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学生:好事;家长:有喜有忧

2021-09-18 08:58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15日下午,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省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自2021年秋季高中新生入学起,不再分传统的文理科。三年后,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然后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简单来说,就是从过去的文理科“3+3”变为“3+1+2”模式。

我省是全国第四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7个省区之一。“双减”政策落地不到两个月,新高考方案公布,对家长来说不亚于“重磅炸弹”。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数所高中的相关负责人,从他们的角度看高考改革意义何在,眼下又该如何应对。

教师评价:学生选择性增加

“近20年来,我省的高考模式都是3+小综合,即必考语数外3科,再根据文理分综合。而未来则要开启3+1+2模式,除了语数外必考,物理和历史中各选一门,学生可以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再选2门,自由度无疑大大增加了。”新政公布第二天,北师大蚌埠附校教学主任刘继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分文理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学生可以文理混合选课,出现12种组合模式,显然比以往文理分科的两种搭配方式有着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在刘继英看来,更主要的变化来自于考试命题和内容、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由此也自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出现重大变化——学生的选择权扩大了,文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更利于全面发展,自然要求教育教学紧紧跟上。

蚌埠一中副校长徐朝阳也持有同样观点。他告诉记者,“3+1+2”的模式较之以往的文理分科,更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学习方向,规避程式化教学、流水线作业的弊端。“结合‘双减’政策,我认为新高考模式能减轻学生负担,回归教育本质。”徐朝阳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教学任务的减轻,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课堂教育教学之外,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毕竟学生要根据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要求来选择科目,等于是将志愿填报从高考结束提前到了高一入校。所以我们也面临着崭新的课题,既要研究高校的招生政策,也要根据学生量体定制个性方案。”

“新高考是与新课标、新教材一同进行的配套工程,‘三新’体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指向了回归教育初心这一核心命题。”蚌埠二中校长刘善训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新高考带来的不仅是课程结构的变化,使之更加开放、多元;还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行政班到教学班、从固定班级到选课走班。但最重要的,还是育人方式的改变。比如在学生管理上,教师不仅要抓成绩,还得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成长管理。另外,高考改革后越来越摆脱“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评价体系更倾向于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对学生和老师、学校来说,变化无疑是巨大的,还需要理解、消化,进而积极改变。”刘善训说。

家长反应:有喜有忧

“我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负担是否减轻了。考试也好,评等级也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态是否依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一位高一家长告诉记者,有关高考改革的传言在孩子上初中就沸沸扬扬了。没想到自家娃上了高一,靴子才真正落地。她为此特地联系了在江浙的同学和朋友,询问当地的高考政策。一番询问下来,她心里还是没底。“有人说难,有人说不难。但总而言之一句话,对偏科的学生比较友好,对临时抱佛脚刷出来的高分可能就不太友好了。”

而一位高二学生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万一两年后高考发挥失利,是否还有再战的机会。“毕竟跟后面一届学生的考试方式相差太大,虽然还能按他目前在学的科目选择高考科目,但是高校录取面是否收缩?比如说他本来上文科,可以选文科类专业,但是后一年目标学校目标专业设置了理科科目,那不还是意味着选择余地减少了吗?”

记者在一所省示范高中门口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相较于高二家长的担忧,高一家长更多的还是对自身储备不足的担心:“高一就得做打算,最迟高二第一学期结束就必须确定孩子选哪几门学科。这首先得结合孩子兴趣特长,还得研究大学的录取计划,我们上哪去找这些资料呢?”一位家长直言,自己18岁时高考填志愿都很随意,真不知道如何指导十五六岁的孩子做选择。“再说了,之前的学习目标都很简单,就是考高分。忽然让孩子自主选择,十几岁就能确定往后几十年的路该怎么走吗?这不是有点强娃所难吗?”这位家长说着,旁边一片附和之声。不过,也有一位家长认为,对某些偏科的孩子来说,显然是好消息:“本来孩子发展就不同,不能用一个模子套所有孩子。能给孩子更多自由不是好事吗?本来人生的路就要他们自己走。”

采访临近结束,正好赶上学生放学。一位高一新生兴高采烈地问记者:“是不是我不喜欢的就能不选?这不是好事吗?自己定义自己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吗?”

政策落地:积极应对

采访中,几乎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安徽省作为第四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有前三批的经验做借鉴,步伐还是相当稳健的。“高考作为小学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不仅引导学习的方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民众个性。从过去的勤学、敏思、自强,到改革赋予学生的选择权和自由发展可能性,势必会塑造更加具有创新、开拓、自信的人格。”采访中,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高考“指挥棒”的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观念与教育实践的要求,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接受采访的数所高中负责人都表示,学校已经提前应对。以北师大蚌埠附校为例,不仅前几年就组织相关负责人前往上海、浙江等地参加培训、实地考察,还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以及完善选课制度等。

“通过招聘和培训等方式,解决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紧缺问题。”采访中,几位学校负责人都异口同声表达了这一观点。尤其是传统的行政班要被选课走班所取代,意味着要建立班主任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课任教师都要适应职责的变化。

“其实改革后的高考在我们眼里没那么可怕。”采访中,徐朝阳直言,因为高考改革已在其他省份实施数年,其间发现的问题已经有所规避,比如刚开始实行“3+3”不限科,学生大多认为物理太难而不愿选择,导致与高校招生意愿出现落差。而安徽实行的“3+1+2”就将物理列为必选科目之一,就规避了该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给了学校弯道超车的可能。比如我校一直在加强物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梯队。”

而在蚌埠二中,艺术、体育类课程此前就已在尝试跑班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其实省教育厅已经进行了数轮培训,我们也有充分的预期,因此大可不必紧张。”刘善训介绍,该校曾在上两届学生中进行过摸底调查,看12种组合分配比例如何,再对比教室、师资的匹配度。总体来说,教学空间、师资力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选课需要。“一方面,学生真正开始走班要等高二第一学期结束,那我们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招聘、培养教师;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经验丰富;以后还计划将同一层次的班级相对集中,在每层教学楼预留跑班教室,这样学生不用四处奔波,教师授课也能有所顾及。”刘善训说,开学伊始,蚌埠二中就已成立数个课题组,除教学备课之外,还有素质评价等新型课题组,对高考新政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以期为新政落地提供基础性参考。

250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15日下午,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省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自2021年秋季高中新生入学起,不再分传统的文理科。三年后,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然后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简单来说,就是从过去的文理科“3+3”变为“3+1+2”模式。

我省是全国第四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7个省区之一。“双减”政策落地不到两个月,新高考方案公布,对家长来说不亚于“重磅炸弹”。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数所高中的相关负责人,从他们的角度看高考改革意义何在,眼下又该如何应对。

教师评价:学生选择性增加

“近20年来,我省的高考模式都是3+小综合,即必考语数外3科,再根据文理分综合。而未来则要开启3+1+2模式,除了语数外必考,物理和历史中各选一门,学生可以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再选2门,自由度无疑大大增加了。”新政公布第二天,北师大蚌埠附校教学主任刘继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分文理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学生可以文理混合选课,出现12种组合模式,显然比以往文理分科的两种搭配方式有着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在刘继英看来,更主要的变化来自于考试命题和内容、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由此也自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出现重大变化——学生的选择权扩大了,文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更利于全面发展,自然要求教育教学紧紧跟上。

蚌埠一中副校长徐朝阳也持有同样观点。他告诉记者,“3+1+2”的模式较之以往的文理分科,更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学习方向,规避程式化教学、流水线作业的弊端。“结合‘双减’政策,我认为新高考模式能减轻学生负担,回归教育本质。”徐朝阳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教学任务的减轻,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课堂教育教学之外,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毕竟学生要根据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要求来选择科目,等于是将志愿填报从高考结束提前到了高一入校。所以我们也面临着崭新的课题,既要研究高校的招生政策,也要根据学生量体定制个性方案。”

“新高考是与新课标、新教材一同进行的配套工程,‘三新’体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指向了回归教育初心这一核心命题。”蚌埠二中校长刘善训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新高考带来的不仅是课程结构的变化,使之更加开放、多元;还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行政班到教学班、从固定班级到选课走班。但最重要的,还是育人方式的改变。比如在学生管理上,教师不仅要抓成绩,还得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成长管理。另外,高考改革后越来越摆脱“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评价体系更倾向于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对学生和老师、学校来说,变化无疑是巨大的,还需要理解、消化,进而积极改变。”刘善训说。

家长反应:有喜有忧

“我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负担是否减轻了。考试也好,评等级也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态是否依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一位高一家长告诉记者,有关高考改革的传言在孩子上初中就沸沸扬扬了。没想到自家娃上了高一,靴子才真正落地。她为此特地联系了在江浙的同学和朋友,询问当地的高考政策。一番询问下来,她心里还是没底。“有人说难,有人说不难。但总而言之一句话,对偏科的学生比较友好,对临时抱佛脚刷出来的高分可能就不太友好了。”

而一位高二学生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万一两年后高考发挥失利,是否还有再战的机会。“毕竟跟后面一届学生的考试方式相差太大,虽然还能按他目前在学的科目选择高考科目,但是高校录取面是否收缩?比如说他本来上文科,可以选文科类专业,但是后一年目标学校目标专业设置了理科科目,那不还是意味着选择余地减少了吗?”

记者在一所省示范高中门口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相较于高二家长的担忧,高一家长更多的还是对自身储备不足的担心:“高一就得做打算,最迟高二第一学期结束就必须确定孩子选哪几门学科。这首先得结合孩子兴趣特长,还得研究大学的录取计划,我们上哪去找这些资料呢?”一位家长直言,自己18岁时高考填志愿都很随意,真不知道如何指导十五六岁的孩子做选择。“再说了,之前的学习目标都很简单,就是考高分。忽然让孩子自主选择,十几岁就能确定往后几十年的路该怎么走吗?这不是有点强娃所难吗?”这位家长说着,旁边一片附和之声。不过,也有一位家长认为,对某些偏科的孩子来说,显然是好消息:“本来孩子发展就不同,不能用一个模子套所有孩子。能给孩子更多自由不是好事吗?本来人生的路就要他们自己走。”

采访临近结束,正好赶上学生放学。一位高一新生兴高采烈地问记者:“是不是我不喜欢的就能不选?这不是好事吗?自己定义自己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吗?”

政策落地:积极应对

采访中,几乎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安徽省作为第四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有前三批的经验做借鉴,步伐还是相当稳健的。“高考作为小学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不仅引导学习的方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民众个性。从过去的勤学、敏思、自强,到改革赋予学生的选择权和自由发展可能性,势必会塑造更加具有创新、开拓、自信的人格。”采访中,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高考“指挥棒”的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观念与教育实践的要求,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接受采访的数所高中负责人都表示,学校已经提前应对。以北师大蚌埠附校为例,不仅前几年就组织相关负责人前往上海、浙江等地参加培训、实地考察,还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以及完善选课制度等。

“通过招聘和培训等方式,解决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紧缺问题。”采访中,几位学校负责人都异口同声表达了这一观点。尤其是传统的行政班要被选课走班所取代,意味着要建立班主任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课任教师都要适应职责的变化。

“其实改革后的高考在我们眼里没那么可怕。”采访中,徐朝阳直言,因为高考改革已在其他省份实施数年,其间发现的问题已经有所规避,比如刚开始实行“3+3”不限科,学生大多认为物理太难而不愿选择,导致与高校招生意愿出现落差。而安徽实行的“3+1+2”就将物理列为必选科目之一,就规避了该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给了学校弯道超车的可能。比如我校一直在加强物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梯队。”

而在蚌埠二中,艺术、体育类课程此前就已在尝试跑班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其实省教育厅已经进行了数轮培训,我们也有充分的预期,因此大可不必紧张。”刘善训介绍,该校曾在上两届学生中进行过摸底调查,看12种组合分配比例如何,再对比教室、师资的匹配度。总体来说,教学空间、师资力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选课需要。“一方面,学生真正开始走班要等高二第一学期结束,那我们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招聘、培养教师;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经验丰富;以后还计划将同一层次的班级相对集中,在每层教学楼预留跑班教室,这样学生不用四处奔波,教师授课也能有所顾及。”刘善训说,开学伊始,蚌埠二中就已成立数个课题组,除教学备课之外,还有素质评价等新型课题组,对高考新政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以期为新政落地提供基础性参考。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