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 晨/图
位于朝阳路淮河公路桥东侧的宝兴面粉厂(旧址)是蚌埠近代工业的缩影。
中集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其前身蚌埠空压机厂曾经创造很多第一。
【开篇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深入反映蚌埠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的沧桑巨变,全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实现“五个更加”,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征程,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深读周刊今起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策划,敬请关注。
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随着1911年津浦铁路的建成通车,蚌埠从一个渔村古渡,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可以说,蚌埠立于交通、起于商贸、兴于工业——历史上,蚌埠曾诞生过安徽省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台收音机——工业是蚌埠发展的重要推力和核心支撑,在蚌埠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追溯蚌埠工业发展轨迹,进进退退,起起伏伏,如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在时间的沙漏中,它也经历了起步期、强盛期和衰落期。如今进入新时代,它又来到了转型赶超的崛起期。
蚌埠工业百年路,正可谓“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又见金”。
·萌芽·
【典型回访】
5月7日,朝阳路公路桥东侧淮河南堤边,宝兴面粉厂原址大院。一棵已经120多岁的三级古树,用合掌粗的藤蔓,静静地向路过的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
紫藤之下,是一些花开正艳的月季。另有一家空间装饰设计公司,恰到好处地掩映在紫藤当中。
往里走,几栋红砖建筑上,“老蚌埠中海文化产业园”“老蚌埠文化街区”“蚌山区中小企业互助发展促进会”“蚌山区金融中心”“体操武术馆”等字眼,已经看不到任何与面粉加工有关的痕迹。唯有一栋标有“老蚌埠餐厅”的灰墙建筑,在显眼处写有“老宝兴办公楼”几个字,向人们“安利”这个大院的过往。
如今,这里属于市级文保单位,多年维持现状,没有开发改造。看门的大爷说,一些承租出去的厂房,平日的生意也不如预想中的景气。
为了保护、盘活“老宝兴”这一工业遗产,不少市民为其支招。今年出炉的《蚌埠市淮河主城区防洪交通生态景观带综合概念性规划》,对这块热土赋予了城市“老底片”和“新名片”的定位,表示将在尊重历史、遵循原有肌理的前提下实施开发改造——既保护和再现历史文化资源,又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品质。
【史料数说】
早在90年前,这块占地40亩的宝兴面粉厂,产能一度达到日产8000袋的规模,是当时蚌埠地区第一家完全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工厂,所产面粉大多沿津浦铁路、陇海铁路销往北部城市。到1934年,宝兴面粉厂的增值达到200万银元。
这是蚌埠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一个缩影。资料记载,1919年起,以机器方式生产的近代工业开始在蚌埠出现。当年,在蚌埠建成投产的英美烟叶公司门台子烤烟厂和光华电灯公司,均采用机器生产,有较多雇工。随后,从事印刷、卷烟、制革、面粉加工、织布、染布的私营工厂不断开办,到1938年,私营工厂约40余户。
同时,随着津浦铁路开通运营,蚌埠市面人口增多,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20年,全埠累计有手工业行当20多个,作坊、工场100多个。到1930年,全市手工业行当增加到40多个,作坊、工场近200户;1937年,手工业行当43个,作坊、工场近700户。
到1949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仅1816万元,低于同期农业总产值。
【人物见证】
年近百岁的马则先老人,年轻时曾亲身参与过蚌埠解放初期的工业接管、改造与建设工作。在他眼里,蚌埠这个淮上渔村,自开埠之始就有了工业的萌芽。他说,解放之前的蚌埠是一个战略要地,不仅交通发达,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工厂与安徽其他地区相比较多,堪称当时江北唯一的“大城市”。只不过,当时以作坊式的小型工业企业居多,上规模的工厂较少,宝兴面粉厂和信丰面粉厂算是当时最大的普通工业企业。
1949年,组织上安排马则先接管宝兴面粉厂下属的一个规模不大、已经停产几年的油厂,当年5月他便带人把油厂的设备整理出来重新恢复了生产。后来,他被调往皖北企业公司工作。
·鼎盛·
【典型回访】
和大多数“中集系”企业一样,位于中环线附近的中集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有着开阔的厂区和方方正正的办公楼,是一个标准化的现代化厂区。
但在很多老蚌埠人眼里,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公司,所经历的“高光时刻”并不是它的厂区有多大多敞亮,而是它以“蚌压”之名创下多个当时无可比拟的辉煌——
1953年成功生产安徽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1957年顺利完成国家机械工业部下达的空气压缩机出口任务;1963年大型石油气压缩机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1963年,Y14军用压缩机广泛运用国防领域,为成功击落美国U2型高空无人侦察机作出贡献;1965年完成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的高压风冷车载式空气压缩机的研制任务,获《人民日报》高度评价;1984年因成功参与我国通讯卫星研制试验,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名贺电;1988年ZG-0.75/10-16型液化石油气压缩机获得国家银质奖;1996年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研制和开发了空气动力源压缩机,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贡献力量……
如今,这些赫赫战绩被记录在公司《七十年创业发展史》中,展呈给每一个关心关注蚌压的人。
【史料数说】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工业发展城市和“一五”“二五”重点发展城市。“一五”“二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始终处于全省第二位,国有工业总量处于第一位,初步完成了由商贸型城市向工业型城市的转变,成为全省一个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
截至“六五”末,国家先后在蚌埠投资8亿余元,建设了1220个项目。全市拥有工业企业601户,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1.4亿元增长到1985年29.74亿元,年均增长9.7%,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在全省的比重始终在11%以上,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包括烟草、机械、冶金、化工、建材、医药、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能生产200大类、5000多种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人物见证】
1949年8月因伤转业到蚌埠的王明义,把人生的“下半程”从战场转移到了蚌埠工业发展上。他回忆说,解放初期,蚌埠的工业企业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蚌埠自己本土创建、发展而来,另一部分则是由解放区搬迁而来。
特别是在“一五”“二五”期间,陆续从上海、南京、青岛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和苏北地区迁入并筹建了玻璃厂、化工厂、肥皂厂、火柴厂、卷烟厂、印刷厂、造纸厂等轻工企业,同时还新建了肉联厂、空气压缩机厂、麻纺厂、染织厂、水泥制品厂等一批新兴工业门类的骨干企业。
1958年以后,蚌埠更以“五大机”(蚌埠空气压缩机厂、蚌埠柴油机厂、蚌埠水泵厂、蚌埠机床厂和蚌埠拖拉机附件厂)闻名全省。在王明义眼里,“五大机”的开办标志着蚌埠作为全省机械工业基地的地位已经形成,不仅带动了本市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等行业全面发展,也有力支援了本省乃至省外其他城市相关行业发展。
·阵痛·
【典型回访】
涂山路西段曾经是一段风靡一时的“纺织之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蚌埠印染厂、无纺布厂、帘子布厂、安徽第三纺织厂、蚌埠第二纺织厂、蚌埠针织厂、第二麻纺厂自西向东一路铺开。
如今重走这段路,当年“风景这边独好”、风光一时的纺织大户,要么破产,要么停产,要么半停产,风采已经完全被路边小门店所掩盖。
要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于涂山路971号的安徽第三纺织厂(后更名蚌埠纺织厂),是全省继合肥一纺、二纺之后布局的第三个大型国营纺织企业。这家企业在不断增多的“请出去”与“迎进来”活动中,给蚌埠带来无上荣耀:企业的技术人员被频频邀请到各兄弟地市讲学,成批成批的外地纺织企业或党政团体专门组队前来学习,在“一来二往”中,蚌埠纺织厂成为当时全省纺织行业的先进典型。而在蚌埠经济发展史所定格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纺织工业每年贡献的利润总额占全市1/3以上,1985年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居全省“老八市”同行业之首。
时至今日,时过境迁。这个曾作为仅次于轻工(食品)、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的蚌埠传统支柱性产业,其工业份额已经不到全市总量的百分之五。
【史料数说】
从1985年开始,国家着力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蚌埠作为老工业城市,国有工业企业普遍进行改制,大部分企业在改制中出现挫折,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停产半停产状态增多。原有的产业和企业优势逐步丧失,工业经济在全省的份额和位次不断下滑,GDP位次由“六五”时全省第3位下滑到“七五”末第5位、“八五”末的第10位、“九五”末的第11位。工业总量由1985年的占全省9.8%下滑到2000年的5.3%;在全省的位次从1985年仅次于省会合肥,跌落到2000年的第8位。
【人物见证】
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蚌埠企业家眼里,方雯年轻时分配到国企上班、而立之年遭遇下岗,然后自力更生创办滤清器企业、企业风生水起后转让出去再次创业的人生经历,一如几十年来蚌埠工业经济沉浮的注脚:感受过辉煌,经历过衰落,又重整旗鼓,谋求再度崛起。
1981年,方雯被分配到蚌埠自行车总厂担任技术员。她回忆说,“当时,蚌埠是安徽省知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只有学习好、表现优异的学生才能分配至蚌埠国企工作。”
然而,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机制、市场等原因,蚌埠工业经济开始滑落。1992年,蚌埠自行车总厂成为安徽省首家破产企业,方雯也成为一名下岗女工。她说,很多人和她一样,直到企业宣布破产、工人纷纷下岗,才真切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
·重振·
【典型回访】
距离淮河北岸307省道不远处,一栋银灰色的巨大厂房矗立在蓝天下,熠熠生辉。生产线上,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光伏玻璃经过配料、熔化、成形、退火、切裁等工艺后,由机器人自动判定等级、自动分类包装码放。
这里是华光集团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用高温玻璃基板生产基地,建设的250t/d级高温玻璃生产线,属目前“国内唯一”,专为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提供背板玻璃原片,是我国太阳能发电玻璃的“铺路石”。
抚今追昔,回首来时路。华光集团的前身——蚌埠平板玻璃厂,是一家60多岁的老牌国企、安徽玻璃工业曾经的“摇篮”,在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大潮中,独领风骚、跌入谷底、涅槃重生成为它的成长关键词。
2002年至今,绝地反击的华光集团先后完成了迈入资本市场、加入中建材“国家队”等几件推动企业转型转场的大事,早已走出改革阵痛,正追光逐电,再立潮头,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玻璃、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型企业集团迈进。
【史料数说】
进入新世纪后,蚌埠紧紧把握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加快“两淮一蚌”城市群发展的机遇期,于2001年11月提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生产得到各部门和各行各业支持,逐步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转型赶超,呈现出位次稳步上升、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发展的总量、质量和结构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蚌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稳居全省前五位。
特别在“十三五”期间,为加快建设“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蚌埠更是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一号工地”,主攻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19年,全市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439%、全省第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工业税收总量、增幅均居全省第5。
【人物见证】
作为蚌埠工业强市的主战场,高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走势。汤春义被组织调整到高新区“一把手”岗位近十年的时间里,带领全区上下“蹦起来摘桃子”,自我加压,负重前行,使全区产业定位更加清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他说,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高新区建区26年来,用拼搏实干提升了发展新高度:综合排名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连续四年稳居前50强,去年跃升至第42位。“十三五”期间,全区GDP总量从67.3亿元增长到153.8亿元,累计增长129%,年平均增长14.8%;企业数从1520家增长到4113家,翻了2.7倍,其中上市公司总部从1家增长到4家,总量占全市80%。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去年成功揭牌运行,成为蚌埠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和标志性成果,更是高新区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顺利获批、国家发改委24条重量级支持政策为示范区赋能,也标志着蚌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迈出重要一步。“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重振蚌埠雄风,高新区必当冲锋在前,用发展体现担当作为!”他如是表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