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双十一,这个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全新“节日”,在十几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新奇”“狂欢”“理智”的历程,也浓缩地展现着电商这种崭新商贸模式的发展。
作为传统商贸重镇的蚌埠,也正拥抱着汹涌澎湃的电商浪潮。一批新时代商贸大潮中的“弄潮儿”,正在蚌埠城乡电商发展的潮头挣扎、挺立,起起伏伏……今天,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记者 郝玉琳 文/图
双十一挑战大于机遇
深读周刊:您好!作为销售过亿元的我市重点电商企业,您的起点是什么样的?
於涛:我们企业叫蚌埠美如画商贸有限公司,目前年网络零售额约1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有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各环节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各类女士牛仔裤及打底裤。
说到起点,我本人大学时学的专业就是电子商务,毕业后,2011年开始在北京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是一些很基础的工作,但是赶上了电商产业的爆发时期,经历了拉手网、美团网等一些这样企业的发展初期,有机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对电商行业的整个流程有了一些了解和想法。
蚌埠美如画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於涛(中)与团队一起查看将要直播销售的货品。
这个行业其实对经营所在地没有很严苛的要求,与北京相比,在蚌埠这样虽然规模小但交通物流也很发达的城市,其实还会有成本优势,所以自己计划创业的时候,就回来了。2013年开始在淘宝网经营店铺,2014年又在天猫搞了品牌店铺,算是业务的起点吧。
深读周刊:那创业至今也有七八年了,您经营的又是电商领域的成熟产品——服装,这个行业机会多,但是竞争应该也很激烈,发展的过程顺利吗?
於涛:回望过去,觉得总体还算好,但是教训也举不胜举。基本上就是在“吃一堑长一智”,再“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比如2014年在天猫开了品牌店,我们肯定是有自己的品牌梦的,想好好地大干一场。于是2015年双十一,我们就报名了天猫的品牌推广活动,光坑位费就投入了20万元,经过一番营销推广,销量确实也“井喷”了,记得那个双十一销售额有350万元左右。
但是,挫败的噩梦也开始了。由于对销售情况的预计不足,我们准备现货只有实际销量的70%,面对大批量的订单,剩下的30%货品,我们焦头烂额就是没法在规定期限内搞出来,不仅之前承诺满满的供应商此时掉链子,我们自身的仓储、发货人员都不够用,根本忙不过来。这就造成了订单的大量积压,无法按时发货,每天光售后的催货咨询就一千多个,再然后差评、投诉接踵而至,好不容易做出点成绩的店铺,因为这一次促销活动在大数据评价体系中明显降低了层次,因为数据不好,那一段时间的订单很难接到,对生意造成了不小影响。
深读周刊:这么说,双十一给电商带来的未必只有销量的利好,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於涛:对,可以更进一步说,挑战大于机遇。双十一当天的销量暴增,但是其实会破坏前后半个月的日常销售,而我们必须对双十一的销量有相对准确的预计,少了多了都不行。如果实际销量比预计量低,备货多了,那就会造成货品积压,占资金,占库容,会造成损失,而如果反过来实际销量比预计量大很多呢?损失更大!因为会造成无法发货,大量的顾客差评和投诉会彻底毁了店铺,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我想,电商人应该都有这种被大数据支配的恐惧。而预计销量,又是一个艰难的事情,就算有了多年经验,也很难准确预测。所以我们现在都是自己生产,先提前备货,然后根据备货量来决定,做不做推广,做什么样的推广。
挫折让我们探索产业链上游
深读周刊:自己建厂生产,是不是就是这次挫折之后的决定?
於涛:应该说从2015年的双十一之后,我们就总结教训,开始思考。这次决策,销售火爆,但是结果却非常不好,为什么会遭遇这个挫折?作为一家电商企业下一步我们要怎么走?是继续之前的开店、做销量这样挣“快钱”,还是沉下来,去探索产业链的上游,给自己创造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仔细斟酌之后,我们选择了后者。整个2016年我们在一边经营一边思考,观察和琢磨市场的规律。电商这个行业,取得小的成功,一两次在市场上“爆发”一下不是难事,但如果一味这样,会有更大的失败在后面等着你。要想做得长久,做出品牌,那电商只是销售形式,生意还要回归本源——产品的品质。就是要货真价实,质量过硬,出货有保证。
所以之后我们缩减了冒进的投资,2017年,开始自己设立工厂供货。
深读周刊:向产业链上游的摸索是否顺利?有没有达到您预期的效果呢?
於涛:每个行业的水都很深。越往上游摸,会发现水越深,越难干,但是花工夫把流程理顺了,下游环节就会顺理成章,很好做。我们开设工厂也出现过很多问题,亏过很多钱,但总算逐渐把流程理出来了。
比如现在流行的打底裤,使用的是复合加绒面料,我们的工厂设在广东,当时是图那里有经验丰富的工人,成熟的产业,但是2018年我们发现,我们需要的复合加绒面料他们做得无法达到要求,多个批次的货质量参差不齐,而如果我们用不同质量的面料生产裤子卖给消费者,那我们会被差评淹没!所以多次沟通发现他们无法达到标准后,我们干脆加了一道程序,把半成品从广东拉到义乌附近去加绒,去添加这种复合面料。虽然这个物流过程白白增加了每年数百万元的运输成本,但成品的质量得以稳定保障。所以做了这么久我发现,虽然销售形式是电商,但其实我们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回归纺织行业本身。现在我们每年打底裤出货量在300万条,虽然比不上一些大品牌,但也算小有规模。随着规模稳步扩大,保证货品质量稳定,是一个艰难的、考验企业实力的事情。
深读周刊:距离2015年已经过去六年,今年的双十一,您觉得有哪些变化?
於涛:总体上说,从商家到消费者都在回归理性。平台也通过各种方式和举措,在保障“狂欢”的秩序,让它回归理性。比如大家最关心的价格,以往商家为了促销使用过各种手段、各种“做”价格的方法,现在平台直接规定,商家双十一参加促销,要按照日常最低价的90%定价,而且一段时期内对商品还有保价措施,不允许有比双十一促销更低的价格,不然商家就要被平台处罚。这就让消费者在享受到优惠的同时,各个商家的促销其实力度都差不多,商家和消费者都能够更理性。再如以前有过商家用“免单”的方式促销,11日零点开始抢购,通过“前一千件不要钱”等恶意促销方式,大量吸引流量,而现在平台已经不允许了。另外时间上,以前“双十一”的活动就是11月11日这一天,从去年开始逐渐引流到11月1日和11日两天,也是在逐步平衡流量,引导大家回归理性。而且据我观察,去年的双十一,11日那天的第二波才是促销重点,而今年,1日的这第一波,平台明显着力更多了。
另外就是今年的供应链问题,这个不是我们一家遇到的情况,大家都是相似的。今年我们每条裤子的生产成本涨了3元左右,全年300万条,成本就要增加900万-1000万元,就这有时还会拿不到原材料,供应确实比较紧张,另外南方一些地区工厂限电,大家都有耳闻,我们也遇到了。所以今年双十一,我们推广促销力度不是很大,有多少货,做多少推广吧。
深读周刊:听说您正在计划把工厂迁回蚌埠,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於涛:感情上说,我是蚌埠人,而我们的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迁回确实能为蚌埠创造一批不错的就业机会,所以我确实想做点事情。市商务和外事部门也陪我们去看土地,做规划,这件事情已经提上日程。
从整个行业来说,轻纺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在往内地回流转移,我们也该顺应这个潮流。比如疫情的影响让我们出差去广东的机会减少了,对那边工厂的管理就有所下降,那品控我就会更担心。对工人来说,沿海地区机会太多了,工人继续做原有工艺,不需要创新、拓展,就可以拿到每天300元左右的工资,所以他们已经没有动力逼自己离开舒适区。而花同样的工资,我们在内地可以请到愿意去尝试不同工艺、不同技术的工人。这对于稳定出货和创新产品品类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的广东工厂用工150人左右,在我的初步设想中,迁回蚌埠后应该需要三四百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