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收视率颇高的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栏目,日前播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主讲《寻找大禹》的电视专题片。王吉怀在节目中介绍了他主持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的过程,举出了“大禹治水”“禹会诸侯”的文物证据。
“颇具争议的‘大禹治水’‘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等历史疑问,多年来一直萦绕在学术界而未有定论。随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遗址的发掘,4000年前的那扇大门,被沾满泥土的双手轻轻推开,尘封于地下的古老文明,被考古工作者揭开了面纱。”王吉怀主持的禹会村遗址历次考古发掘取得巨大收获,随后在多次荟萃国内考古界大咖的现场会、研讨会上,专家们认定蚌埠涂山就是禹娶禹会禹兴之地,确认大禹是人不是神,古代典籍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如拨云见日,解开了纷纭千年的历史谜团,让传说变为信史。王吉怀研究员因在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及在宣传蚌埠、推介蚌埠的特殊贡献,2016年被授予“蚌埠荣誉市民”称号。此次央视《寻找大禹》节目的摄制播出,王吉怀在节目中娓娓道来的解说,还原了4000年前的大禹劈山导淮、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的历史场景,再次吸引全球观众目光关注蚌埠。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张建平/图
【人物简介】
王吉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多年从事黄河流域及黄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对河南、甘肃、青海、湖北、山东、香港、安徽、三峡、新疆等地进行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
1989—201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队长,1994年、1995年主持发掘的蒙城尉迟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2006—2011年,主持发掘蚌埠禹会村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成为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得到了学术界“禹会诸侯在蚌埠”“涂山在蚌埠最可信”的权威论证,对考证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支撑。2013年获评“蚌埠十大新闻人物”,2016年荣获“蚌埠市荣誉市民”称号。
其业绩曾载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人才辞典》、《中国世纪英才荟萃》、《世界人物辞典》、《中国名人大典》、《二十一世纪杰出专家》等书。
“蚌埠荣誉市民”王吉怀研究员
“我与禹会村结缘是2005年蚌埠召开的一次学术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日前在蚌埠市博物馆接受记者采访。在那次会上,他听说涂山南部的禹会村有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当年王吉怀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工作队的队长,正在着手中国古代文明探源项目的课题研究,获悉禹会村就是古籍记载的禹墟所在地,这一带广为流传“禹娶涂山”“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大禹故事,而大禹时代正是夏王朝建立、国家诞生的前夜,是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时期,于是就在2006年5月对禹会村遗址做了试掘,开挖了一条探沟,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领导、专家等来现场调研后,确认了该遗址的重要性,于是列入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开始了连续五年的正式考古发掘。随着大型夯土台、确凿的祭祀遗迹、大量出土文物的发现,4000年前禹会诸侯的盛大场景得以再现。
蚌埠涂山成就了“禹会诸侯”
深读周刊:“禹会诸侯”或称“涂山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您在节目中提到,很多史书古籍都有记载,是怎么说的?
王吉怀: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巨著《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及其以后的古籍中却记载着:“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早期《左传》中的“合”字,本身就有“会”、或“会集”的意思,所以在以后各文献的记载中,都变成了“禹会”之说。
从字面解读:大禹在涂山这个地方诏会很多部落及其诸侯首领,进行祭天盟誓,召开维护统一的大会,各个部落和诸侯国都带着玉、帛等贡品前来参加大禹召集的盟会。从“玉、帛”和“万国”,来看,可见这次盟会的等级高、规模大,场面神圣而又隆重。
“禹会诸侯”也可以被称为涂山之会。4000年前,大禹治水,为民造福,受到了百姓的拥戴。治水成功以后,大禹的名望达到了顶峰,百姓便纷纷推举他为帝王。同时,舜帝也把王位禅让给了大禹,大禹便真正成了新的一代帝王。大禹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王权之后,在以前聚落邦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王权,大禹在涂山这个地方召集很多诸侯国部落来接受他的会盟安排,各个诸侯国带着礼品、贡品从四面八方来到涂山,可谓是大国献玉,小邦献帛。这就是古书中所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深读周刊:大禹娶妻会诸侯的涂山在哪里,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安徽就有蚌埠涂山、当涂涂山、巢湖涂山几种说法。禹会村的考古发掘对确定涂山地望有什么意义?
王吉怀:研究涂山地望的很多专家对蚌埠涂山就是禹会诸侯的涂山坚信不疑。
李学勤在《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开幕词》中讲道:“就夏代来说,记载禹会涂山,古书有明文注释,涂山在今天的蚌埠市怀远县”。
谭其骧在《论涂山地望》中认为,“前人释涂山地望,众说纷纭,惟此今怀远县东南淮水南岸一说合于汉晋之旧,宜以为正。上举数条,即此说所本”。
汤万象等在《涂山考》中认为,真正的“涂山”应为现在的蚌埠怀远涂山。徐旭生在《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中认为:“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为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淮河南岸的一座小山”。
孟世凯在《夏文化与涂山》一文中认为,“今安徽蚌埠怀远县之涂山不仅是‘禹会诸侯’的涂山,也传说是涂山氏之聚居地”。
西汝泽在《大禹缘何于涂山盟会》中认为:“大禹盟会地点选择在怀远涂山是合理可信的”。
李先登在《试论涂山氏在夏王朝建立中的重要地位》中说,尽管涂山所在有几种说法,“当以今安徽省怀远县淮河南岸的涂山为是,即《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陈平在《禹娶涂山氏女四议》中认为,“禹娶涂山的四川巴县说、江南当涂说和浙江会稽说,均不足信据。唯一可信的,当是晋杜预的寿县东北说,即安徽蚌埠怀远县境说”。
蚌埠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可谓是“沉睡四千年,一醒惊天下”。禹会村的考古成果具有以下几项重大意义:
第一,确立了大禹的历史地位,证实了大禹确有其人,治水确有其事,会诸侯有据可寻;第二,获得了由传说变信史的科学依据。数千年来,特别在民间,关于对大禹故事的传说版本众多,但无论怎样演绎,都是给了大禹一个正能量人物的肯定,验证了民间传说并非无源之水;第三,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可靠。古籍中对大禹事迹的记载数不胜数,但只是记载的过于简单,且缺少实物证据而只能作为传说或神话理解,禹会村遗址的发掘给了一锤定音的结论;第四,确立了“禹会诸侯”在涂山的空间坐标。在此之前,有关涂山地望的争议很多,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最终使蚌埠的涂山成就了“禹会诸侯”的共识之地。
“禹会诸侯”推动了民族统一
深读周刊:传说大禹治水走遍九州大地,后来的“夏都”也不在蚌埠,为什么“会诸侯”的盛会会选在蚌埠的涂山呢?
王吉怀:考究起来,离不开以下几个背景原因。
背景一,治淮工程的主要区域:大禹治水走遍了华夏大地,包括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文献中记载的大禹“疏九河”、“道九山”、“导九川”、“陂九泽”、“定九州”等事件都没有固定与蚌埠涂山的关联,但从水患的严重程度和治理水患的难度而言,淮河中游是最难治理的地段,主要原因是淮河中游的荆、涂二山所形成的峡口(又叫荆山峡),成为淮水堵塞的主要障碍,每遇洪水泛滥,水流不畅而造成灾难,就危害周边众多百姓。因此,大禹在这里实施并完成了惊天动地的爱心大工程“劈山导淮”。《怀远县志》记载:涂山,亦名当涂山。涂、荆二山原为一体,犹如一座天然屏障。中段虽有缺口,但遇洪水不畅。大禹分九州以后,要求每州出数万人的劳力,组成治水大军,从山中间劈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使两岸百姓远离了水患。如今的涂山、荆山,就是大禹治水中“劈山导淮”的历史见证。
王吉怀在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资料照片)
皖西学院博士张广胜在论述《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研究》中说:通过遥感影像资料的判读,可以得知如今的涂山和荆山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劈山导淮,消除水患,造就了今天的涂山和荆山对峙于淮河两岸的地理景观。所以,地处淮河中游的涂山,就成了大禹治水中功不可没而且能名垂青史的地点。
背景二,与涂山氏国的恩缘:蚌埠涂山是古涂山氏国的所在地,涂山氏国又是当时一个强大部落,由于淮、夷氏族的融合,使得涂山部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部落。在大禹治水期间,尤其是治理淮河中游的水患时,得到了涂山氏国的鼎力相助,最终大禹治水的成功,离不开涂山氏国的功劳,所以,大禹有理由把蚌埠涂山作为这次活动的首选地。
背景三,对涂山氏国的报答:由于大禹与涂山氏国的联姻,进一步加强了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联盟,因此蚌埠涂山不仅成了大禹与女娇的成婚之地,也是大禹的第二故乡。加上涂山氏族对大禹治水的贡献,选在这里盟会,也是弥补对妻族的亏欠和对淮夷部族的回报。可以理解,大禹无论走到哪里,涂山仍然使他难以忘怀。不能不说,大禹的家庭建立,事业的成功,都与涂山氏国息息相关,所以,大禹选在这里会诸侯,定会得到涂山氏国的全力支持。
背景四,承办大会的能力:大禹晚年的这次盟会,意义重大,规模、档次非同一般,首先考虑的是,要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前来朝会的各部落团体,既然有“万国”,其吃、住等方面的接待则是最重要的内容。涂山氏国的所在地,当淮河水患治理了以后,这里的民众归心,政治稳定,物力充沛,加上涂山氏国势力的强大,氏族团结,最有条件承办这样的盛会。
背景五,地理位置的优势:大禹治水走遍黄淮、江淮大地,淮河又处在南北两方的中间地带,而淮河中游更是中中之中,因此,蚌埠涂山氏国地理位置优势,就是能兼顾到淮河上游和下游以及淮河以北和以南,再加上淮河支流众多,明显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诸侯国部落,无论是通过水路还是陆路,都具有一定的交通优势。所以,蚌埠涂山,便成了大禹盟会诸侯地点的最佳选择。
另外,研究涂山的学者也认为:涂山如在重庆太偏西南,如在绍兴太偏东南,都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蚌埠涂山地理位置居中,最为合理。因为,蚌埠涂山最为古老,而绍兴涂山和重庆涂山都比较晚。
可以说,大禹指挥治淮于蚌埠涂山,娶妻成家于蚌埠涂山,生子于蚌埠涂山,他的一生与蚌埠涂山有着情深意长的联系,再加上本身的自然优势,所以禹会诸侯于蚌埠涂山就不难理解了。
在2013年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曾说:蚌埠的涂山是南北交通和南北族群的交汇之地,这对于禹这个族邦联盟盟主选择会盟之地来说,也是合乎情理的。
深读周刊:如何评价“禹会诸侯”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王吉怀:禹会诸侯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一次规模宏大的祭天盟誓的祭祀活动。《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祀”,指的是祭祀礼仪;“戎”,指的是军事活动,可见古代的祭祀礼仪与军事活动都是头等的重要,可以相提并论。
可以说,大禹在怀远涂山成就了治淮和征三苗两大历史功绩之后,奠定了他在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历史舞台上的领导地位。大禹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以后,以奉行天命自居,大力举行祭天、祭地、祭四方神、祭祖先神的活动,目的是通过祭祀活动,能得到神灵的庇护和祖先神的保佑,以巩固自己的王权。
涂山之会以后,真正确立了大禹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而这次大会,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同时推动中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真正体现了“历史因大禹而刷新,民族因大禹而统一”的历史贡献。
大禹文化应树立“大牌意识”
深读周刊:“禹会诸侯于涂山”在学术界大概已无争议,但是相比绍兴等地,蚌埠涂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好像不尽人意,您觉得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王吉怀:由于大禹在这里盟会,才把蚌埠的涂山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真正成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圣山。今天,通过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自豪而有底气地把涂山地望公之于世:蚌埠涂山就是大禹会诸侯的涂山,淮河同样也与黄河、长江相媲美,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也是中华文化多元起源的立论。
正因如此,蚌埠的大禹文化,应该树立大牌意识,让“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激荡起应有的活力。只有去发挥大禹文化的巨大优势,才能在文化领域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我们无须豪言壮语,只需不忘初心,今天的奉献者,就是明天的受益者。
比如,传说大禹六月六日诞生,四川绵阳“大禹故里”北川县在2019年7月8日(农历六月初六)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19(己亥)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去年举办了第二届,建设了大禹纪念馆,以大禹兴文兴城,促进发展。
再如,浙江绍兴充分利用大禹陵的资源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从1995年开始公祭大禹,形成十年一大祭、五年一小祭、年年有民祭的制度,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从2005年开始,改为每年公祭。每年4月20日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提升了绍兴的知名度。
还有多个有禹迹的城市,都在挖掘、弘扬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当地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这些经验都可借鉴。
深读周刊:您曾获“蚌埠荣誉市民”这一荣誉,您对蚌埠有何期望?“促文旅”是今年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之一,您认为如何挖掘“禹会诸侯”这一中国历史上奠基性的重大事件的内涵价值,并以此推进蚌埠的文旅发展?
王吉怀:“蚌埠荣誉市民”是蚌埠市委市政府对我在蚌埠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让我感受到蚌埠市领导和市民的殷切希望。由于禹会村遗址和双墩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对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贡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蚌埠市合作,成立了“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我在2012年退休后,仍受聘为蚌埠市工作,从我个人来说,蚌埠是我40年考古生涯画句号的地方,我希望在句号之后,再添加一个感叹号,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机会,介绍禹会、双墩的考古研究成果!
有人把“禹会诸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形象地比喻为“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大禹的领袖地位,万邦一统,奠定了夏王朝的基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蚌埠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标志——统一国家的诞生地,蚌埠涂山在4000年前就是华夏的核心。我想这就是蚌埠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是助推蚌埠文旅发展的资源基础。令我有些遗憾和着急的是,在挖掘和研究蚌埠的文化资源方面成果还不够丰富,我们要做好、做足研究,同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催化剂、旅游发展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