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产教融合,蚌埠职业教育“方法论”

2021-05-28 08:41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 文/图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发展必须有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技能人才提供保障。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路,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紧跟蚌埠市产业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和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使蚌埠职业院校毕业生呈现出本地就业“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

为了引领蚌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市教育部门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牵头组织市内高校、职业院校与本市重点规上企业,召开6场校企合作座谈会和对接会,通过对接和深入洽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学校、企业及蚌埠产业发展共赢的喜人局面。

校企对接“面对面”

从线下到线上,“校企合作工作群”成为蚌埠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无缝对接的平台。

打开微信工作群,将企业急需技术人员信息发在群里,不一会儿,群里传来信息:我校有你们需要的毕业生,具体情况进一步沟通。看到人才需求这么方便快捷得到解决,中航三鑫人力资源部经理王旭满脸兴奋:“短短几分钟时间,企业的燃眉之急就得到解决,真没想到工作群真的成为‘万能群’。”

王旭所称的“工作群”,名叫“蚌埠市校企合作工作群”。点开“群成员”,记者看到,群里有200多个群成员,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蚌埠市13所中职学校名列其中,除了学校外,记者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名称:凯盛科技、大富机电、国显科技、中航三鑫、金威滤清器、和平乳业等。

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机器人技能人才。

“这是一个校企共建合作交流平台,目的是促进本市职业教育资源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无缝对接,让蚌埠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蚌埠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光辉告诉记者,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而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的专业特色,为毕业生准备适合的就业岗位,双方资源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交流合作始于线下‘面对面’,将其搬在线上是为了让这种沟通交流常态化、及时化、有效化。”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王帅介绍,校企合作不是一个新词,但过去都是“点对点”,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单线联系”,困于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信息不对称使得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大受局限,如何打通校门与厂门之间的“玻璃门”,让我市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今年初,市教育局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1月26日,市教育局牵头举办了首场校企合作座谈会,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经济管理学院、蚌埠工商学院以及蚌埠市13所中职学校与相关部门推荐的本市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座谈,校长们向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学校的专业开设情况和人才培养模式,表达了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产业紧密对接的强烈愿望,参会企业负责人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情况,表示希望通过“冠名班”“订单班”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

“从现场热烈的气氛中,我们感到校企合作的强烈需求以及产教融合的美好前景。”王帅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首次校企合作座谈会成功举办后,市教育局紧锣密鼓,在接下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口气举办了五场校企对接会,包括首场座谈会,17所职业院校参与对接,市区190多家大中型企业参加了座谈交流。

既要“面对面”,也要“屏对屏”,为了让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市教育局牵头建立“蚌埠市校企合作工作群”,17所职业院校及近200家企业成为“群成员”。

产教融合“手拉手”

瞄准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助推器。

“对接会”和“工作群”不是花架子,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新签校企合作协议65份,商建校外实训基地57个,校企合作举办各类招聘会22次,职业院校组织毕业生入企参观、实习30余批次,参与学生逾3100人次,新增合作冠名班8个,订单培养学生达445人,安排本地就业学生达2600多人次。

顶岗实习学生在电子装配岗位练习实操技术。

48家企业通过“蚌埠市校企合作工作群”发布招聘信息,涉及800多个就业岗位。各中职学校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已解决企业用工628人,学校与企业正在协商招聘用人合作意向659人,11家企业正在与学校共同协商,开展合作招聘事宜,有效缓解企业用人紧缺问题,校企有效对接,使职业教育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校企对接会和工作群是平台和载体,其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招生与就业办主任帅恒松是位“老职教”,谈及产教融合时他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尤其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人才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人才就谈不上发展,而职业院校就是人才“孵化器”。“只有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校企之间无缝对接,才能实现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帅恒松说,办学之初,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走的就是产教融合的路子,主要专业及课程体系构建紧贴蚌埠市产业发展需要。机械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几十年来培养了大量的能工巧匠。蚌埠是全国闻名的滤清器生产基地,设置汽车工程专业,可为蚌埠汽配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市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巨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学校提前预判,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几年来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撑了蚌埠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打造蚌埠产业经济新高地,2021年4月,蚌埠市硅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暨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在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市技师学院)建成,该基地建成后,将针对机电、电子、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专业领域,为行业、企业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培训。

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焦其彬介绍,硅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暨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总投资近570万元,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拥有各类型、品牌硅基智能制造先进设备。基地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蚌埠市硅基智能企业实际应用项目、案例、方案及学院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共同推进硅基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建设,为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实习就业“门对门”

学校是车间,车间即学校,产教深度融合,拉近了校门与工厂大门的距离。

“冠名班”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另一种形式。在2021年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的招生简章上,记者看到,今年该校共开设比亚迪、国显科技、多林传媒、神舟机械等四个企业冠名班。

帅恒松介绍,“冠名班”类似于过去的“订单班”,相比于“订单班”,“冠名班”的内涵更为丰富。能够获得冠名资格的企业,都是本市的重点骨干企业,不仅经济效益好,更有着辉煌的未来。“冠名班”的新生,在报名时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因此学生和家长的心里更为踏实。

在校学习期间,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专业课程体系由学校和冠名企业共同制订,个性特色鲜明,具有“量身定制”的特征。

“技能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冠名企业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帅恒松告诉记者,学生在校学习时,企业文化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学生。如冠名企业会将企业的价值观、产品观、质量观贴在实训教室里,学生一抬眼就能看到企业的价值取向。

冠名企业会为学生免费提供正式员工的工作服,学生实训时穿上它就如同在工厂上班一个样;学生培养实行“双师制”,除学校正常教学外,冠名企业派出技术骨干进校指导学生实训;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需要,进入冠名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企业冠名培养,探索出一条“出校门进厂门”的实习就业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即便不是企业冠名班,我市中职院校同样实现了学生实习就业“出校门到厂门”的完美对接。

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谢云芸告诉记者,对蚌埠中职院校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公司领导十分重视,从学习、工作到生活全方位呵护,他们希望通过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了解企业,多感知企业文化,进而爱上他们的企业。“因为蚌埠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技能,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那份踏实和勤奋,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我们企业最看中的。”

学生实习就业能够“门对门”一站式无缝衔接,在于本市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在于学校和企业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本市绝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校企合作,作为促进产教融合工作的重头戏抓牢抓实,校领导带队走访企业,邀请企业家进学校观摩教学活动已成为常态。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疫情影响下,蚌埠产业经济之所以很快恢复,并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得力于蚌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强力推进。与蚌埠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促进蚌埠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66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 文/图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发展必须有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技能人才提供保障。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路,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紧跟蚌埠市产业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和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使蚌埠职业院校毕业生呈现出本地就业“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

为了引领蚌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市教育部门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牵头组织市内高校、职业院校与本市重点规上企业,召开6场校企合作座谈会和对接会,通过对接和深入洽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学校、企业及蚌埠产业发展共赢的喜人局面。

校企对接“面对面”

从线下到线上,“校企合作工作群”成为蚌埠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无缝对接的平台。

打开微信工作群,将企业急需技术人员信息发在群里,不一会儿,群里传来信息:我校有你们需要的毕业生,具体情况进一步沟通。看到人才需求这么方便快捷得到解决,中航三鑫人力资源部经理王旭满脸兴奋:“短短几分钟时间,企业的燃眉之急就得到解决,真没想到工作群真的成为‘万能群’。”

王旭所称的“工作群”,名叫“蚌埠市校企合作工作群”。点开“群成员”,记者看到,群里有200多个群成员,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蚌埠市13所中职学校名列其中,除了学校外,记者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名称:凯盛科技、大富机电、国显科技、中航三鑫、金威滤清器、和平乳业等。

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机器人技能人才。

“这是一个校企共建合作交流平台,目的是促进本市职业教育资源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无缝对接,让蚌埠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蚌埠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光辉告诉记者,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而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的专业特色,为毕业生准备适合的就业岗位,双方资源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交流合作始于线下‘面对面’,将其搬在线上是为了让这种沟通交流常态化、及时化、有效化。”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王帅介绍,校企合作不是一个新词,但过去都是“点对点”,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单线联系”,困于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信息不对称使得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大受局限,如何打通校门与厂门之间的“玻璃门”,让我市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今年初,市教育局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1月26日,市教育局牵头举办了首场校企合作座谈会,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经济管理学院、蚌埠工商学院以及蚌埠市13所中职学校与相关部门推荐的本市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座谈,校长们向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学校的专业开设情况和人才培养模式,表达了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产业紧密对接的强烈愿望,参会企业负责人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情况,表示希望通过“冠名班”“订单班”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

“从现场热烈的气氛中,我们感到校企合作的强烈需求以及产教融合的美好前景。”王帅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首次校企合作座谈会成功举办后,市教育局紧锣密鼓,在接下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口气举办了五场校企对接会,包括首场座谈会,17所职业院校参与对接,市区190多家大中型企业参加了座谈交流。

既要“面对面”,也要“屏对屏”,为了让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市教育局牵头建立“蚌埠市校企合作工作群”,17所职业院校及近200家企业成为“群成员”。

产教融合“手拉手”

瞄准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助推器。

“对接会”和“工作群”不是花架子,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新签校企合作协议65份,商建校外实训基地57个,校企合作举办各类招聘会22次,职业院校组织毕业生入企参观、实习30余批次,参与学生逾3100人次,新增合作冠名班8个,订单培养学生达445人,安排本地就业学生达2600多人次。

顶岗实习学生在电子装配岗位练习实操技术。

48家企业通过“蚌埠市校企合作工作群”发布招聘信息,涉及800多个就业岗位。各中职学校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已解决企业用工628人,学校与企业正在协商招聘用人合作意向659人,11家企业正在与学校共同协商,开展合作招聘事宜,有效缓解企业用人紧缺问题,校企有效对接,使职业教育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校企对接会和工作群是平台和载体,其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招生与就业办主任帅恒松是位“老职教”,谈及产教融合时他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尤其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人才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人才就谈不上发展,而职业院校就是人才“孵化器”。“只有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校企之间无缝对接,才能实现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帅恒松说,办学之初,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走的就是产教融合的路子,主要专业及课程体系构建紧贴蚌埠市产业发展需要。机械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几十年来培养了大量的能工巧匠。蚌埠是全国闻名的滤清器生产基地,设置汽车工程专业,可为蚌埠汽配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市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巨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学校提前预判,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几年来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撑了蚌埠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打造蚌埠产业经济新高地,2021年4月,蚌埠市硅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暨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在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市技师学院)建成,该基地建成后,将针对机电、电子、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专业领域,为行业、企业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培训。

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焦其彬介绍,硅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暨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总投资近570万元,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拥有各类型、品牌硅基智能制造先进设备。基地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蚌埠市硅基智能企业实际应用项目、案例、方案及学院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共同推进硅基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建设,为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实习就业“门对门”

学校是车间,车间即学校,产教深度融合,拉近了校门与工厂大门的距离。

“冠名班”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另一种形式。在2021年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技师学院)的招生简章上,记者看到,今年该校共开设比亚迪、国显科技、多林传媒、神舟机械等四个企业冠名班。

帅恒松介绍,“冠名班”类似于过去的“订单班”,相比于“订单班”,“冠名班”的内涵更为丰富。能够获得冠名资格的企业,都是本市的重点骨干企业,不仅经济效益好,更有着辉煌的未来。“冠名班”的新生,在报名时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因此学生和家长的心里更为踏实。

在校学习期间,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专业课程体系由学校和冠名企业共同制订,个性特色鲜明,具有“量身定制”的特征。

“技能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冠名企业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帅恒松告诉记者,学生在校学习时,企业文化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学生。如冠名企业会将企业的价值观、产品观、质量观贴在实训教室里,学生一抬眼就能看到企业的价值取向。

冠名企业会为学生免费提供正式员工的工作服,学生实训时穿上它就如同在工厂上班一个样;学生培养实行“双师制”,除学校正常教学外,冠名企业派出技术骨干进校指导学生实训;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需要,进入冠名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企业冠名培养,探索出一条“出校门进厂门”的实习就业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即便不是企业冠名班,我市中职院校同样实现了学生实习就业“出校门到厂门”的完美对接。

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谢云芸告诉记者,对蚌埠中职院校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公司领导十分重视,从学习、工作到生活全方位呵护,他们希望通过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了解企业,多感知企业文化,进而爱上他们的企业。“因为蚌埠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技能,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那份踏实和勤奋,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我们企业最看中的。”

学生实习就业能够“门对门”一站式无缝衔接,在于本市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在于学校和企业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本市绝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校企合作,作为促进产教融合工作的重头戏抓牢抓实,校领导带队走访企业,邀请企业家进学校观摩教学活动已成为常态。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疫情影响下,蚌埠产业经济之所以很快恢复,并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得力于蚌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强力推进。与蚌埠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促进蚌埠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