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走千走万,还是淮河两岸

2021-08-06 08:27 蚌埠新闻网  

记者 郝玉琳/文 刘 晨/图

【阅读提示】

除水害、兴水利、惠民生,自古以来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70多年间,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实现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中国全面系统、久久为功的治淮工程,千年以降终于真正地“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在基本实现了保障淮河防汛安全之后,还逐步构建起淮河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及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些年,淮河儿女重新颂起对母亲河的眷恋。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下一步治淮和水利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安澜之上,还要生态、富庶、共享……依水而居的蚌埠人,正在期待新时代“母亲河”的满目韶华。

化害为利望丰收

【典型回访】

打卡地:怀远县白莲坡镇

“这是稻田养殖的小龙虾,每亩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可收入3200多块。”说这话的是白莲坡镇叶湖村稻虾共生科技示范户叶华九,他手拿硕大的小龙虾,在稻田旁向前来参观的农户介绍虾稻共生管理经验:“这是我家虾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一亩虾稻共生田,一年可收入7000块左右,扣除各项成本,纯收入4000多块!”

“水清、岸绿、稻香、虾跳、鱼肥、村美。”依托治淮重点工程茨淮新河灌区源源不断的水源,如今的白莲坡镇拥有了12.2万亩贡米水稻生产基地,70多家贡米加工企业,30余家养殖企业,1.8万亩虾稻共生、3000亩甲鱼、2000亩黑鱼、泥鳅等养殖基地。“今年我们镇还在推进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3100亩旱改水工程,全面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而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茨淮新河。”副镇长赵浩说。

【史料数说】

白莲坡的变化,是淮河流域农业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到“化害为利”的一个缩影。

70多年持续不断的治淮,在淮河流域兴建水库6300余座,开挖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道2100多千米,建设各类堤防约7万千米,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等工程措施,不仅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具备了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也得以持续推进,有效支撑了沿淮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

历经70多年建设,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流域内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建成水库6300余座,塘坝约40万座,引提水工程约8.2万处,规模以上机电井约144万眼。兴建了引江、引黄、南水北调东中线等调水工程,打造了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

【人物讲述】

李焕俭(省作家协会会员、蚌埠淮河研究会理事 参与《蚌埠治淮记忆》编撰):

大米好吃秧难栽。说白莲坡贡米,不能不说茨淮新河。清末民初,白莲坡贡米主要产自白莲坡镇茆塘营芡河湾低洼地老雁窝,这块地种的是靠天收的旱稻。耐旱并不是不需要灌水,水稻扬花灌浆期间,仍然需要一定量的雨水。因为靠天收,旱稻亩产徘徊在100公斤左右。

水系连通,岸线改造,使迎河两岸成为宜居之地

白莲坡千余亩老雁窝河湾地,风调雨顺年产稻谷满打满算莫过八九万公斤。碰到干旱或洪涝灾害年份,甚至颗粒无收。农民就盼旱田改水田,扩大水稻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0年,在全民治淮的热潮中,怀远县疏通了芡河入淮口的淤塞河道,实施了旱改水工程,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白莲坡贡米稻栽种面积不大,仍然不能摆脱靠天收的局面。

1971年,治淮重点项目人工河道茨淮新河动工开挖,该河西起阜阳茨河铺,东到怀远县截芡河入淮。1981年茨淮新河全线通水,给沿河农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978年以来,国家投入一亿多元,在白莲坡镇境内沿茨淮新河,兴建7座电力排灌站,灌溉面积可以覆盖白莲坡镇境内大部分土地。1986年、1993年白莲坡镇境内的上桥电力排灌站经过两次技术升级改造,灌溉面积增加到3.5万亩,排涝面积达35.7平方千米,给白莲坡镇发展水稻生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发展到今天,生态农业、虾稻共生等,均得益于茨淮新河,得益于我们念好了“水利经”。

水系连通引“活”水

典型回访】

打卡地:黄山大道、迎河路交口亲水绿地

流水潺潺、绿影婆娑,凉风习习,这里的夏夜,甚是迷人。几个顽童追逐欢笑,运动场地上几个青年正为彼此叫好,三三两两纳凉的人享受着拥绿亲水的美妙,不远处有阑珊的灯火,水面上洒落着点点月光……喜迎门小区西南侧,迎河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但是这一切,不仅来自于自然之功,更来自于近年来我市“兴水之利”之举——水系连通。

“搞这个水系连通之前,迎河那是个断头河”,带着孙子来散步的宋建军告诉记者,“以前这只能算条沟吧,反正水量很少,污染严重,每逢枯水季节更是臭气难闻。现在迎河的面貌可算是彻底改变了。”天河、迎河、张公湖、席家沟连通后,河面拓宽,河床变深,蓄水量大为增加,从天河引来的清水,换去原先发臭的水体,沿岸的综合整治,让迎河旧貌换新颜。如今的天公河、迎河不仅成为风光秀美的城市风光带,还成为高新区招商引资的一张城市名片。水生态环境改善后,沿岸土地价值得到极大提升。原先人人避之不及的沿河地带现在成了开发商争抢的“香饽饽”。妙景天成、苏州府、绿地迎宾城、燕南苑等项目沿河布局。未来的沿河地带,将成为品质人居的代名词。

【史料数说】

天公河连通工程为我市2016-2018年城市大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是具有城市防洪、排涝、水系连通、生态补水、黑臭水体整治、绿道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多功能的综合性项目。该工程总投资3.6亿元,工程于2016年底开工建设,2020年初全面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行。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开挖疏浚、沟岸生态护砌、新建节制闸、配套景观绿化及桥涵工程等。

天公河连通工程实施后,打通了城市南部水系,引天河及蚌埠闸上淮河水补济席家沟、张公湖,增加水体循环、改善水质,增加水域面积450亩、湿地面积240亩、年补充生态水量150万方,极大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完善和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为沿线市民提供了优良的生态休闲场所,建设生态护坡、岸线15千米,增加绿地面积47.64万平方米,增加休闲园路(绿道)长度18.67千米,新建亲水平台、广场等设施4.4万平方米,篮球场、网球场等设施面积1933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席家沟下段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周边群众的高度赞扬。

【人物讲述】

张兴礼(蚌埠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天河湖、龙子湖、张公湖南北向梳型穿过市区,但是三个水系间没有沟通。张公湖和龙子湖流域面积小,水体不能自循环而净,部分河湖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一般干旱年份,水质水量均不能满足环境生态需要。

以张公湖为例,张公湖是淮河一级支流,上游段河道即为迎河,下游段河道为席家沟。自南向北贯穿主城区,由于流域面积小,上游为低山丘陵区,非汛期缺乏径流补给,水体自净能力差。由于城市污水和难以短时自净问题交织,加上沿岸部分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截污,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多年以来水少、水臭、水浑,虽然进行了湖底清淤、打捞死鱼、投放石灰,但一段时间后还是水质差,治标不治本。

我市河流大多属于过境河流,虽然来水面积较大、水量丰富,但由于调蓄能力不足,地表径流在汛期或丰水年份大多流走,可利用水量不多、供水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虽然河湖洪灾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涝灾依然十分突出,尤其是排涝大沟,大都开挖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淤积严重,排涝能力不足。

针对蚌埠市存在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偏弱、部分河湖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实施水系连通示范工程,可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

除了天公河连通工程,我们还在推进天龙河水系连通工程、淮上区水系连通工程、三县水系连通补蓄水工程。这些工程完工后,市区将打通三个水系,改善水环境,构建山水绿廊载体,优化水系布局,提高城区排水调蓄能力。

河湖清亲两岸绿

【典型回访】

打卡地:宋滩新村

“席师傅,又去锻炼啊?今天准备上淮河坝子还是席家沟哪?”街坊遇到正在下楼的席天军,问道。

“还别说,这现在环境都好了,都想去,还得选选呢!”70多岁的席天军答着话,幸福溢上脸颊。可谈到宋滩的过去,这个生在宋滩村、长在宋滩村的老人,有着说不尽的痛苦记忆。

“以前的宋滩到处都是庵棚草房,污水横流。一到大暴雨、发大水,家里面水都能没到胸口。”席天军回忆,虽然淮河大堤和蚌埠城市圈堤早就筑起来了,但是自己家所在的宋滩由于处在蚌埠圈堤之外,所以依然是“老灾窝”。

“好不容易盼到1996年,原西区启动了城市防洪工程,把我们这移民切滩筑堤纳入了规划,那以后,我们住上了安置小区,算是彻底摆脱了洪水。但是水的问题,还是存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蚌埠的水污染问题,让席天军印象深刻。“九几年来着,具体记不清了,那一年淮河水质很差,我们这儿离大坝近,到坝顶上就能闻到臭味,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搞个大桶,到处去找地下水。”

在和记者的攀谈中,席天军已经走上了淮河大堤,望向南侧绿树成荫、波光粼粼的席家沟,老人的思维从苦恼的记忆被拉回到现实。“现在不仅淮河水质好多了,两岸绿多了,而且现在每条河、每条沟,都有专门的人管了,你看连这以前没人管的臭水沟都这么漂亮了!”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去,碧波荡漾的席家沟岸边,某楼盘“山水美宅、水景居所”的广告牌下,垂钓的人们悠然自得。

【史料数说】

淮河水是蚌埠饮用水、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淮河蚌埠段水污染逐年加剧,自然净化能力越来越低。

工矿企业不断增加,城市污水年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成倍上升,仅1985年,向淮河及其他水域排放的工业废水达9344万吨。由于工厂排出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废水,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事故,毒死鱼类甚至耕牛,1985年,因工业废水污染造成农副业较大损失。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是淮河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大量增长,一部分污水由于排放、处理不当渗入淮河水系,造成淮河水质污染。2000年之前,我市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滞后于水污染的速度。污水收集、排放、处理、控制设施等均不能满足全市污水处理的要求。进入新世纪,蚌埠市加大污水处理设施投入力度,并进行前瞻性设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效能大幅提升。

淮河鲤鱼的消失与重现,是水质变化的最生动标志。资料记载,1956年,淮河蚌埠段鱼产量为43万斤,1977年,下降到3万多斤,1985年左右,由于城市污水的污染,淮河蚌埠段已基本无鱼,原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已上岸另谋职业。近十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对淮河水环境治理,鲤鱼等鱼类重现淮河,数量不断增多,淮河鲤鱼重新回到蚌埠居民的餐桌。

【人物讲述】

陈森林(市河长制工作处副主任)

随着水利现代化理念的逐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河湖生态保护工作也得到更大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市也正围绕“河湖清亲两岸绿”的目标,向着“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迈进。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曾经的“九龙治水”管理方式已显不足,必然需要每一条河都有专人管起来。我们目前就在大力推进河湖长制,实施“清河清湖”专项行动,加强河湖长履职,解决巡河中发现的问题,加强河湖管护,开展示范河湖建设工作。总而言之,就是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河湖治理和水生态修复,让全市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上升。

30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