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主要经验与启示

2021-07-12 07:51 蚌埠新闻网  

编者按:

再过几天,备受关注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将在我市举办;此后不久,享有盛誉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也将在蚌埠——永久会址所在城市精彩绽放。办好“两个国际性盛会”,是蚌埠服务国家大外交战略、全面开启大开放、大改革、大创新的难得契机,是激活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新空间、重塑城市新风貌的难得契机。

7月9日,市委书记黄晓武对市委政研室搜集整理的《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主要经验与启示》一文作出批示,要求在《蚌埠日报》刊登供全市上下学习借鉴。

举办国际性会议为一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契机?如何更新理念?怎样奋楫扬帆?相信大家通过认真研读和思考,在学经验、找差距、拓思路、明责任中,一定会更加深刻认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意义和内涵,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进来,坚持“抓两会、推两基、展新贸、靓淮河、促文旅、创幸福”这一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知重负重,攻坚突破,以实际行动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国际化特色城市跃升,把蚌埠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这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成果最多的一次峰会。青岛借力峰会,向世界递出了城市名片,打开了机遇之窗。习近平总书记对峰会的成功举办给予充分肯定,强调举办上合峰会,为青岛、为山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希望认真总结“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有益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弘扬好的作风,放大办会效应,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三年来,青岛持续放大峰会效应,“搞活一座城”全面起势、纵深突破,奋力打造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国际视野、开放眼光眺望城市前路

青岛以全球胸襟审视城市发展,紧紧抓住上合峰会契机,立足自身区位、物流、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跳出青岛看青岛”,不断放大坐标,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用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

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青岛把握开放的关键所在,积极抢占“制高点”,持续扩大“朋友圈”,在全球寻找“城市合伙人”,为有意向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国企业、商会等搭建“国际客厅”。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等“国际客厅”陆续建成开放,推动国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通过“国际客厅”这个平台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了价值倍增。

放大多重战略叠加效应。青岛将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协作联动,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化交流中心、海洋合作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决胜双招双引“第一战场”。青岛把“双招双引”作为“一把手工程”、经济工作“第一战场”,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资本项目人才纷至沓来,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获山东省“双招双引”考核第一名。青岛突出抓好专业化、市场化、园区化、集群化招商,聚焦产业链招商,把大项目建设落地作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将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为招商引资的关键,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市场逻辑引才、以产业导向育才、以生态思维留才、以创新理念用才,50多所高等院校、近400家科研机构以及近3000个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数百名签约院士,吸纳着来自全球的院士科学家团队、顶尖科研机构和“高精尖”人才扎根创业。

以对标一流、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青岛鲜明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确立“搞活一座城”的目标愿景,找准“搞活一座城”的战略路径。向深圳学什么?“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深圳人思想解放、理念超前。”“深圳人始终保持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在干事创业上敢闯敢试、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令人鼓舞。”

深化市场化改革。青岛聚焦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效率,把一切市场可以做的事情交给市场,使要素流动渠道更加畅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彰显。坚持把企业家当成主角,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青岛企业家日”,出台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35条措施。 搞活功能区体制机制,加快推行“管委会+公司”“法定机构”等模式,实行竞争性机制、企业化管理,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高地。

深化法治化改革。青岛聚焦优化企业发展法治环境,创新惠企政策落实机制,督促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把政策的公共属性真正体现出来、作用真正发挥出来。青岛明确提出“新官不理旧账”是法盲的表现和违法的行径,大力推进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切实营造亲商、扶商、暖商的良好环境。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切入点、公务员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人大、行政约谈制度,实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深化系统化改革。为全面对标深圳,青岛结合实际发起海洋攻势、“双招双引”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高效青岛建设攻势等15个攻势。15个攻势就是15组改革,青岛把15个攻势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跨行业跨部门设立专班推进,把条条、块块和各个攻势有力整合到一起,使改革具有更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青岛从重塑决策机制入手,创新公共政策制定模式,15个攻势作战方案全部进行公开答辩,以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化、透明化推动15个攻势的贯通、协同。

以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书写精彩答卷

青岛坚持“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以事业为上选人用人,从“育选管用”全维度制订具体措施,培育干部队伍的市场化意识、法治化素养、专业化能力和开放型气质,让人人勇担当、人人善作为成为新时代青岛主旋律。

立起标尺选贤任能。一切从岗位需要出发,谁能干谁上、谁能担当得了谁上、谁有本事谁来干,打破论资排辈、打破条条框框,真正把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做到用当其时、人事相宜。推动处长队伍“大提升”,一方面严管倒逼,把组织力执行力作为“硬杠杠”,不达标者退出;另一方面放权激活,建立“不胜任工作人员池”,切实把压力传导到机关每个部门。创新一线培养干部路径,把培养锻炼干部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让干事的人往一线走、从一线选的鲜明导向。

深入企业体悟实训。青岛选派干部到改革开放最前沿,不进党政机关挂职,而是到民营企业、中介组织和投资机构当起职员,深入企业学,跟着企业干,围着企业转,让干部身临其境地学习感悟如何当好“公共事务服务者”。实训结束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实训干部的意见建议,形成制度成果。在《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开辟专栏,跟踪报道实训情况、体悟故事,同时开展巡回宣讲、实训故事图片展、各单位专题交流,深化拓展体悟实训成效。

促进干部真抓实干。开展“三述”活动,围绕政治理论、专业理论“述理论”,围绕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党委政府部署要求“述政策”,围绕对标先进、典型引路“述典型”,班子成员带头述、处长队伍重点述、其他干部广泛述,成为推动工作、培养干部的重要抓手。推进机关工作流程再造,从决策、落实、督导三个维度系统改革,构建顶格协调推进、决策实施公开、激励创意创新、市场配置资源、平台整合要素、部门协同联动、依法兑现政策、考核督查问效、协同监督落实“九大机制”,促进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对我市的启示

青岛紧抓举办上合峰会历史机遇,乘“峰”而上,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归纳起来,对我市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启示:

1.提高“办好峰会”站位认识。举办国际性会议为一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契机、勇立潮头、奋楫扬帆,体现的是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大视野和服务发展的责任心进取心。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办好“两个国际性盛会”,是蚌埠服务国家大外交战略、全面开启大开放、大改革、大创新的难得契机,是激活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新空间、重塑城市新风貌的难得契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评价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为我们服务论坛、办好活动搭建了国际化平台,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办好“两个国际性盛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大会圆满成功。

2.更新“搞活城市”思维理念。城市的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成长力,是城市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青岛市深入领悟“搞活”的深刻内涵:“搞活一座城”是空间布局层面的“搞活”、动力层面的“搞活”、各个领域的“搞活”、全要素的“搞活”,也就是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我们要通过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以城乡环境整洁的新面貌、群众精神振奋的新状态、社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向世界展示蚌埠开放奋进的新形象,极大地提升蚌埠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3.强化“争创一流”实干精神。所有的事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青岛市通过举办峰会,使各级干部的思想更加开放了,思维更加活跃了,精神更加振作了,本领更加增强了,作风更加扎实了。我们要通过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进一步推动各级干部提振信心,提升士气,锤炼作风,增强本领。一方面要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从作风看素养、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的鲜明导向,实行“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真正把有激情活力、敢拼善战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各级干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挑起担子,全面对标沪苏浙等先进地区,审视短板弱项,列出“抢干”清单,拿出“奔跑”行动,学理念、优机制、抓落实,把善做善成、干就干好的奋进姿态充分展现到各项工作、各个领域。

4.推动“中心城市”发展蜕变。登高必先望远。我们要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中找方向、找方法、找答案,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推动实现格局之变、创新之变、产业之变、生态之变、未来之变。聚焦“格局之变”,借助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重要平台,在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广阔空间中重新“定位”蚌埠,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推进重大开放平台功能叠加、联动发展,创新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循环、联通的开放机制,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聚焦“创新之变”,用好用活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吸引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赋能,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因子,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聚焦“产业之变”,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和主攻方向,重点推进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产业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聚焦“生态之变”,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牵引,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加快建设“中国硅谷、无塑蚌埠”,努力打造“河湖清亲两岸绿”美丽生态样板,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聚焦“未来之变”,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国际化特色城市跃升,把蚌埠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市委政策研究室)

349

编者按:

再过几天,备受关注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将在我市举办;此后不久,享有盛誉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也将在蚌埠——永久会址所在城市精彩绽放。办好“两个国际性盛会”,是蚌埠服务国家大外交战略、全面开启大开放、大改革、大创新的难得契机,是激活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新空间、重塑城市新风貌的难得契机。

7月9日,市委书记黄晓武对市委政研室搜集整理的《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主要经验与启示》一文作出批示,要求在《蚌埠日报》刊登供全市上下学习借鉴。

举办国际性会议为一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契机?如何更新理念?怎样奋楫扬帆?相信大家通过认真研读和思考,在学经验、找差距、拓思路、明责任中,一定会更加深刻认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意义和内涵,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进来,坚持“抓两会、推两基、展新贸、靓淮河、促文旅、创幸福”这一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知重负重,攻坚突破,以实际行动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国际化特色城市跃升,把蚌埠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这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成果最多的一次峰会。青岛借力峰会,向世界递出了城市名片,打开了机遇之窗。习近平总书记对峰会的成功举办给予充分肯定,强调举办上合峰会,为青岛、为山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希望认真总结“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有益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弘扬好的作风,放大办会效应,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三年来,青岛持续放大峰会效应,“搞活一座城”全面起势、纵深突破,奋力打造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国际视野、开放眼光眺望城市前路

青岛以全球胸襟审视城市发展,紧紧抓住上合峰会契机,立足自身区位、物流、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跳出青岛看青岛”,不断放大坐标,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用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

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青岛把握开放的关键所在,积极抢占“制高点”,持续扩大“朋友圈”,在全球寻找“城市合伙人”,为有意向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国企业、商会等搭建“国际客厅”。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等“国际客厅”陆续建成开放,推动国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通过“国际客厅”这个平台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了价值倍增。

放大多重战略叠加效应。青岛将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协作联动,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化交流中心、海洋合作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决胜双招双引“第一战场”。青岛把“双招双引”作为“一把手工程”、经济工作“第一战场”,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资本项目人才纷至沓来,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获山东省“双招双引”考核第一名。青岛突出抓好专业化、市场化、园区化、集群化招商,聚焦产业链招商,把大项目建设落地作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将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为招商引资的关键,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市场逻辑引才、以产业导向育才、以生态思维留才、以创新理念用才,50多所高等院校、近400家科研机构以及近3000个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数百名签约院士,吸纳着来自全球的院士科学家团队、顶尖科研机构和“高精尖”人才扎根创业。

以对标一流、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青岛鲜明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确立“搞活一座城”的目标愿景,找准“搞活一座城”的战略路径。向深圳学什么?“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深圳人思想解放、理念超前。”“深圳人始终保持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在干事创业上敢闯敢试、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令人鼓舞。”

深化市场化改革。青岛聚焦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效率,把一切市场可以做的事情交给市场,使要素流动渠道更加畅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彰显。坚持把企业家当成主角,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青岛企业家日”,出台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35条措施。 搞活功能区体制机制,加快推行“管委会+公司”“法定机构”等模式,实行竞争性机制、企业化管理,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高地。

深化法治化改革。青岛聚焦优化企业发展法治环境,创新惠企政策落实机制,督促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把政策的公共属性真正体现出来、作用真正发挥出来。青岛明确提出“新官不理旧账”是法盲的表现和违法的行径,大力推进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切实营造亲商、扶商、暖商的良好环境。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切入点、公务员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人大、行政约谈制度,实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深化系统化改革。为全面对标深圳,青岛结合实际发起海洋攻势、“双招双引”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高效青岛建设攻势等15个攻势。15个攻势就是15组改革,青岛把15个攻势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跨行业跨部门设立专班推进,把条条、块块和各个攻势有力整合到一起,使改革具有更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青岛从重塑决策机制入手,创新公共政策制定模式,15个攻势作战方案全部进行公开答辩,以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化、透明化推动15个攻势的贯通、协同。

以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书写精彩答卷

青岛坚持“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以事业为上选人用人,从“育选管用”全维度制订具体措施,培育干部队伍的市场化意识、法治化素养、专业化能力和开放型气质,让人人勇担当、人人善作为成为新时代青岛主旋律。

立起标尺选贤任能。一切从岗位需要出发,谁能干谁上、谁能担当得了谁上、谁有本事谁来干,打破论资排辈、打破条条框框,真正把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做到用当其时、人事相宜。推动处长队伍“大提升”,一方面严管倒逼,把组织力执行力作为“硬杠杠”,不达标者退出;另一方面放权激活,建立“不胜任工作人员池”,切实把压力传导到机关每个部门。创新一线培养干部路径,把培养锻炼干部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让干事的人往一线走、从一线选的鲜明导向。

深入企业体悟实训。青岛选派干部到改革开放最前沿,不进党政机关挂职,而是到民营企业、中介组织和投资机构当起职员,深入企业学,跟着企业干,围着企业转,让干部身临其境地学习感悟如何当好“公共事务服务者”。实训结束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实训干部的意见建议,形成制度成果。在《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开辟专栏,跟踪报道实训情况、体悟故事,同时开展巡回宣讲、实训故事图片展、各单位专题交流,深化拓展体悟实训成效。

促进干部真抓实干。开展“三述”活动,围绕政治理论、专业理论“述理论”,围绕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党委政府部署要求“述政策”,围绕对标先进、典型引路“述典型”,班子成员带头述、处长队伍重点述、其他干部广泛述,成为推动工作、培养干部的重要抓手。推进机关工作流程再造,从决策、落实、督导三个维度系统改革,构建顶格协调推进、决策实施公开、激励创意创新、市场配置资源、平台整合要素、部门协同联动、依法兑现政策、考核督查问效、协同监督落实“九大机制”,促进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对我市的启示

青岛紧抓举办上合峰会历史机遇,乘“峰”而上,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归纳起来,对我市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启示:

1.提高“办好峰会”站位认识。举办国际性会议为一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契机、勇立潮头、奋楫扬帆,体现的是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大视野和服务发展的责任心进取心。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办好“两个国际性盛会”,是蚌埠服务国家大外交战略、全面开启大开放、大改革、大创新的难得契机,是激活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新空间、重塑城市新风貌的难得契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评价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为我们服务论坛、办好活动搭建了国际化平台,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办好“两个国际性盛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大会圆满成功。

2.更新“搞活城市”思维理念。城市的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成长力,是城市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青岛市深入领悟“搞活”的深刻内涵:“搞活一座城”是空间布局层面的“搞活”、动力层面的“搞活”、各个领域的“搞活”、全要素的“搞活”,也就是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我们要通过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以城乡环境整洁的新面貌、群众精神振奋的新状态、社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向世界展示蚌埠开放奋进的新形象,极大地提升蚌埠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3.强化“争创一流”实干精神。所有的事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青岛市通过举办峰会,使各级干部的思想更加开放了,思维更加活跃了,精神更加振作了,本领更加增强了,作风更加扎实了。我们要通过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进一步推动各级干部提振信心,提升士气,锤炼作风,增强本领。一方面要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从作风看素养、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的鲜明导向,实行“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真正把有激情活力、敢拼善战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各级干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挑起担子,全面对标沪苏浙等先进地区,审视短板弱项,列出“抢干”清单,拿出“奔跑”行动,学理念、优机制、抓落实,把善做善成、干就干好的奋进姿态充分展现到各项工作、各个领域。

4.推动“中心城市”发展蜕变。登高必先望远。我们要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中找方向、找方法、找答案,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推动实现格局之变、创新之变、产业之变、生态之变、未来之变。聚焦“格局之变”,借助举办“两个国际性盛会”重要平台,在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广阔空间中重新“定位”蚌埠,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推进重大开放平台功能叠加、联动发展,创新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循环、联通的开放机制,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聚焦“创新之变”,用好用活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吸引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赋能,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因子,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聚焦“产业之变”,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和主攻方向,重点推进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产业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聚焦“生态之变”,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牵引,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加快建设“中国硅谷、无塑蚌埠”,努力打造“河湖清亲两岸绿”美丽生态样板,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聚焦“未来之变”,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国际化特色城市跃升,把蚌埠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市委政策研究室)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