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梅英
【人物简介】马彩娣,女,中国舞蹈家协会注册教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会员,蚌埠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安徽省最美基层文化人,安徽省劳动模范,蚌埠市十大新闻人物,蚌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6年马彩娣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花鼓灯为媒 千里姻缘一线牵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千里长淮,九曲十八弯,孕育着厚重的历史文明。钟鼓将将,淮水汤汤,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这里不仅是宜居宜业的鱼米之乡,更是花鼓灯的发源地。提到蚌埠花鼓灯,总会有人想到马彩娣一家。
马彩娣1963年出生在天长县汊涧镇。父亲拉得一手好二胡,母亲也是性格明快,喜欢唱歌跳舞。沿袭好的家风家教,马彩娣在浓郁的艺术和文化氛围中熏陶和成长,塑就了她能唱爱跳的艺术潜能。天长人喜欢听扬剧,马彩娣不仅喜欢听,还喜欢跟着唱,她六七岁开始学艺,十五岁时就成为当地扬剧团小有名气的旦角。
她一直谨记父亲的教导:万事不痴迷便不能成大业。马彩娣天资聪慧,唱、念、做、打,一点就通。她身段秀美,扮相出彩,一招一式都夺人眼球,一字一句都调正腔圆。她唱什么红什么,演什么像什么,从安徽唱红到江苏,从江苏唱红到上海。在上海中国大戏院和上海大舞台演出时,曾经连续四十场,场场爆满。1983年她参加安徽省现代戏调演获得了一等奖,1988年参加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奖赛又获一等奖。作为当时的梨园新秀,可谓前途无量。
机缘巧合,在马彩娣的艺术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改变马彩娣一生命运和艺术轨迹的帅小伙走进了她的视野。剧团因工作需要从滁州京剧团调来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王军,王军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京剧科班出身,母亲是花鼓灯舞蹈演员。两个家庭背景相同的文艺青年相遇,很容易相互吸引。王军精湛的花鼓灯技艺、憨厚朴实的性格深深打动了马彩娣。是放弃心爱的扬剧,还是选择爱情;是继续留在家乡,还是选择大河湾?马彩娣难以抉择。前思后想,最终马彩娣大胆选择了爱情,1986年,两人喜结连理。她的艺术之路、人生定位从此改变了方向。马彩娣走近了王军,也走进了淮畔的花鼓灯。
沿袭好家风 传承花鼓灯技艺
马彩娣来到大河湾后,为了能尽快掌握花鼓灯技艺,总是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用心揣摩花鼓灯的一招一式。扬剧一枝花的马彩娣很快就把淮畔的花鼓灯演绎得出神入化,粗犷中流动着细腻,细腻中展示着粗犷。她那热烈奔放、轻盈含蓄、婀娜多姿的表演,常使一些花鼓灯老艺人也拍案叫绝。马彩娣虚心向婆婆请教并受过冯国佩、郑九如等花鼓灯艺术大师指导,使她的花鼓灯技艺锦上添花。
马彩娣和孩子们参加“最美家庭“颁奖晚会。孙悦 摄
说到好家风和马彩娣花鼓灯艺术的成就,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马彩娣的婆婆常利华老人。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艳丽奇葩。位于蚌埠市怀远县西南的常坟镇是花鼓灯艺术发源地之一。省级花鼓灯传承人常利华就是这个镇上的老艺人。传统花鼓灯的主要角色是“兰花”和“鼓架子”,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伦理和思想上的限制,兰花一角一直由男人来扮演,乡村里普遍存在“好女不玩灯的偏见。”常利华敢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七八岁的时候就走进花鼓灯班子里,玩起了花鼓灯,14岁就成了淮上花鼓灯的第一位女兰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的代表,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常利华以一支《新媳妇挑塘》舞蹈艳冠群芳,尤其是她饰演的小兰花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常利华婉言谢绝了那些慕名而来,高薪聘请她做演出团团长、艺术总监等职务的艺术团体,立志于家乡,让濒临失传的传统花鼓灯技艺发扬光大。1982年,常利华办起了花鼓灯公益培训班,免费为农家子弟和留守儿童传授花鼓灯。
驻守大河湾 爱的薪火代代传
了解花鼓灯的人都知道,花鼓灯有句经典唱词:“北有黄河南有江,有条水流在中央,天南地北是我的名,玩灯的都是我老乡。”自马彩娣来到大河湾后,这唱词就显得狭隘了,长江边的人也能玩好淮畔的花鼓灯。扬剧和花鼓灯同属于淮河文化,虽然地处淮河的下游和中游,骨子里却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地脉亲缘。马彩娣自身戏功扎实,加上婆婆和丈夫的传带指导,很快对花鼓灯的要领心领神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家人话题刚谈到花鼓灯上,婆婆顿时神采焕发,先来个“燕子喝水”,再来个“兔子扒窝”,一高兴还来个高难度动作“野鸡溜子。”马彩娣跟在后面练,一会是“风摆柳”,一会是“荷花开”。婆婆循循善诱,传授有方,媳妇聪颖灵慧,勤奋好学,一家子孝善亲和,其乐融融。就这样,扬剧一枝花的马彩娣逐渐能把花鼓灯演绎得出神入化,常使花鼓灯窝子里的老艺人也自叹不如,拍案叫绝。
因爱结缘,身为扬剧演员的马彩娣与丈夫王军志同道合,琴瑟和鸣,以传统的花鼓灯艺术为根,以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引。从婆婆常利华的手里传承衣钵并接过爱的接力棒,矢志不渝,既传承了花鼓灯文化,又把爱心洒向身边的每一个留守儿童。他们驻守乡镇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术业专攻,2013年编排的节目《大河湾的孩子》不仅荣获第七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比赛金奖,还走出国门,夺得第七届夏威夷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金奖。2016年马彩娣把留守儿童带上央视《叮咯咙咚呛》和《星光大道》节目。两代人的共同努力,让很多农家孩子踩着花鼓灯的鼓点,改变了人生的命运,也为祖国的文化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近400名孩子被省内外文艺团体、学校录用,近40名孩子被解放军艺术团特招入伍,成为文艺骨干。
在花鼓灯艺术的舞台上,马彩娣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时至今日,在一代又一代诸如马彩娣这样优秀民间艺人的坚守和努力下,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技艺才得以很好的发扬和传承,才让淮河畔“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民俗文化盛况得以经久不衰。马彩娣说,花鼓灯是她今生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