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救治伤员,后方也是战场

2021-07-23 08:16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白衣为甲,解放人民,保家卫国。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从不足19岁时参加革命开始,李恩圣随部队走过战火、迎来和平。在参加过的解放战争、西南剿匪、抗美援朝中,他在同样重要的第二条战线上无数次救治战友的生命,也目睹战争的残酷。

“战争年代,我们作为后勤部门,跟作战部队比,哪有什么贡献?”“我没有事迹,没有做过什么。”回想起一次次面对身负重伤、却因条件所限、自己只能简单救治的战友,李恩圣的低调发自内心。

“从小缺衣少食,没有学上。是跟了共产党、参加了解放军,才有机会成为一名军医,减轻伤病员的痛苦。”回顾自己的人生,今年92岁的他对党和部队充满了感恩。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文/图

【人物简介】

李恩圣,1929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霍县人,1948年5月入伍,1949年1月入党,1988年3月离休。原解放军123医院门诊部主任,副师职。入伍后历任卫生员、司药、助理员、军医、主治医师、门诊部主任等职。参加过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解放西安、解放宝鸡、进军西南、破秦岭、解放成都、川西剿匪、进军松潘。1951年入朝作战。获华北解放纪念章,西北、西南解放纪念章,解放勋章,朝鲜军功章。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老骥伏枥】

已经92岁的李恩圣虽然有些耳背,但依然思维清晰,精神抖擞。离休三十多年,如今他依然每天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建设,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他时常写诗、作画,回忆曾经的烽火岁月、关注军队发展的点点滴滴。

一向甚少对儿女提及战争年代的李恩圣,应我们的要求谈起往事,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重回炮火连天的战场。他声音洪亮,情绪激动,讲到动情处,他用力挥动着双手,双眼饱含着对侵略者、对反动派的恨,对战友、对人民的爱。

家乡解放了,去解放全中国!

1937家乡遭沦陷,日寇烧杀进霍县。

我的家园被烧光,土窑烧焦三寸三。

粮食烧成黑土砖,奶奶带我进山洞。

缺吃少穿苦难熬,家仇国恨永不忘。

我出生在一个最普通的农民家庭,战争年代没有突出事迹,也不是英雄模范。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只做了一个普通军医的本职工作。

我家在山西霍县,我们村在一条大路的旁边,村口有一棵大槐树。我家里几代都是贫苦农民,加上社会动荡,一家人经常连肚子都吃不饱。八九岁的时候,日本鬼子占领了霍县,我们那成了沦陷区。因为我们村在大路边上,所以日本鬼子来的时候,他们顺着路开进,就沿路烧杀抢掠,放火。本来我正在上学,但鬼子来了,学是没法上了。那天夜里,我跟着母亲坐着一辆大车,逃到山洞里躲起来,家里的老人,爷爷奶奶跑不了,只能留在家里。鬼子来了,没有直接杀掉我爷爷奶奶,但是把他们从房子里赶出来,把我们家里的房子都烧掉了。我们山西那儿,住的都是土窑洞,日本鬼子把窑洞的墙体都烧得乌黑。家里所有东西全被烧光,房子成了一个大黑洞。不仅如此,老百姓埋藏在地窖里用大缸储存的粮食也被鬼子烧毁,事后去看,粮食被烧融了,都凝固在缸上面了,抠都抠不下来。

还好,日本鬼子只是路过,没有长时间地住在我们那儿,但是他们还会反复过来抢东西、烧杀,我们只好趁着他们没有来的空隙跑出来。家里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就往偏僻一些的、靠近山的村子跑,那里是八路军游击队的地方,还能找到粮食吃。

家里虽然穷,但是家人想让我们读书识字,打听到离家五六里路的外村有个私塾,两个老先生一个教识字,一个教算术,大家都是有点啥就给先生带点啥,不交什么学费,就这样,我和几个孩子一起,每天跑一两个小时的路,去私塾学习,勉强能读些古文观止、三字经、百家姓等,算是识了几个字。但是日子可并没有好过,日本鬼子统治,经常要查“良民证”,鬼子出来“清扫”,其实就是抢劫,我们住在路边,他们抢起来最方便,看到我们喂了鸡啊、牛啊、羊啊,就都抢走。老百姓稍有不从,挨打甚至被杀就都有可能。另外,日本人把盐也管制起来,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吃淡饭。

好不容易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阎锡山马上就从吕梁山跑回来了。这个军阀,统治我们山西几十年,日本鬼子一来,他就带着部队都跑到吕梁山去了,根本不管老百姓,鬼子一投降,他就带着人从山上下来,占领铁路沿线。他的统治非常残酷,统治老百姓的手段叫“兵农合一”,也就是说每个年轻人,你既是农民,同时你就是阎锡山的军队。要打仗的时候你就要拿起枪来去打。总之鬼子投降之后的这个时期,我们本来以为日子能好过些,结果是国民党来抓壮丁,土匪来打家劫舍,我东躲西藏,才没被抓走。

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内战,从河南、西安等地调动军队抢占山西。8月23日,解放军一举打败了国民党的几路部队,解放霍县,我们的家乡早早地得到了解放。共产党给我们搞土地革命,所有农民都分到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我那时候十六七岁,亲眼看到只有共产党是真心为农民打仗。我们家乡解放了,我们要去解放全中国!年轻人都踊跃参加解放军,我也报名参加了解放军,那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光荣的事。从此,便一心一意地跟党走。

上了战场,才知道战争多么残酷

独立王国是山西,阎锡山执政更残酷。

兵农合一整人民,群众自卫防内奸。

铁军基干同志会,阎家亲信是核心。

勾结残寇日本兵,顽固死守太原城。

参加了解放军后,我就开始做卫生员。一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首长布置什么我就做什么,部队打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后来上了战场才知道,战争有多么残酷。

“阎匪困守太原城,环城装甲地雷阵。”这是我回忆当年写的诗。印象最深的,就是打太原的时候。太原是战略要地,本身就易守难攻,阎锡山在那多年,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为了鼓励阎锡山死守太原,蒋介石1948年7月还飞赴太原,对阎锡山的防御工事大加吹捧,并把整编第30师1.1万余人,从西安空运至太原。

夺取太原城的第一步,是首先攻破东山防线。1948年10月15日,进攻东山的战斗打响后,敌人凭借坚固工事,使解放军遭受了重大伤亡,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后来,随着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进行,夺取太原的过程也几经波折。战斗方面,解放军从前面围攻到后面猛攻,共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双方伤亡都很大。直到第二年4月,历经6个多月的太原战役终于结束,太原解放。这半年多,刚19岁、初上战场的我目睹了受伤战士的痛苦、哀嚎,面对战友血淋淋的身体,争分夺秒地全力以赴进行救治。但那时医疗设施设备、卫生条件都太差,还有很多战友没来得及救治就牺牲了,有的甚至比我年纪还小。

那时我们的抢救过程,放到现在来看,太简陋太粗糙了。战士负伤后,连里、团里的卫生员会先在现场简单地进行止血、包扎,然后把伤员送到我们这里,我们野战医院,距离战场一般二十里左右。在攻打太原的时候好像是离太原城三十里的山沟里面。伤员到了我们这里,往往都是很大的创口,而且创口已经血肉模糊,满是脏污,甚至难以看清了。我们比战斗现场的条件好一些,好在哪里呢?就是现场完全没有手术条件,而我们至少还有个马灯或汽灯(注:均是可以手提的、能简单防风雨的煤油灯),能够照亮。我们还有野战手术床和血管夹,可以把伤员放到床上去,我们能够把血管缝合起来。

伤员下来得很多,我们只能把大面积的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一下,把溃烂坏死的皮肉剪掉、挖掉,然后简单地缝合,用血管夹尽可能止血、对血管进行缝合。对骨折的伤员,用夹板绑上绷带简单固定。带来的绷带经常不够用,我们就近找树枝、木棍给固定一下,然后再往四五十里外的军一级、兵团一级医院送。缺医少药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虽然我们能够进行简单手术,但是全麻是肯定不能做的,没有条件,也没有药品。我们只有一点普鲁卡因(注:一种酯类局部麻醉药,麻醉时效比较短,一般仅维持四十五到六十分钟),可以给伤员用一些,但是因为药品非常紧缺,所以事实上大部分伤员是连这样的局部麻醉药都用不上的。至于抗生素,盘尼西林非常罕见,自然绝大部分伤员也用不上。

李恩圣(中)从朝鲜战场归国时与战友合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样残酷的战斗中,我用自己的双手,尽己所能地去照护我们的伤病员,但也留下了太多没有能够成功救治的遗憾。1949年1月,我入了党,1949年2月,我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79师。

解放军是飞过来的吗

关!蜀道剑门多奇险,

惊回首!危情挑心慌。

关!战士西北征顽敌。

不畏难!决胜西北战。

关!踏破天险求解放。

军号响!敌军吓破胆。

关!神兵天降进四川。

齐欢唱!成都被解放。

解放太原后,我们部队又转战西北,相继解放了西安等城市。记得解放西安,我们是从潼关步行过去的,我们到达潼关时,前方部队已经把西安解放了,国民党军全部溃散。我们在潼关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大家更换新的统一的解放鞋。首长说因为“要经过西安市,军队要像个样。”那时大家的鞋子并不统一,而且经过长时间行军,很多人的鞋子都破破烂烂了。这时候就按照要求,统一换了新的解放鞋。

进了西安城,市区里老百姓夹道欢迎我们,我们心里暖洋洋的,我们没有在西安停留,而是紧接着打扶眉战役(注:扶眉战役,全称扶风、眉县战役,发生于1949年7月,是解放战争期间继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西北战场上与国民党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战役完全解放了陕西关中,也为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奠定了基础。)而后,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进军大西南。

入蜀道路十分艰险,山高林密,阴雨不断,道路泥泞,时不时还有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剑门关更是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著称。国民党军队因此扬言,无论怎样,解放军都通不过这个关口。结果呢?我们部队很快就打过来了,被“打脸”的国民党军队惊呼“解放军是飞过来的吗?”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我们的部队在这个过程中吃了多少苦、克服了多少困难。记得在西南的路实在难走,很多的山路其实都应该用“缝隙”来形容,很多地方只够一个人勉强通过,大家行军的时候就是贴着峭壁在山边边上往前走,旁边就是悬崖,稍有闪失就会丧命。作为后勤,我们不用探路、索敌,都觉得非常艰险,我就亲眼见到数次驼着筐、载着物资的马从这样的山路上掉下去了,立刻摔得粉碎。走在上面,我自己其实也很害怕,根本不敢往下看。但共产党人哪能当逃兵?我们就抱着一定要解放全中国的信念,一直向前,在这样的困难下迅速疾进,不久就解放了成都等西南的大片地区。

说起在西南剿匪的过程,其实我军碰到的四川土匪,很多都是被打散了的国民党部队。这些散兵游勇隐藏起来,与当地土匪结合,利用我们部队对群众的信任、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尊重,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甚至是伤亡。由于当地群众的服饰习惯,很多男子也是内着长裤,外裹长裙。土匪有时就会利用这个习惯,把手枪都藏在裙子里面,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我们的战士在路上正常行走,就会被这样的人袭击。我们的解放军部队,不可能搜查老百姓,这是有严格纪律的,所以我们也还救治了一些被混进群众中的土匪致伤的战士。

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

我光荣的临汾旅,英勇的一七九师。

抗美援朝近三年,取得了伟大胜利。

三年的艰苦作战,打出了和平停战。

打出了国威军威,完成了国际义务。

五三年凯旋归国,驻军安徽蚌埠市。

自建营房忙军训,军民共建新珠城。

我们在西南剿匪的路上一路疾进,在松潘接到了赴朝作战的命令。1951年,我们179师赴朝作战,我在师后勤部负责伤员救治、医疗物品运输等工作。从安东跨过鸭绿江,在新义州、在平壤,所见之处,都是一片废墟。老百姓都藏在防空洞里面,或在山里面,城市被轰炸得基本都平了。偶尔有一个两个老百姓出来做些什么事,一听到飞机声音就赶紧又钻回防空洞里面。外面基本见不到人,仿佛一座死城。

前方部队的作战艰苦卓绝,我们作为后方,后勤供应其实也非常艰难。那时候我们没有制空权,地上补给线都被美军给炸断了。我们利用汽车甚至马驮人背,晚上偷偷运输,不过危险随时会到来。那我们怎么办呢?就靠防空哨。防空哨是我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为保卫运输线而采取的创举。

虽然我们战地后方的交通运输、物资装卸和修筑桥梁、道路等都在夜间进行。但为防止暴露目标,夜间行车时不能开灯。所以,汽车前进的速度很慢,车队运输效率极低。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对前线部队的物资补给,而且夜间闭灯行车,撞车、翻车、堵车等事故也时有发生。为了解决在美机威胁下,汽车能夜间开灯行驶这个大难题,防空兵战士在实践中,针对美军飞机的特点,总结出了设立防空哨的办法。

当时,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夜间使用的多是B-26等亚音速飞机。这种飞机未临空时,在一定距离上就能听见马达声。针对这个特点,我们的战士们在公路运输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一个防空哨,以监视美军飞机活动。每个哨位一般由3到5个人组成,哨间距离在1.5到2公里之间,桥梁、渡口及交通枢纽地段还会再加强。防空哨只要听到美机的声音就立即鸣枪报警,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则马上熄灭灯光。这样,美机就无法凭借灯光找到目标了。

待美军飞机飞过去后,防空哨就吹哨子或敲炮弹壳向过往汽车发出解除警报信号,汽车又恢复开灯行驶。

在朝鲜打仗,打的是后勤。开始过去的部队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只能穿着在国内穿的薄棉衣,严寒下冻伤了很多战士。没有饭吃,就一把炒面一把雪。到了我们赴朝作战的1951年,后勤保障逐渐跟上了,比如有压缩饼干供应了。在我了解的医疗方面,也有苏联提供的援助了。记得那时很多战士因为艰苦的饮食长期缺乏维生素,眼睛都看不见了,苏联就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片,像大青豆那么大一粒,战士们吃了,能保证基本的维生素了。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还是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

到了1953年,我们在东线门户——鱼隐山,打了一场漂亮仗,然后,最初在北方控制的开城市郊来风庄进行的停战谈判移到了板门店进行。谈判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就秘密地坐闷罐车回国了。为什么要秘密回国呢?因为朝鲜停战谈判的过程是谈谈打打,一边谈一边打,如果我们的撤军被敌方知道了,他们可能就会趁虚而入、发起进攻。所以虽然陆续撤回,只留下必要的部队,但不能让敌人知道我们已经撤出了部分军力,要保持震慑,才能利于谈判。

回国后,我们179师就驻在蚌埠。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营房,司令部就在现在的蚌埠铁路文化体育馆,政治部驻地在老市委。到了1954年,我们开始建营房,那时从南岗四路那一片到钓鱼台、陶店区域,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有很深的泥巴。1959年,组织上安排我去重庆的第七军医大学学习。在我毕业的时候,原本是应该回60军的,但1962年,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为了做好准备,南京军区新成立了第一二三医院。新医院急需一批军医,我们就被分配到了第一二三医院,一开始在沿海某地待战。后来,蒋介石的图谋没有得逞,医院整体返回,我又随医院回到了蚌埠,然后在蚌埠见证了数十年来部队医院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长足进步。

(特别感谢安徽省军区蚌埠干休所对本文的大力支持,文中诗词均为受访者近年来所作。)

27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