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通讯员 夏炜/图
无论是晨光熹微,还是晚霞灿烂,我市城乡公园、广场都涌动着热情似火的健身潮:刚劲有力的健身操、飘逸潇洒的太极拳、激情澎湃的广场舞等健身队伍随处可见,和着轻快的节拍,男女老少运动起来,或在健身器材前扭腰伸腿,或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蓬勃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让美丽珠城处处洋溢着朝气与活力。近年来,随着健身场地建设日臻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广泛覆盖,品牌体育活动轰轰烈烈开展,我市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丰硕成果,群众参与健身热情进一步高涨,参加体育锻炼人数逐年增加,全市经常性锻炼人口达40%以上。运动已成为一种很多市民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珠城处处皆“风景”
晨曦微露,张公山公园南广场早已热闹起来: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数十位市民分列两排,在教练的带领下,屏气凝神地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不远处的草坪旁,一群身穿迷彩服的中老年人,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迈着矫健的步伐,铿锵有力地跳起“水兵舞”,虽然她们并不年轻,但一招一式尽显动感活力;山坡上的一片树林间,几位身穿白色练功服的市民,一会儿“白鹤亮翅”,一会儿“落步劈拳”,将心意六合拳的传统演绎得出神入化……
同样的场面也成为清晨龙子湖公园最美的风景。10月5日早晨6时30分,记者在龙子湖西公园看到,公园的美景与市民晨练场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湖岸旁、树林边、健身步道上,有的精神抖擞一路奔跑,有的手持长剑“点、刺、劈、扫”,有的挥舞羽毛球拍你来我往,虽然汗水湿润了面颊,但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健康与自信。
淮河大堤既是观赏淮河风光的绝佳地,也是市民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好地方。10月6日清晨,记者骑着单车在淮河南岸大堤“兜风”,目之所至,随处可见市民晨练场面,十余公里长的大堤上构成一幅健身运动长卷:有的伴随着乐曲热情奔放地跳着广场舞,有的三三两两陶醉地甩起健身鞭,鞭子在空中“炸”响,他们像欣赏最动听的音乐。打球的,跳绳的,跑步的,舞剑的,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我每天早晨都来这里打太极拳,已经坚持20多年了,”正在晨练的吴世泉老人告诉记者,每在清晨天还没亮,市民就陆续来到淮河大堤,晨练不仅是淮河堤坝上最美的风景,还成为许多蚌埠人的生活方式。每天早晨到这里锻炼的少说也有5000人,如果再加上晚上来此锻炼的人,仅淮河大堤上每天就有上万人锻炼身体。
户外骑行,强身健体。
事实上,蚌埠人不仅爱晨练也爱晚练。10月6日晚7时许,记者来到淮河文化广场,眼前场景令人真切地感受到蚌埠人的运动热情。东西两个广场上,广场舞方阵首尾相接,虽然曲目不同,舞姿各异,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满脸兴奋。在一个方阵前,领舞吴晓燕告诉记者,她原先是一位舞蹈爱好者,一开始是出于“玩”的心态带同伴来文化广场跳舞自娱自乐,没想到要求跟着她学跳舞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数太多,只能由同伴分开领跳。记者在现场粗略地数了数,广场上的舞蹈方队多达12个,参与者达千余人。
正在观赏广场舞,忽然一阵激越的音乐由远而近,一支整齐的队伍大踏步地从记者身边走过,健行者穿着统一的服装,走在最前面的打着旗帜。一支,两支,三支,仅仅十分钟工夫,就有五支不同的队伍从身边走过,参与健步走的市民大约有600人之多。
与淮河文化广场上的运动场景相呼应,夜晚市人民体育场也成为市民运动健身的欢乐场。在灯光的照耀下,足球场、篮球场、田径运动场如同白昼。绿茵场上,你争我抢,尽显脚下功夫;篮球架下,生龙活虎,令人眼花缭乱。
穿过大门走进田径运动场,这里早已聚集了热爱健身运动的人们,环形跑道上,快跑、慢跑、百米冲刺,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仰卧起坐、立定跳远、计时跳绳,不少中学生放下沉重的书包加入健身运动的行列。
体育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从早到晚,到体育场进行健身运动的市民都络绎不绝,虽然没有精确统计,估计体育场接待健身市民2万余人次。
我运动,我快乐!
夏炜是一位摄影好爱者,为了捕捉“最美的风景”,平时一有空他就去户外采风。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喜欢驾车,也不喜欢乘坐其他交通工具,而是与骑友们一起踏上山地车,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每年骑行里程约3000公里。西藏、青海、海南、漠河……祖国东西南北最远处都留下了他骑行的身影,所到之处,也让人感受到了蚌埠人对于运动的热爱与执着。
夏炜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蚌埠市户外运动协会成立于2011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拥有会员3000多人。“成立协会的意义在于,所有骑行路线都精过精心规划,同时可以为骑行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和物资供应,因此吸引了很多户外骑行爱好者。”
“户外骑行带来了健康,更带来了快乐。”夏炜告诉记者,前些年,他患上了颈椎病,曾到上海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愈发感到健康的重要。参加外户骑行运动后,身体素质提升很多,折磨他多年的颈椎疼痛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户外骑行,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人身心愉悦,进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9月30日上午,市人民体育场门球场上,一个正在进行健身气功表演的方阵特别引人注目。队伍最前面,一位身穿宝蓝色练功服的女士,精神抖擞,英姿飒爽,在她的身后,身穿白色练功服的学员聚精会神地练习“五禽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套功法完成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五禽戏是健身气功一种功法,健身效果明显,对于大病康复以及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十分明显的功效。”李克俭心意六合拳传承人、蚌埠市健身气功协会会长李君告诉记者,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这套功法内涵丰富,包括有中医学、运动生理学以及美学等。其创编者是中国古代名医华佗。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后,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展开了对五禽戏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其动作编排按照虎、鹿、熊、猿、鸟的顺序,分别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在运动方面如果能够博采众长,对改善健康状态将受益无穷”。
李君介绍,蚌埠有热爱运动的文化传承,作为水陆运输的交汇点,蚌埠人性格热情奔放,喜爱运动,她的爷爷李克俭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一代宗师。为了传承武术文化,她开办武馆,几年来先后培养武术人才200多名,其中多人在海内外武术大赛中摘金夺银。
健身气功有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指导更多的市民科学练功将会发挥更大的价值。2014年李君发起成立蚌埠市健身气功协会。先后培养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多名,覆盖全市三县六区,通过“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五进”活动,让上万名群众成为健身气功运动的受益者。
“蚌埠是安徽省健身气功五个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我们正在备战省运会,本届省运会将成为我们展示蚌埠市健身气功成果的舞台,相信一定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李君坚定地表示。
“没有健康哪里有快乐,运动是健康之本、快乐之源。”津浦大塘是健身老人的集聚地,刚刚练完太极剑的耿清波老人告诉记者,虽然他已是76岁高龄,但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吃得饱睡得香,不仅生活完全自理,还能接送孙子上学放学。这些都得益于始终坚持健身运动。每天运动后,感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老年人才能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天色将晚,在微凉秋意中,五河县临北乡农民广场热闹非凡,青砖铺就的广场上,一群村民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广场舞,广场一侧的健身器材一字排开,有的村民在拉单杠,有的村民利用健身器材练习坐位体前屈,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
“现在小区都有健身器材,不出小区就能开展体育运动,真是太方便了!”10月6日晚上7时许,经开区百合公馆一期居民陈双带着儿子在小区篮球场上打篮球。陈双告诉记者,他是一个运动达人,当初购买这个小区就是看中了这里有一个篮球场,虽然场地不大,但不出小区就能打篮球,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福利。与其他运动相比,打篮球运动量大,奔跑跳跃,对孩子生长发育很有好处,因此每天晚上他都要带着孩子过来打一个小时的篮球。“如果没有这些场地和设施,在家门口健身就成了一句空话。”
为了调查“老百姓身边”健身场地建设情况,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个居民小区,所到之处,无论是新建小区还是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健身设施都成了小区的标配。经开区月光花园是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走进小区大门,迎面看到,小区中央的小广场上,各种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家长带着孩子荡秋千、老人利用健身器材活动筋骨、单双杠上两位中学生提臂翻体……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新规划建设的居民小区,都要求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全覆盖,近年来蚌埠市老旧小区改造中,也将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配备作为规定动作,即使场地有限、经费紧缺,也要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家门口健身问题。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建设位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市级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体育公园相继建成,市级“五个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建设社会足球场地58片,全面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指导目标50片的任务。总投资22.5亿元,新建、改建各类体育场馆11个。蚌埠体育中心成为城市形象新地标,射击馆、游泳跳水馆等专业场馆配置成为全省新标杆,龙子湖全民健身中心等县区场馆成为蚌埠全民健身运动新支撑,18个生态体育公园及涂山登山步道时尚亲民成为省运惠民新亮点。
在持续推进健身场馆建设的同时,我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全社会营造出浓浓的运动健身氛围。组织举办2020年市迎新年全民健身长跑活动、2020年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暨第二届蚌埠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体验、“全民健身•活力中国”2020年全国乒乓球业余系列赛(安徽站)等。相继开展了“温馨蚌埠•健康珠城”、“全民健身•拥抱省运”、“体育惠民•运动珠城”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全民健身活动铺天盖地。市县联动,社团联动,每年开展群体活动200余场次,直接参加健身群众百万人次以上。近7年省政府对省辖市群众体育工作考核中一直位居前列。体育民生工程成果丰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社区健身路径实现“全覆盖”,维修更新各类健身器材2500余件,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4年1.16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2.03平方米,经常性锻炼人口从33%提高到40%以上。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下一步,我市将广泛开展健身气功、舞蹈、轮滑、老年门球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合理布局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积极创建智慧体育社区,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能,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市民健身热情,创新推动社区居民健身赛事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