基地,牧羊农民一脸幸福。 (资料图片,受访者提供)                                                                                                    

【阅读提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帮助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被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的脱贫攻坚战中,蚌埠以统揽全局“一号工程”的高度,以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的力度,一鼓作气、攻城拔寨,奏响了“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脱贫主旋律。

如今,老乡们的生活好了,笑容多了,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了,小康社会的成色也更足了。

减 13万贫困人口“清零”

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05万户、13.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5.03%降至0.07%

“喔喔喔”“喔喔喔”一声接着一声,一阵接着一阵,清一色的大红公鸡吵醒了鸡棚,唤醒了村庄。

新的一天开始了。鸡棚主人孔繁荣走出鸡场旁边的小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穿上灰大褂,准备给鸡群投饲料。他往鸡棚一站,几千只公鸡一拥而上。他把一袋玉米投进去,顷刻间就被群鸡风卷残云,横扫一空。随后,他打开鸡棚门拦,群鸡四处奔散,在围圈起来的空地上津津有味地啄食着小草、昆虫。大片的鸡群像一幅泼墨画,染红了清沟河畔一方热土。

这个养鸡场地处包集镇薛场村的边缘,曾经是一块沉寂的土地,自从第一书记孔繁荣自筹十万资金在那里启动土公鸡养殖项目后,这块土地就打开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每户每年可从养鸡场里分得1000元红利。

不只养鸡,孔繁荣还在清沟河里养起了鱼,让贫困户从水塘里分得一杯羹;在村里建千亩种植基地种植大青豆,帮助贫困户用绿色大青豆换取红色脱贫证……

在全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43个乡镇、751个村,村村都在上演类似薛场村“扬农村所长”的产业扶贫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与带贫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5776户,自种自养贫困户11865户。

“2016年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7年怀远县首批退出省级贫困县序列,2014—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脱贫13.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在市扶贫办副主任方晋峰眼里,尽管扶贫开发工作无论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帮扶合作,都是一个涉及环节众多、涉及部门众多、涉及资源众多的系统性工作。但蚌埠在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实施“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直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据介绍,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6.05万户、13.49万人,贫困发生率5.03%。到2020年11月底,最后550户、1752名已符合脱贫标准的未脱贫人口,正式接受第三方评估,通过后即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过程中,我市也创新推出了不少特色做法。比如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案例库”和“全国电商精准扶贫案例50佳”的“农粮驿站”电商扶贫模式,从原本“三无”(无主导产业、无集体收入来源、无致富带头人)的陡沟村流出,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示范和贡献。

再如,在2020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遭遇历史罕见的疫情、灾情两道“加试题”,我市探索推出“123工作法”(一对接、两负责、三联单),破解贫困人口外出务工难题;“四链融合”(打造责任链、对接消费链、拓展销售链、落实政策链),破解扶贫产品销售难题;“一访五帮”(访贫困群体、帮解决实际困难、帮联系产品销售、帮畅通务工渠道、帮政策落实到位、帮项目开工复工),推动脱贫与防疫“双胜利”。

增 贫困户年均增收超30%

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67元,年均增长30.37%,高于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20.6个百分点

“蛤蟆跷腿淹光净,三天不下井底干”,说的是地处怀远县西部与蒙城交界“四十五里烟袋湖”腹地的永红村,一个在历史上最易旱易涝的村庄。全村886户、3350人中,有175户、196人深度贫困,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人口5.85%。

年过花甲的闫振成是其中的深度困难户之一,与老伴、儿子、孙子四人一起住在三间茅屋里,墙斜顶漏,用村民的话说“院里院外撂棍打不到鸡”。但是去年,闫振成全家的纯收入居然超过了60000元。他逢人便会说上一句:“我这辈子都报不了共产党的恩。”

他嘴上反复念叨的“共产党的恩”,包括申领危房改造的2万元资金和5000元社会捐助,让一家人住上了平房;联系派出所将儿子非婚生下的孩子上了户口;帮闫家签订代耕代种和订单农业,15亩土地一季小麦一季红高粱或草药,年均净收入2万余元;推荐他的老伴和儿子到南京某公司务工,两人每月收入6000多元;在村里给他自己谋了份保洁员工作,月收入500元……

不止闫振成户顺利脱贫,在永红村,所有贫困人口在2019年底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在整个徐圩乡名列前茅。

同在徐圩乡的殷尚村,作为“一户一块田”的发源地,更是带头理清了通过上级扶持资金稳增收、土地流转有偿服务促增收、产业结构调整保增收的发展思路,改造高标准农田8600亩,流转6500亩给合作社用于高筋小麦制种和订单高粱,地年亩均增收450元,涉及贫困户年均增收2600元。

“在脱贫攻坚的N种路径中,产业就业促增收、稳脱贫的作用发挥得尤为明显。”在市扶贫办工作人员提供的一份有关过去五年脱贫攻坚的“报告单”中,记录着一串数字:全市实施产业扶贫的贫困户占76.92%、实施就业扶贫的贫困户占60.58%,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67元,年均增长30.37%,高于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20.6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这样一串数据——全市累计发展产业扶贫到村项目717个,到户项目8.94万个,覆盖88个贫困村、3.75万户贫困户;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1.4亿元,年均增长22.7%;累计设置公益岗位10057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48人;扶贫小额信贷总量由2016年的229户496.6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4612户1.6亿元,贷款户数和贷款金额年均分别增长478.5%和782.5%。

而这些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和信贷,相当一部分转化在以绿、黄、红、黑、白等“五彩”为主打的特色产业扶贫和散布在田间地头的作坊式扶贫车间上,一边帮贫困群众鼓了腰包,一边助村级集体经济做大总量。

比如,双桥集镇将金银花造林与扶贫结合,利用“户贷户用”小额扶贫信贷,种植2500亩金银花,带动贫困户500多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怀远县利用财政资金建设了17个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建成后移交所在村集体运营,带动村集体增收193.57万元;韩庙村依托选派专项资金,先后建设1座光伏电站、2个扶贫车间、1座秸秆仓储大棚,引进3家到村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如今,全市913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村均23.52万元,贫困村更高,达39.47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强村105个、占比超过11%,10万元以上的村756个。据有关部门预估,到今年年底可全面消除剩余9个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变 环境美生活好精神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在扶贫工作队长和致富能人带动下,把产业干了起来,让村庄美了起来,小日子火了起来,精神也跟着富有起来

“每天都有变化,一年一个模样。”如今,走进88个曾被烙上“贫困村”印记中的任何一个村庄,总能听到当地老乡言由心生的褒奖、溢于言表的满足。

变,是这些年脱贫攻坚工作带给村庄最好的修行。用扎根农村六年之久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童俊杰的话说就是,扶贫一战为贫困乡村“改变了一种思想、带出了一支队伍、形成了一片阵地、富裕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地发展”。

站在收官之年回望过去六年多驻村扶贫经历,童俊杰满心感慨。他说,从最开始被村民质疑、嫌弃、嘲讽,到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村民质朴的笑容、忙碌的身影,以及时不时向他流露出的信任和挽留,时代赋予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的使命,已经有效达成。

“六年前,我们带给贫困村的是一股‘劲’,可能只是帮助贫困户稍微改善点生活条件,只是帮助辍学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只是帮助没有门路的贫困户卖了点农产品,这些基本算是‘外界带给他们个念想、一种希望’。在最后一役收官之际,我们留给农村的还是一股‘劲’,那就是他们坚定发展家庭产业走可持续增收的致富技能,是一定要让孩子学知识、上大学帮助家乡更好发展的新愿景,是许多致富带头人为乡村发展创造的思路和岗位。”童俊杰认为,这股“劲”延伸开来,正是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内生动能。

是的,鲜花的美衬托出泥土的力量,脱贫的暖带来光明的力量,农村兴正是信仰和奋斗的力量。上个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清零,这是贫困群众与全社会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攥指成拳的力量。一批批驻村坚守的扶贫队长和致富能人一道,为农村留下的组织财富、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终将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带领基层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创造。

拿当下的固镇县陡沟村来说,阵地竖起来了——巨大的“陡沟村党群服务中心”灯箱字幅矗立在新101省道西侧,让村内群众或路人都能看到基层党建战斗堡垒的醒目位置,既方便办事群众,也监督村干部的工作状态;

产业干起来了——采取“农村电商+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和火龙果、百香果、芭乐、草莓采摘的聚流模式,打通农产品流通到村“最后一公里”和到户“最后一步路”,推进村企户利益联结,带动产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效、吸引投资兴业,帮助陡沟村集体经济从零飙升到64万元;

能人动起来了——利用“互联网+产业”带动吕计诚等100余户贫困户家庭产业的农产品上行,利用“生产基地+就业”带动徐从善等20余户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利用“专业合作社+金融”带动黄保友等19户贫困户入社合营,利用“党员带农户+培训”让黄计亮、黄伟等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贫困户黄纪课、吕计诚、黄保桂成长为“固镇县十佳脱贫示范户”;

村庄美起来了——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号召村民自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恢复家门口“五小园”,实现村内白墙小路、天蓝水清、树木环绕,既生态又宜居;

精神富起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农家书屋、留守儿童之家、体育健身场已成为陡沟村民日常阅读活动的好场所,村里6位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自发组织了一支“奔小康”锣鼓队,脱贫户代表黄家美是C位大锣担当,展现了贫困户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         (完)                                                                                                          

384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                                                                                                                             

固镇县刘集镇九湾乡浍河边,农粮驿站订单养殖基地,牧羊农民一脸幸福。 (资料图片,受访者提供)                                                                                                    

【阅读提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帮助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被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的脱贫攻坚战中,蚌埠以统揽全局“一号工程”的高度,以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的力度,一鼓作气、攻城拔寨,奏响了“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脱贫主旋律。

如今,老乡们的生活好了,笑容多了,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了,小康社会的成色也更足了。

减 13万贫困人口“清零”

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05万户、13.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5.03%降至0.07%

“喔喔喔”“喔喔喔”一声接着一声,一阵接着一阵,清一色的大红公鸡吵醒了鸡棚,唤醒了村庄。

新的一天开始了。鸡棚主人孔繁荣走出鸡场旁边的小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穿上灰大褂,准备给鸡群投饲料。他往鸡棚一站,几千只公鸡一拥而上。他把一袋玉米投进去,顷刻间就被群鸡风卷残云,横扫一空。随后,他打开鸡棚门拦,群鸡四处奔散,在围圈起来的空地上津津有味地啄食着小草、昆虫。大片的鸡群像一幅泼墨画,染红了清沟河畔一方热土。

这个养鸡场地处包集镇薛场村的边缘,曾经是一块沉寂的土地,自从第一书记孔繁荣自筹十万资金在那里启动土公鸡养殖项目后,这块土地就打开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每户每年可从养鸡场里分得1000元红利。

不只养鸡,孔繁荣还在清沟河里养起了鱼,让贫困户从水塘里分得一杯羹;在村里建千亩种植基地种植大青豆,帮助贫困户用绿色大青豆换取红色脱贫证……

在全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43个乡镇、751个村,村村都在上演类似薛场村“扬农村所长”的产业扶贫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与带贫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5776户,自种自养贫困户11865户。

“2016年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7年怀远县首批退出省级贫困县序列,2014—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脱贫13.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在市扶贫办副主任方晋峰眼里,尽管扶贫开发工作无论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帮扶合作,都是一个涉及环节众多、涉及部门众多、涉及资源众多的系统性工作。但蚌埠在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实施“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直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据介绍,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6.05万户、13.49万人,贫困发生率5.03%。到2020年11月底,最后550户、1752名已符合脱贫标准的未脱贫人口,正式接受第三方评估,通过后即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过程中,我市也创新推出了不少特色做法。比如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案例库”和“全国电商精准扶贫案例50佳”的“农粮驿站”电商扶贫模式,从原本“三无”(无主导产业、无集体收入来源、无致富带头人)的陡沟村流出,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示范和贡献。

再如,在2020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遭遇历史罕见的疫情、灾情两道“加试题”,我市探索推出“123工作法”(一对接、两负责、三联单),破解贫困人口外出务工难题;“四链融合”(打造责任链、对接消费链、拓展销售链、落实政策链),破解扶贫产品销售难题;“一访五帮”(访贫困群体、帮解决实际困难、帮联系产品销售、帮畅通务工渠道、帮政策落实到位、帮项目开工复工),推动脱贫与防疫“双胜利”。

增 贫困户年均增收超30%

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67元,年均增长30.37%,高于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20.6个百分点

“蛤蟆跷腿淹光净,三天不下井底干”,说的是地处怀远县西部与蒙城交界“四十五里烟袋湖”腹地的永红村,一个在历史上最易旱易涝的村庄。全村886户、3350人中,有175户、196人深度贫困,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人口5.85%。

年过花甲的闫振成是其中的深度困难户之一,与老伴、儿子、孙子四人一起住在三间茅屋里,墙斜顶漏,用村民的话说“院里院外撂棍打不到鸡”。但是去年,闫振成全家的纯收入居然超过了60000元。他逢人便会说上一句:“我这辈子都报不了共产党的恩。”

他嘴上反复念叨的“共产党的恩”,包括申领危房改造的2万元资金和5000元社会捐助,让一家人住上了平房;联系派出所将儿子非婚生下的孩子上了户口;帮闫家签订代耕代种和订单农业,15亩土地一季小麦一季红高粱或草药,年均净收入2万余元;推荐他的老伴和儿子到南京某公司务工,两人每月收入6000多元;在村里给他自己谋了份保洁员工作,月收入500元……

不止闫振成户顺利脱贫,在永红村,所有贫困人口在2019年底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在整个徐圩乡名列前茅。

同在徐圩乡的殷尚村,作为“一户一块田”的发源地,更是带头理清了通过上级扶持资金稳增收、土地流转有偿服务促增收、产业结构调整保增收的发展思路,改造高标准农田8600亩,流转6500亩给合作社用于高筋小麦制种和订单高粱,地年亩均增收450元,涉及贫困户年均增收2600元。

“在脱贫攻坚的N种路径中,产业就业促增收、稳脱贫的作用发挥得尤为明显。”在市扶贫办工作人员提供的一份有关过去五年脱贫攻坚的“报告单”中,记录着一串数字:全市实施产业扶贫的贫困户占76.92%、实施就业扶贫的贫困户占60.58%,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67元,年均增长30.37%,高于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20.6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这样一串数据——全市累计发展产业扶贫到村项目717个,到户项目8.94万个,覆盖88个贫困村、3.75万户贫困户;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1.4亿元,年均增长22.7%;累计设置公益岗位10057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48人;扶贫小额信贷总量由2016年的229户496.6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4612户1.6亿元,贷款户数和贷款金额年均分别增长478.5%和782.5%。

而这些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和信贷,相当一部分转化在以绿、黄、红、黑、白等“五彩”为主打的特色产业扶贫和散布在田间地头的作坊式扶贫车间上,一边帮贫困群众鼓了腰包,一边助村级集体经济做大总量。

比如,双桥集镇将金银花造林与扶贫结合,利用“户贷户用”小额扶贫信贷,种植2500亩金银花,带动贫困户500多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怀远县利用财政资金建设了17个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建成后移交所在村集体运营,带动村集体增收193.57万元;韩庙村依托选派专项资金,先后建设1座光伏电站、2个扶贫车间、1座秸秆仓储大棚,引进3家到村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如今,全市913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村均23.52万元,贫困村更高,达39.47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强村105个、占比超过11%,10万元以上的村756个。据有关部门预估,到今年年底可全面消除剩余9个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变 环境美生活好精神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在扶贫工作队长和致富能人带动下,把产业干了起来,让村庄美了起来,小日子火了起来,精神也跟着富有起来

“每天都有变化,一年一个模样。”如今,走进88个曾被烙上“贫困村”印记中的任何一个村庄,总能听到当地老乡言由心生的褒奖、溢于言表的满足。

变,是这些年脱贫攻坚工作带给村庄最好的修行。用扎根农村六年之久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童俊杰的话说就是,扶贫一战为贫困乡村“改变了一种思想、带出了一支队伍、形成了一片阵地、富裕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地发展”。

站在收官之年回望过去六年多驻村扶贫经历,童俊杰满心感慨。他说,从最开始被村民质疑、嫌弃、嘲讽,到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村民质朴的笑容、忙碌的身影,以及时不时向他流露出的信任和挽留,时代赋予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的使命,已经有效达成。

“六年前,我们带给贫困村的是一股‘劲’,可能只是帮助贫困户稍微改善点生活条件,只是帮助辍学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只是帮助没有门路的贫困户卖了点农产品,这些基本算是‘外界带给他们个念想、一种希望’。在最后一役收官之际,我们留给农村的还是一股‘劲’,那就是他们坚定发展家庭产业走可持续增收的致富技能,是一定要让孩子学知识、上大学帮助家乡更好发展的新愿景,是许多致富带头人为乡村发展创造的思路和岗位。”童俊杰认为,这股“劲”延伸开来,正是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内生动能。

是的,鲜花的美衬托出泥土的力量,脱贫的暖带来光明的力量,农村兴正是信仰和奋斗的力量。上个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清零,这是贫困群众与全社会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攥指成拳的力量。一批批驻村坚守的扶贫队长和致富能人一道,为农村留下的组织财富、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终将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带领基层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创造。

拿当下的固镇县陡沟村来说,阵地竖起来了——巨大的“陡沟村党群服务中心”灯箱字幅矗立在新101省道西侧,让村内群众或路人都能看到基层党建战斗堡垒的醒目位置,既方便办事群众,也监督村干部的工作状态;

产业干起来了——采取“农村电商+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和火龙果、百香果、芭乐、草莓采摘的聚流模式,打通农产品流通到村“最后一公里”和到户“最后一步路”,推进村企户利益联结,带动产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效、吸引投资兴业,帮助陡沟村集体经济从零飙升到64万元;

能人动起来了——利用“互联网+产业”带动吕计诚等100余户贫困户家庭产业的农产品上行,利用“生产基地+就业”带动徐从善等20余户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利用“专业合作社+金融”带动黄保友等19户贫困户入社合营,利用“党员带农户+培训”让黄计亮、黄伟等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贫困户黄纪课、吕计诚、黄保桂成长为“固镇县十佳脱贫示范户”;

村庄美起来了——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号召村民自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恢复家门口“五小园”,实现村内白墙小路、天蓝水清、树木环绕,既生态又宜居;

精神富起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农家书屋、留守儿童之家、体育健身场已成为陡沟村民日常阅读活动的好场所,村里6位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自发组织了一支“奔小康”锣鼓队,脱贫户代表黄家美是C位大锣担当,展现了贫困户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