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居家养老: “一碗汤的距离”如何实现

2021-12-10 08:21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

【核心提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就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等提出一系列政策意见,引发社会关注。

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子女与老人就近居住或共同居住,既可以方便相互照应,也可以让老年人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子女与老人就近居住或共同居住能否实现,如何在“一碗汤的距离”中找到子女与老人和谐生活的结合点。本期深读周刊为您解读。

“同住”之乐

正午时分,阳光正好,盛开的菊花将小院点缀得生机盎然。李天然老人手拿喷壶、神情悠闲地给菊花浇水,院子中央,老伴带着孙女骑“牛牛车”,小院里不时荡漾着阵阵欢笑……

“虽然儿子媳妇也有自己的小家,但他们基本不回去住,就喜欢与我们‘挤’在一起,虽说房子不太宽敞,但三代人同住也其乐融融。”李天然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73岁,由于家庭和谐、心情舒畅,再加上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如今身体仍然十分硬朗。说起他的养老生活,他用“忙”与“乐”两个字加以概括。

“‘忙’,是因为有事情做,感到很充实。”他乐呵呵地说,他与老伴退休后,就担负起照顾孙子的任务。他和老伴也有分工:他负责带孙子玩耍,老伴负责买菜烧饭,这样既能让儿子媳妇安心工作,回到家后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小孙子也能得到精心照料,因此儿子媳妇满意,老人也“忙中有乐”,生活幸福。

孙子上学以后,老爷子的任务变成了每天接送,老太婆依然为全家准备美味佳肴。一个孩子太孤独,现在国家鼓励生育,儿子媳妇又生二胎,二胎生的是个女孩,正巧凑了一个“好”字。说完,李天然老人发出爽朗的笑声。

“和儿子一家共同居住的感受如何?”“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李天然告诉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老年生活的乐趣也各有不同。有人喜欢外出旅游,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打麻将消磨时光,而我把接送孙子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特别是看到小孙子从校园里跑出来,直接扑到怀里的那一刻,那种满足和幸福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

老伴也喜欢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温馨。为了让孩子们吃上可口的饭菜,她整天跟着电视节目学烧菜,看着桌上的菜肴被一扫而光,她特别有成就感。“一家人住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这分天伦之乐就是我们晚年最大的幸福。”

“我们也很享受和珍惜与老人住在一起的日子。”李天然老人的儿子、在市直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鸣告诉记者,他在龙子湖边上也有自己的小家,可是他和妻子都喜欢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现在身体硬朗,可以帮忙照顾孩子,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现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子女可能无法专门抽出时间陪伴父母,而跟老人住在一起,每天都能见到面,饭桌上,谈谈工作,说说生活,拉拉家常,这就是家的温馨。“再过几年,老人可能不能再帮忙分担家务,我们仍然准备和老人住在一起,这样既方便照料他们的生活,老人也不会感到孤独。”

在书香门邸小区采访时,记者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人,推着轮椅陪老人“散步”,看到盛开的菊花他停下脚步,老人的身体前探嗅着花的芬芳。中年男人名叫陈志安,轮椅上坐着的是他84岁高龄的岳父。陈志安告诉记者,两年前岳父因脑血栓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为了解除老人的孤独和烦闷,每天中午阳光好的时候,他都推着老人在小区里“散步”。

原先岳父岳母单独居住,岳母几年前去世后,岳父的心情十分低落,身体也每况愈下,常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一连几天不出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为了让老人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陈志安决定把老人接过来一起居住。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后,老人的孤独感明显消失,愿意说话了,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最重要的是住在一起后,夜里能随时起床看看,万一有点什么事情也能及时处理。“幸亏接过来一起住,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送到医院,要是老人独自居住在别处,发病时没人在身边,可能人‘走’了子女还不知道。”

“一碗汤的距离”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当年,我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这首曾在网络上流传的诗,被祥和养老院院长钱冬梅请人写在养老院的围墙上。

钱冬梅告诉记者,这首诗写得特别好,因为它关照到了老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据介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人们的经济收入日渐固定且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儿女供养,相比之下,情感需求日益凸显。无论是在养老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他们都特别希望孩子们能经常过去看望自己。虽说养老院能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但毕竟不能像在家一样,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儿孙,“跟孩子聊几句家常话,哪怕一句话都不说,只要每天能看到儿孙在身边,对他们而言都是莫大慰藉。”在记者的调查中,几乎所有老人都认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情感方面的“养儿防老”已经重于物质方面的“养儿防老”。

“子女与老人同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情感精神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同样是老年人,市老年学学会总顾问苏少忠告诉记者,子女与老人同住,就双方需求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从工作岗位上刚退下来的老人,可称其为“年轻”的老年人,这一群体,身体状况较好,与子女住在一起,能为子女带孩子、烧菜,这样年轻的老人比较受子女欢迎。随着年岁的增大,甚至于行动不便的时候,他们更多的需求是被照料、被关怀,这时候,如果子女孝顺,通过营造家的温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老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但由于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这种子女与老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小众”。

过去子女与老人共同居住,常常是“不得已”的事。因为过去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一家人只有一套房子,即使子女和老人生活习惯不同,也没有条件另立门户单独生活,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老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孩子也早早购房成家。子女和老人分开居住,各自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可以减少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起的家庭矛盾,但硬币都有两面,空间上的距离,也会给子女与老人之间亲情互动带来不便,特别是在老人年迈腿脚不方便的时候,精神孤独的情况就更难以避免。

“最理想的模式是‘一碗汤的距离’”,苏少忠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一碗汤的距离”是指将煲好了的一碗热汤,送到老人手里时,汤不烫也不凉,正好可以吃。隐含的意思是:指子女和老人既各自独立生活,距离又不要太远,子女可以随时能看望或照料老人,老人也能随时看望子女。

记者在对老人随机调查中发现,八成老人希望身体健康的时候能自由地生活,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选择和老伴一起居住,但是希望离子女近一些,即“一碗汤的距离”。只有不到两成的老人选择和子女一起居住。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老人有这样的想法,即使自己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也尽量不去麻烦子女。最好的模式是和老伴一起居住,但离子女不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请一位钟点工阿姨照料生活。

理想VS现实

“你看这环境多好,院子里有花有草,房间干净整洁,身体有什么毛病还有医生及时检查治疗,今后我老了也到这里来养老。”在本市某养老机构里,参观了所有养老设施后,刘辉对同来参观的两位姐姐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里的条件再好我们也不放心,现在老年人需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一家人住在一起和和美美多好,我真不敢想象离开家生活爸爸妈妈会变成什么样”,对于弟弟想将父母送进养老院的想法,两位姐姐始终不同意。

事实上,刘辉是邻居口中的“大孝子”。刘辉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同时在家里排行最小。父母退休后跟刘辉共同生活了20多年,今年59岁的刘辉也成为当爷爷的人了。虽说照顾父母是儿子的本分,但家有年迈的双亲,家里一刻都离不开人。看到别人出去旅游心生羡慕,但自己不能去,因为家里有近90岁的父母双亲,生怕自己不在家时出点什么事儿,有心请保姆照料老人,可是先后请了五六个都被老人故意找茬赶走了。“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短时间还行,时间一长也真的是受不了,虽然照料老人是子女的本分,但几十年如一日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的。”

与刘辉和老人的“四代同堂”相比,吴玉敏对父母的照料是“一碗汤的距离”。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十年前购买新房时,她就如何就近照料老人生活进行了谋划。在小区同一个单元同一个楼层,她购置了两套房子,两套房子门挨门。前几年父母身体不错时,能给她看看孩子,烧烧饭,一场大病后,父母身体渐渐虚弱,这时就体现了“门挨门”居住的好处,每天下班后,先去看望一下父母,烧好的饭菜,转身就送到了父母的面前。“这样相互独立,又能随时探视的居住方式,既避免了老人的孤独,子女又可以就近尽孝,可谓两全齐美。”

子女与老人共同生活是基于为老人提供精神陪护的客观需求,但从现代人追求的率性独立的生活方式角度看,“一碗汤的距离”可能更为现实。如今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可能没有更多精力照料老人生活,但通过不断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可以满足,然则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仅仅在服务上满足了老年人需求,而精神心理层面的需求他们无法满足,这时子女与老人“一碗汤的距离”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一碗汤的距离”如何实现?一方面,子女在购房时要综合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同一小区、同一栋楼居住。而另一方面,在居民小区规划时,可鼓励开发适合养老要求组合式房屋。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子女购买这种户型的房屋,真正让子女与老人同住或就近居住落在实处。在此方面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可资借鉴。

在新加坡,随着时代的变迁,三代同堂的家庭正逐渐被小家庭所取代,新加坡政府认为,政府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鼓励和帮助大家庭的亲人住在毗邻的组屋里,并为之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鉴于年轻人不愿照顾老人的问题,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规定,年轻的单身男女不得购买组屋,但如果与父母同住,购买条件可以放宽;如果三代同堂则可以优先解决住房问题。与此同时,根据年轻人希望有自己的独立小空间的实际情况,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还设计了一种三间一套和一间一套相连的新组屋,让子女与老人毗邻而居,既方便子女照顾老人,也保证了自己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完)

19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