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建成怀洪新河工程 ​​大灾之年也能秋实累累

2021-07-09 09:52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又是一个丰收年,淮河两岸绿色葱茏的田野,诉说着淮畔的丰收故事。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其实这里水文条件恶劣,防洪任务十分艰巨。1950年特大洪水,堤防相继漫溢崩溃,平地水深丈余;1991年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安徽、江苏两省受灾人口占两省人口总数的七成……淮河防洪抗灾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得益于1991年开始兴建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的完成。怀洪新河的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而对于生于淮畔、长于淮畔、与水为伴,如今已经81岁的刘树新来说,在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任副总指挥长,是他一生最为骄傲的经历;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全面参与怀洪新河建设的岁月,是他人生最为珍贵的记忆。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文/图

【人物简介】

刘树新,男,1940年7月出生,安徽怀远人,1958年3月参加工作,1960年1月入党。历任怀远县双沟小学校长,河溜区人武部部长,唐店乡党委书记,河溜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怀远县委常委、副县长,五河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

1991年11月起在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工作,历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副市长、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2003年退休。

【老骥伏枥】

接受采访时,为了全面、准确地回忆怀洪新河谋划、设计、开工、建设、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刘树新不仅自己重新查阅了很多资料,还召集起当年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的孟宪金等一众老同事和现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的赵胜发局长,与他本人一起,共同接受我们的采访。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说起自筹划到开工,从征地到完工的林林总总,来自当初总指挥部办公室、政治处、工程处的老专家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共同回顾怀洪新河的历史、见证它建功治淮的如今,展望它作用更大的未来。恰如刘老所说,“希望我的诉说,能够展示怀洪新河工程从规划设想到全面竣工的艰难曲折历程,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告诉后人,告诉未来。”

“再穷,也得挖这条河了”

淮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是没治理之前,它算是一条害河。建设一条排洪辅道的想法,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淮委、省水利厅就提出来了,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治淮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1952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涝灾,1953年发生旱灾,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这三年的涝、旱、洪灾,安徽省受灾最为严重。淮河也挖了,地方小水利也在搞,为什么还年年受灾?为什么还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一来洪水就吃不消呢?大家就发现,治淮初期的防洪标准偏低,采用的水文数据偏小,重要工程修建不够安全。而且只治理淮河干流,效果达不到预期。有关专家和治淮人士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淮河治理标准必须提高,淮河水资源综合利用也应进行全面规划。

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淮河需要建设一条分洪道,淮北分洪道的规划思想从这个时期开始,就已深入治淮人的心中。这也就是我们后来的怀洪新河的由来,要给淮河中游的泄洪需求,增加一个渠道、一个出口。怀洪新河的规划意图,就是淮北分洪道设想,是缘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涡河口以下-洪泽湖段的淮河干流河槽基本为倒比降,且两岸堤防已初具规模,如果采取干流治理,工程布置、施工之困难和工程量之巨大不堪想象;二是受到已完成的漴潼河水系内外水分流工程的启示,在淮北另辟新河分泄干流洪水入洪泽湖切实可行,既可减少怀远-洪泽湖段淮河干流泄洪规模,减轻该段防汛难度,又可结合漴潼河流域内涝治理,是一举两得的治理良策。

基于这样的设想,“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淮北增辟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的方案。怀洪新河从怀远涡河东侧的何巷起,到洪泽湖的溧河洼止,平时排泄漴潼河水系12000平方公里的平原涝水;遇淮河大水时,承担淮河干流2000立方米每秒的分洪任务,以确保淮北大堤的安全。1972年,被列为淮河干流防洪骨干工程之一的怀洪新河项目经水电部批准施工。但是当时对于设计方案的很多具体处还在反复讨论,难以定论,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最根本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施工了一段时间后,这个项目后来就停工缓建了。

这一缓,就缓到了1991年。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给怀洪新河复工带来了机遇。这场大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安徽境内就高达175亿元,再次证明淮河干流中、下游泄洪、防洪标准偏低,也说明怀洪新河复工建设的迫切性。从中央到地方,专家、学者和广大干群要求掀起第二次治淮高潮的呼声再起。讲白了就是,再穷,也得挖这条河了。我当时在五河县当县委书记,对那年的洪水和防洪印象很深。那时蚌埠压力最大,淮北大堤危在旦夕。临北圩当时眼见着就要破堤,我在现场坚守了三天,亲眼见证了十分凶险的水势。

大水之后,我们痛定思痛。同年9月中旬,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工作会议,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要求怀洪新河尽快复工建设。10月1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治淮工作会议,决定1991年冬怀洪新河开工建设和其他治淮工程陆续上马;决定怀洪新河1991年冬季施工,采用以工代赈,由蚌埠市、淮北市、宿县地区、滁县地区动员民工施工,并按受益大小确定各地、市出工指标,计划出工30万人;同时还决定成立省治淮领导小组和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作为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总指挥部在蚌埠成立,我也是这时从五河县县委书记的岗位来到了市里,先是担任了市政府副秘书长,后来担任副市长,但是不论在哪个职位,这三四年我的主要任务其实就一个——怀洪新河的建设工程。

“更让人牵挂的情况出现了”

1991年11月16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怀洪新河全面复建开始,一时间,工地上热火朝天,人声鼎沸。工程建设的初期,我们的条件还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简陋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很低,大量依靠人力、依靠民工,记得最多时,工地上同时有14万人在进行土方施工。那时主要依靠人力挖土,土方运输中最多也只能使用简陋的农用“小四轮”拉走。但即便是这样,也比上世纪70年代施工时的条件强多了。1970年代的建设中,运输土方还主要靠人力来挑,有时有小推车,基本处于人挑肩扛的水平。

那时的条件艰苦,大批外来民工如萧县的、定远的,长期住在工地,住在施工现场。这数万人的住宿是怎么解决的?全是搭庵棚。用木料简单搭出一个架子,然后搁上秸秆等稍微包裹,外面就是稻草,简单理解就是最简陋的小草棚子,就是这样的住宿条件。我们虽然不在那里住宿,但是到现场去指挥、协调、办公时,也都是在这样的庵棚里面。在棚外生火烧饭,在棚内休息住宿,无论什么天气,都是这样的条件。其实时间也只过了20年,但是这样的施工条件、食宿条件,可能是现在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食宿条件下,怎么保证十余万民工的人身安全,不出事、不失火,成为我们最牵肠挂肚的事情。

但是,更为艰苦、更让人牵挂的情况很快就出现了。1991年11月16日,正式开工后仅一个多月,12月23日到25日,蚌埠地区普降大雪,积雪达到了一尺多厚,工程被迫停工,施工现场的数万民工怎么办?会不会冻死人?能不能全部安全撤离?我们赶紧赶到现场,让大家撤退。大部分人是靠步行,少数开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撤离,应该说情况是很危险的。好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工地上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故。

工程实施中的难点还远不止这些。概括起来说,有三个主要难点,第一是动员民工,第二是征迁矛盾处置,第三是向农民集资。而这几个难点,虽然都有艰难跋涉的过程,但最终的解决,都体现出我们的人民是多么得通情达理、顾全大局。

动员民工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各县自行组织,我们总指挥部参与较少,但短时间内组织十几万人赶赴施工现场,想来也是颇有难度的事情,但各个县都较好地完成了,基层党员干部做了大量工作,群众也十分支持配合。

“农民们享受到了

我们承诺的长远利益”

拆迁土地赔偿中的矛盾处置,我就有切身经历了。其实闹矛盾,基本都是因为赔偿标准达不到群众的预期。当时的赔偿标准确实和百姓的想象有距离,群众就不同意施工,甚至阻拦施工。记得1992年秋冬时节,在固镇新马桥的澥河洼,我就曾经被数百群众包围过。那天,80台机械、一两百民工进入施工现场刚要开始土方施工,就被现场群众围堵住了。三四百群众因为对征地的赔偿不满,拦住施工队伍不准施工,两边就这样对峙着。这时我赶到了现场,看到双方情绪都很激动,我赶紧出面做工作。我刚站出来,群众那边几个领头的人就把我紧紧围住了。我说,你们几个是不是负责人?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我给大家讲讲怀洪新河建设的有关政策。就这样,我讲了开挖怀洪新河,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应该怎么看。群众情绪稍有缓解,但是大家表示,理是这个理,但是赔偿还是不满意。于是我又对他们表示,一定会按照水利工程补偿的最新相关文件、按照最高限的标准给大家补偿。在这个过程中,有同志打电话给市委反映了我的情况,说我被群众“围困”了,市委指示赶紧想办法把我给“解救”出来。我想了想,这没有解救的必要啊。虽然群众人很多,但光天化日的,解救我干啥?我耐心给大家解释政策就是了。就这样,通过再三地做工作,一直到午饭之后,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群众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一场眼看要冲突起来的对峙被解决了。工期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资金筹集也是一个难点。在资金解决上,上级拨款80%左右,还有20%要通过向农民集资的方式筹集。如何让群众理解这项工程未来的巨大作用,如何让群众心甘情愿为了淮河流域的整体利益牺牲一小部分个人利益?这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政策宣讲、解释工作,市直机关所有同志还都带头拿了钱出来为工程集资。我当时捐了200块钱。实事求是地说,施工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矛盾点很多,但是好在都处理及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这其中基层村级组织做了很多,特别是发挥好党员作用、老干部的作用,帮助调节好大家的情绪。

这说明,我们的群众不是胡搅蛮缠的、不讲道理的,只要你把政策宣讲到位,党员干部带头,他们是能理解,能接受的。现在回想一下,我们的人民是多么伟大啊,虽然确有长远利益,但百姓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多么的不容易!而现在看看怀洪新河两岸,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保障,当初的洼地建设了高产田,农民们真正看到了、享受到了我们彼时承诺的长远利益。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参建的设计、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始终如一地把工程建设质量放在首位,特别是1991年底的时候,总指挥部召开了专项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人工施工消耗大、功效低、管理难、质量差,所以下决心、哪怕贷款购置机械,也要在第二年开始推广机械施工。那时一台机械的价格高达三四万元,对比当时的整体物价,真的可以算是“天价”了,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率,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包括采取先行贷款购置的方法,将工程施工逐步推向了机械化方式。机械化施工,加快了怀洪新河土方工程建设的速度,金戈铁马,昼夜鏖战,筑起了新河两岸巍峨的大堤。

1991年开始的复工续建,到1997年基本完成了基础的土方施工部分,所有工程完工则到2003年了。经过所有参建单位和十余万民工的奋力拼搏,这条长达127公里,投资23.5亿元的大型人工河道“凭空”出现在了淮北大地上,也是见证了这一段顾全大局的治淮历史。

“大灾之年还能秋实累累”

建成后的怀洪新河工程,不仅分泄淮河干流洪水,同时还兼顾了排除内涝、引淮灌溉、开通航运等功能。因此,这项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将福泽千秋万世。2003年工程完工,2004年国家验收。但其实就在2003年,淮河又一次发生了大洪水,尚未竣工验收的怀洪新河首次“建功”,开闸分洪,最大流量达到1540立方米每秒,分洪和排涝总量达到50亿立方米,大大减轻了淮河干流的防汛压力。如果没有怀洪新河,2003年这次洪水,淮河干流大坝的压力将会更加突出,甚至蚌埠市区都有危险。到了2007年淮河大水期间,怀洪新河再度分洪,分洪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分洪和排涝总量达到60亿立方米,使得大灾之年的怀洪新河流域依然秋实累累。

2020年,我们又遭遇了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怀洪新河河道管理部门已经接到了要求分洪的预通知,做好了分洪准备,省水利厅和淮委都在做使用怀洪新河分洪的准备。后来因考虑到我市怀远、固镇、五河三县涝水也比较严重,才没有使用。

怀洪新河工程建成20多年来,应该说是工程运行安全,综合效益十分显著。除了在遭遇大洪水时分洪的这一关键功能,据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统计,怀远何巷闸多年平均引水量达1.4亿方,西坝口闸多年平均排涝水量17亿方,沿河共有取水口14处,日供水量达8.29万方,满足了沿线城乡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畜牧养殖等用水需求;通过节点水闸、穿堤涵闸,为沿线三汊河湿地、固镇两河湿地、香涧湖、沱湖供应生态用水,满足了改善水生态、完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功能。随着淮水北调工程的完成,怀洪新河水资源将北行268公里,到达萧县岱山口,满足多年平均引调水量2.8亿方,近期最大年份引调水量6.8亿方的设计要求,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我一直都在关注怀洪新河的发展情况,所以最近也看到了一个大消息、好消息——怀洪新河灌区建设的工程也进入了实施阶段。这个工程估算总投资约114亿元,全部在我市三县及淮上区境内,这将是治淮以来蚌埠市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

怀洪新河这条人工水系,既汇集了上游来水,也与下游洪泽湖和淮河干流沟通,这个流域是淮北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随着近期南水北调东线水源、远期引江济淮水源工程的实施,具备了支撑大型灌区建设的水源条件。这次的灌区工程把我们怀洪新河灌区3850平方公里内的343万亩耕地划分为五大灌区,包括四方湖灌区、浍澥灌区、北淝河下游灌区、沱湖天井湖灌区及怀洪新河直灌区,通过疏浚灌溉引水大沟、改新建干渠、建设各类灌溉泵站及翻水站、改新建大沟蓄水节制闸、各类交叉建筑物等,把怀洪新河流域建设成为一个大型灌区,盘活现有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对完善平原洼地治理、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修复河湖水系连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作为怀洪新河工程的参建者,当年和一批老同志一起参与这条河的“从无到有”,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现在亲眼看到这条河对蚌埠市、对整个淮河流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真是让人欣慰又感慨;未来能够见证这条河“变”出更多的良田,“变”出更好的环境,让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将是我最为期待的事情。(特别鸣谢市委老干部局、安徽省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给予本文的大力协助)

267

■话题背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又是一个丰收年,淮河两岸绿色葱茏的田野,诉说着淮畔的丰收故事。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其实这里水文条件恶劣,防洪任务十分艰巨。1950年特大洪水,堤防相继漫溢崩溃,平地水深丈余;1991年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安徽、江苏两省受灾人口占两省人口总数的七成……淮河防洪抗灾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得益于1991年开始兴建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的完成。怀洪新河的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而对于生于淮畔、长于淮畔、与水为伴,如今已经81岁的刘树新来说,在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任副总指挥长,是他一生最为骄傲的经历;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全面参与怀洪新河建设的岁月,是他人生最为珍贵的记忆。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文/图

【人物简介】

刘树新,男,1940年7月出生,安徽怀远人,1958年3月参加工作,1960年1月入党。历任怀远县双沟小学校长,河溜区人武部部长,唐店乡党委书记,河溜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怀远县委常委、副县长,五河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

1991年11月起在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工作,历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副市长、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2003年退休。

【老骥伏枥】

接受采访时,为了全面、准确地回忆怀洪新河谋划、设计、开工、建设、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刘树新不仅自己重新查阅了很多资料,还召集起当年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的孟宪金等一众老同事和现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的赵胜发局长,与他本人一起,共同接受我们的采访。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说起自筹划到开工,从征地到完工的林林总总,来自当初总指挥部办公室、政治处、工程处的老专家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共同回顾怀洪新河的历史、见证它建功治淮的如今,展望它作用更大的未来。恰如刘老所说,“希望我的诉说,能够展示怀洪新河工程从规划设想到全面竣工的艰难曲折历程,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告诉后人,告诉未来。”

“再穷,也得挖这条河了”

淮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是没治理之前,它算是一条害河。建设一条排洪辅道的想法,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淮委、省水利厅就提出来了,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治淮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1952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涝灾,1953年发生旱灾,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这三年的涝、旱、洪灾,安徽省受灾最为严重。淮河也挖了,地方小水利也在搞,为什么还年年受灾?为什么还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一来洪水就吃不消呢?大家就发现,治淮初期的防洪标准偏低,采用的水文数据偏小,重要工程修建不够安全。而且只治理淮河干流,效果达不到预期。有关专家和治淮人士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淮河治理标准必须提高,淮河水资源综合利用也应进行全面规划。

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淮河需要建设一条分洪道,淮北分洪道的规划思想从这个时期开始,就已深入治淮人的心中。这也就是我们后来的怀洪新河的由来,要给淮河中游的泄洪需求,增加一个渠道、一个出口。怀洪新河的规划意图,就是淮北分洪道设想,是缘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涡河口以下-洪泽湖段的淮河干流河槽基本为倒比降,且两岸堤防已初具规模,如果采取干流治理,工程布置、施工之困难和工程量之巨大不堪想象;二是受到已完成的漴潼河水系内外水分流工程的启示,在淮北另辟新河分泄干流洪水入洪泽湖切实可行,既可减少怀远-洪泽湖段淮河干流泄洪规模,减轻该段防汛难度,又可结合漴潼河流域内涝治理,是一举两得的治理良策。

基于这样的设想,“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淮北增辟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的方案。怀洪新河从怀远涡河东侧的何巷起,到洪泽湖的溧河洼止,平时排泄漴潼河水系12000平方公里的平原涝水;遇淮河大水时,承担淮河干流2000立方米每秒的分洪任务,以确保淮北大堤的安全。1972年,被列为淮河干流防洪骨干工程之一的怀洪新河项目经水电部批准施工。但是当时对于设计方案的很多具体处还在反复讨论,难以定论,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最根本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施工了一段时间后,这个项目后来就停工缓建了。

这一缓,就缓到了1991年。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给怀洪新河复工带来了机遇。这场大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安徽境内就高达175亿元,再次证明淮河干流中、下游泄洪、防洪标准偏低,也说明怀洪新河复工建设的迫切性。从中央到地方,专家、学者和广大干群要求掀起第二次治淮高潮的呼声再起。讲白了就是,再穷,也得挖这条河了。我当时在五河县当县委书记,对那年的洪水和防洪印象很深。那时蚌埠压力最大,淮北大堤危在旦夕。临北圩当时眼见着就要破堤,我在现场坚守了三天,亲眼见证了十分凶险的水势。

大水之后,我们痛定思痛。同年9月中旬,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工作会议,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要求怀洪新河尽快复工建设。10月1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治淮工作会议,决定1991年冬怀洪新河开工建设和其他治淮工程陆续上马;决定怀洪新河1991年冬季施工,采用以工代赈,由蚌埠市、淮北市、宿县地区、滁县地区动员民工施工,并按受益大小确定各地、市出工指标,计划出工30万人;同时还决定成立省治淮领导小组和省怀洪新河工程总指挥部。作为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总指挥部在蚌埠成立,我也是这时从五河县县委书记的岗位来到了市里,先是担任了市政府副秘书长,后来担任副市长,但是不论在哪个职位,这三四年我的主要任务其实就一个——怀洪新河的建设工程。

“更让人牵挂的情况出现了”

1991年11月16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怀洪新河全面复建开始,一时间,工地上热火朝天,人声鼎沸。工程建设的初期,我们的条件还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简陋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很低,大量依靠人力、依靠民工,记得最多时,工地上同时有14万人在进行土方施工。那时主要依靠人力挖土,土方运输中最多也只能使用简陋的农用“小四轮”拉走。但即便是这样,也比上世纪70年代施工时的条件强多了。1970年代的建设中,运输土方还主要靠人力来挑,有时有小推车,基本处于人挑肩扛的水平。

那时的条件艰苦,大批外来民工如萧县的、定远的,长期住在工地,住在施工现场。这数万人的住宿是怎么解决的?全是搭庵棚。用木料简单搭出一个架子,然后搁上秸秆等稍微包裹,外面就是稻草,简单理解就是最简陋的小草棚子,就是这样的住宿条件。我们虽然不在那里住宿,但是到现场去指挥、协调、办公时,也都是在这样的庵棚里面。在棚外生火烧饭,在棚内休息住宿,无论什么天气,都是这样的条件。其实时间也只过了20年,但是这样的施工条件、食宿条件,可能是现在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食宿条件下,怎么保证十余万民工的人身安全,不出事、不失火,成为我们最牵肠挂肚的事情。

但是,更为艰苦、更让人牵挂的情况很快就出现了。1991年11月16日,正式开工后仅一个多月,12月23日到25日,蚌埠地区普降大雪,积雪达到了一尺多厚,工程被迫停工,施工现场的数万民工怎么办?会不会冻死人?能不能全部安全撤离?我们赶紧赶到现场,让大家撤退。大部分人是靠步行,少数开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撤离,应该说情况是很危险的。好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工地上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故。

工程实施中的难点还远不止这些。概括起来说,有三个主要难点,第一是动员民工,第二是征迁矛盾处置,第三是向农民集资。而这几个难点,虽然都有艰难跋涉的过程,但最终的解决,都体现出我们的人民是多么得通情达理、顾全大局。

动员民工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各县自行组织,我们总指挥部参与较少,但短时间内组织十几万人赶赴施工现场,想来也是颇有难度的事情,但各个县都较好地完成了,基层党员干部做了大量工作,群众也十分支持配合。

“农民们享受到了

我们承诺的长远利益”

拆迁土地赔偿中的矛盾处置,我就有切身经历了。其实闹矛盾,基本都是因为赔偿标准达不到群众的预期。当时的赔偿标准确实和百姓的想象有距离,群众就不同意施工,甚至阻拦施工。记得1992年秋冬时节,在固镇新马桥的澥河洼,我就曾经被数百群众包围过。那天,80台机械、一两百民工进入施工现场刚要开始土方施工,就被现场群众围堵住了。三四百群众因为对征地的赔偿不满,拦住施工队伍不准施工,两边就这样对峙着。这时我赶到了现场,看到双方情绪都很激动,我赶紧出面做工作。我刚站出来,群众那边几个领头的人就把我紧紧围住了。我说,你们几个是不是负责人?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我给大家讲讲怀洪新河建设的有关政策。就这样,我讲了开挖怀洪新河,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应该怎么看。群众情绪稍有缓解,但是大家表示,理是这个理,但是赔偿还是不满意。于是我又对他们表示,一定会按照水利工程补偿的最新相关文件、按照最高限的标准给大家补偿。在这个过程中,有同志打电话给市委反映了我的情况,说我被群众“围困”了,市委指示赶紧想办法把我给“解救”出来。我想了想,这没有解救的必要啊。虽然群众人很多,但光天化日的,解救我干啥?我耐心给大家解释政策就是了。就这样,通过再三地做工作,一直到午饭之后,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群众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一场眼看要冲突起来的对峙被解决了。工期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资金筹集也是一个难点。在资金解决上,上级拨款80%左右,还有20%要通过向农民集资的方式筹集。如何让群众理解这项工程未来的巨大作用,如何让群众心甘情愿为了淮河流域的整体利益牺牲一小部分个人利益?这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政策宣讲、解释工作,市直机关所有同志还都带头拿了钱出来为工程集资。我当时捐了200块钱。实事求是地说,施工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矛盾点很多,但是好在都处理及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这其中基层村级组织做了很多,特别是发挥好党员作用、老干部的作用,帮助调节好大家的情绪。

这说明,我们的群众不是胡搅蛮缠的、不讲道理的,只要你把政策宣讲到位,党员干部带头,他们是能理解,能接受的。现在回想一下,我们的人民是多么伟大啊,虽然确有长远利益,但百姓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多么的不容易!而现在看看怀洪新河两岸,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保障,当初的洼地建设了高产田,农民们真正看到了、享受到了我们彼时承诺的长远利益。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参建的设计、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始终如一地把工程建设质量放在首位,特别是1991年底的时候,总指挥部召开了专项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人工施工消耗大、功效低、管理难、质量差,所以下决心、哪怕贷款购置机械,也要在第二年开始推广机械施工。那时一台机械的价格高达三四万元,对比当时的整体物价,真的可以算是“天价”了,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率,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包括采取先行贷款购置的方法,将工程施工逐步推向了机械化方式。机械化施工,加快了怀洪新河土方工程建设的速度,金戈铁马,昼夜鏖战,筑起了新河两岸巍峨的大堤。

1991年开始的复工续建,到1997年基本完成了基础的土方施工部分,所有工程完工则到2003年了。经过所有参建单位和十余万民工的奋力拼搏,这条长达127公里,投资23.5亿元的大型人工河道“凭空”出现在了淮北大地上,也是见证了这一段顾全大局的治淮历史。

“大灾之年还能秋实累累”

建成后的怀洪新河工程,不仅分泄淮河干流洪水,同时还兼顾了排除内涝、引淮灌溉、开通航运等功能。因此,这项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将福泽千秋万世。2003年工程完工,2004年国家验收。但其实就在2003年,淮河又一次发生了大洪水,尚未竣工验收的怀洪新河首次“建功”,开闸分洪,最大流量达到1540立方米每秒,分洪和排涝总量达到50亿立方米,大大减轻了淮河干流的防汛压力。如果没有怀洪新河,2003年这次洪水,淮河干流大坝的压力将会更加突出,甚至蚌埠市区都有危险。到了2007年淮河大水期间,怀洪新河再度分洪,分洪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分洪和排涝总量达到60亿立方米,使得大灾之年的怀洪新河流域依然秋实累累。

2020年,我们又遭遇了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怀洪新河河道管理部门已经接到了要求分洪的预通知,做好了分洪准备,省水利厅和淮委都在做使用怀洪新河分洪的准备。后来因考虑到我市怀远、固镇、五河三县涝水也比较严重,才没有使用。

怀洪新河工程建成20多年来,应该说是工程运行安全,综合效益十分显著。除了在遭遇大洪水时分洪的这一关键功能,据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统计,怀远何巷闸多年平均引水量达1.4亿方,西坝口闸多年平均排涝水量17亿方,沿河共有取水口14处,日供水量达8.29万方,满足了沿线城乡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畜牧养殖等用水需求;通过节点水闸、穿堤涵闸,为沿线三汊河湿地、固镇两河湿地、香涧湖、沱湖供应生态用水,满足了改善水生态、完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功能。随着淮水北调工程的完成,怀洪新河水资源将北行268公里,到达萧县岱山口,满足多年平均引调水量2.8亿方,近期最大年份引调水量6.8亿方的设计要求,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我一直都在关注怀洪新河的发展情况,所以最近也看到了一个大消息、好消息——怀洪新河灌区建设的工程也进入了实施阶段。这个工程估算总投资约114亿元,全部在我市三县及淮上区境内,这将是治淮以来蚌埠市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

怀洪新河这条人工水系,既汇集了上游来水,也与下游洪泽湖和淮河干流沟通,这个流域是淮北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随着近期南水北调东线水源、远期引江济淮水源工程的实施,具备了支撑大型灌区建设的水源条件。这次的灌区工程把我们怀洪新河灌区3850平方公里内的343万亩耕地划分为五大灌区,包括四方湖灌区、浍澥灌区、北淝河下游灌区、沱湖天井湖灌区及怀洪新河直灌区,通过疏浚灌溉引水大沟、改新建干渠、建设各类灌溉泵站及翻水站、改新建大沟蓄水节制闸、各类交叉建筑物等,把怀洪新河流域建设成为一个大型灌区,盘活现有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对完善平原洼地治理、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修复河湖水系连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作为怀洪新河工程的参建者,当年和一批老同志一起参与这条河的“从无到有”,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现在亲眼看到这条河对蚌埠市、对整个淮河流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真是让人欣慰又感慨;未来能够见证这条河“变”出更多的良田,“变”出更好的环境,让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将是我最为期待的事情。(特别鸣谢市委老干部局、安徽省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给予本文的大力协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