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李新:手感掌控0.01毫米

2022-01-07 07:59 蚌埠新闻网  

【人物简介】

李新,安徽方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1993年参加工作,28年来,一直在工具钳工岗位,主要职责包括:刀、夹、量、模、辅具的制造组装和调试、科研零件的试制等。对冲压模具的装备调修,精密量具的组装制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创新、攻关项目中,多次解决科研技术难题。多次获评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工程党员等,2019年被授予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在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中荣获第一名,并被授予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21年获评“安徽工匠”称号。

毫厘这个标准太粗了

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天气阴冷,时不时飘起点点冷雨。但安徽省方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修分厂工具车间内,大家干劲火热,生产线秩序井然。高级技师李新站在工作台前,仔细操作着冲压设备,不一会儿,他又在组装台前坐下,拿起数个零件,组合、调试、校验。一头花白的头发、手掌和指端满布的坚硬老茧,讲述着这位28年工龄的一线钳工经历过的漫长岁月磨砺,而那双闪着光的眼睛,却依然看得出他对创新、对攻关的执着。

“我们钳工的手,和普通人肯定是不一样的,特别在初学那几年,受伤是家常便饭,今天被锯条剌了个口子,明天被刀具切破了流血,后天虎口上起满了血泡……想当好钳工,就是要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才行啊。天长日久,这不就都变成老茧了。”被问及这双特殊的手,李新如是说。

李新在研究自己的模具

钳工是个纯“技术活儿”,从不懂到精通,从简单任务到高难度的复杂件,就要靠这样不断地打磨,打磨零件,也是在打磨自己。28年过去,如今的他已练就了稳定准确的双手和一双“火眼金睛”。李新从事的钳工工作,是为军工装备各种零部件提供精密测量工具。这些量具“差之毫厘”,装备的综合性能将“谬以千里”,甚至根本无法使用。正因为如此,李新对于精度的要求十分苛刻。哪怕不借助基本的透光测量法,仅凭肉眼,他就能分辨出零部件0.1毫米的误差。而那双准确的手,更是精确到让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一些精密部件的要求肯定不能用毫厘之间来形容”李新说,“毫厘都太大了,我们要求一刀下去,削或者磨掉1丝还是2丝(注:丝,机械工人常用的对0.01毫米的俗称),自己心里要清楚,要有数。”这样的精确,再精密的机器目前也达不到,全要凭工人的手感和掌控。“机器都是有误差的,误差一般在1丝到1.5丝,就算差了一丝时有些部件可以用,但是几件部件都有这样的误差,放在一起就没法运转了。”

炉火纯青的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李新在历年来的创新、攻关项目中,多次解决科研技术难题。仅2020年至今,他就完成了七套科研模具改制,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300%,为公司生产提供了保障,节约了资金。

“琢磨”提高工效80%

“李老师就是特别喜欢琢磨,对于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在方圆机电,无论是徒弟还是同事,这是大家对李新一致的印象。

爱琢磨,这个特质让李新在一次简单维护中,不仅完成修理工作本身,还有效完善了模具、大幅提高了效率——一天,一个以羊毛毡制作某款缓冲垫产品的生产线提出模具修理需求,说是打料块不顺畅,好像是堵住了。李新到了现场之后发现,这款缓冲垫由羊毛毡冲成,已经在方圆机电生产了一年多,高达数万次以上的冲压后,模具内残留的羊毛毡纤维、粉尘等杂质形成堵塞,造成打料块打料不顺畅。

简单地清理维修之后,李新的基本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冲出来的缓冲垫,由于形状还没有完全达到产品要求,还需要工人拿着剪刀,一个一个地剪成最终的成品,由于材质厚实,才半天时间,几位执行“剪”这个工序的工人手上就磨出了水泡。他问了问工友们这个工序的具体情况,发现一个工人冲一天做出来的缓冲垫半成品,四五个工人要剪一个礼拜,而且“剪”这个工序还特别辛苦。

“能不能从模具上想想办法,把后续的人工环节省掉?”回到自己的工作台,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李新脑海里。为此,他了解了这个产品的研发过程。“最开始的时候进行科研、模具设计,因为是试验性质,所以产量要求得很小,也就是10件20件,所以研究重点放在了冲的环节上,少量的件,冲出来之后再人工剪一下,完全感觉不到是很大负担。”李新介绍。

这款缓冲垫产品获得认可后,订单要求的数量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了,一个订单要生产数万件,而且还会需要大大小小共7种型号,这样,研究时完全不构成负担的“剪”的过程,在生产中却占用了80%左右的时间。

有了优化模具的想法,李新就利用休息时间,在头脑中构思模具的新结构,在本职工作之余一次次尝试按照新的结构制成模具,规划增加刀片的位置。多次尝试之后,终获成功。“简单说就是以前从我们模具上下来的是半成品,现在是成品了。改进之后,落料、冲压、剪切一体成型。再也不用大家手磨出泡来去做那辛苦又低效的工序了。”李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不仅生产工效提高了80%,一体成型的缓冲垫产品的外观质量也更加统一、美观,因而大获好评。

“这么多年在钳工岗位,我觉得特别适合我,我不大会说话,但是有耐心,愿意多去琢磨。”李新说,“沉下心来,专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工匠精神。”(完)

246

【人物简介】

李新,安徽方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1993年参加工作,28年来,一直在工具钳工岗位,主要职责包括:刀、夹、量、模、辅具的制造组装和调试、科研零件的试制等。对冲压模具的装备调修,精密量具的组装制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创新、攻关项目中,多次解决科研技术难题。多次获评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工程党员等,2019年被授予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在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中荣获第一名,并被授予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21年获评“安徽工匠”称号。

毫厘这个标准太粗了

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天气阴冷,时不时飘起点点冷雨。但安徽省方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修分厂工具车间内,大家干劲火热,生产线秩序井然。高级技师李新站在工作台前,仔细操作着冲压设备,不一会儿,他又在组装台前坐下,拿起数个零件,组合、调试、校验。一头花白的头发、手掌和指端满布的坚硬老茧,讲述着这位28年工龄的一线钳工经历过的漫长岁月磨砺,而那双闪着光的眼睛,却依然看得出他对创新、对攻关的执着。

“我们钳工的手,和普通人肯定是不一样的,特别在初学那几年,受伤是家常便饭,今天被锯条剌了个口子,明天被刀具切破了流血,后天虎口上起满了血泡……想当好钳工,就是要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才行啊。天长日久,这不就都变成老茧了。”被问及这双特殊的手,李新如是说。

李新在研究自己的模具

钳工是个纯“技术活儿”,从不懂到精通,从简单任务到高难度的复杂件,就要靠这样不断地打磨,打磨零件,也是在打磨自己。28年过去,如今的他已练就了稳定准确的双手和一双“火眼金睛”。李新从事的钳工工作,是为军工装备各种零部件提供精密测量工具。这些量具“差之毫厘”,装备的综合性能将“谬以千里”,甚至根本无法使用。正因为如此,李新对于精度的要求十分苛刻。哪怕不借助基本的透光测量法,仅凭肉眼,他就能分辨出零部件0.1毫米的误差。而那双准确的手,更是精确到让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一些精密部件的要求肯定不能用毫厘之间来形容”李新说,“毫厘都太大了,我们要求一刀下去,削或者磨掉1丝还是2丝(注:丝,机械工人常用的对0.01毫米的俗称),自己心里要清楚,要有数。”这样的精确,再精密的机器目前也达不到,全要凭工人的手感和掌控。“机器都是有误差的,误差一般在1丝到1.5丝,就算差了一丝时有些部件可以用,但是几件部件都有这样的误差,放在一起就没法运转了。”

炉火纯青的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李新在历年来的创新、攻关项目中,多次解决科研技术难题。仅2020年至今,他就完成了七套科研模具改制,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300%,为公司生产提供了保障,节约了资金。

“琢磨”提高工效80%

“李老师就是特别喜欢琢磨,对于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在方圆机电,无论是徒弟还是同事,这是大家对李新一致的印象。

爱琢磨,这个特质让李新在一次简单维护中,不仅完成修理工作本身,还有效完善了模具、大幅提高了效率——一天,一个以羊毛毡制作某款缓冲垫产品的生产线提出模具修理需求,说是打料块不顺畅,好像是堵住了。李新到了现场之后发现,这款缓冲垫由羊毛毡冲成,已经在方圆机电生产了一年多,高达数万次以上的冲压后,模具内残留的羊毛毡纤维、粉尘等杂质形成堵塞,造成打料块打料不顺畅。

简单地清理维修之后,李新的基本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冲出来的缓冲垫,由于形状还没有完全达到产品要求,还需要工人拿着剪刀,一个一个地剪成最终的成品,由于材质厚实,才半天时间,几位执行“剪”这个工序的工人手上就磨出了水泡。他问了问工友们这个工序的具体情况,发现一个工人冲一天做出来的缓冲垫半成品,四五个工人要剪一个礼拜,而且“剪”这个工序还特别辛苦。

“能不能从模具上想想办法,把后续的人工环节省掉?”回到自己的工作台,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李新脑海里。为此,他了解了这个产品的研发过程。“最开始的时候进行科研、模具设计,因为是试验性质,所以产量要求得很小,也就是10件20件,所以研究重点放在了冲的环节上,少量的件,冲出来之后再人工剪一下,完全感觉不到是很大负担。”李新介绍。

这款缓冲垫产品获得认可后,订单要求的数量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了,一个订单要生产数万件,而且还会需要大大小小共7种型号,这样,研究时完全不构成负担的“剪”的过程,在生产中却占用了80%左右的时间。

有了优化模具的想法,李新就利用休息时间,在头脑中构思模具的新结构,在本职工作之余一次次尝试按照新的结构制成模具,规划增加刀片的位置。多次尝试之后,终获成功。“简单说就是以前从我们模具上下来的是半成品,现在是成品了。改进之后,落料、冲压、剪切一体成型。再也不用大家手磨出泡来去做那辛苦又低效的工序了。”李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不仅生产工效提高了80%,一体成型的缓冲垫产品的外观质量也更加统一、美观,因而大获好评。

“这么多年在钳工岗位,我觉得特别适合我,我不大会说话,但是有耐心,愿意多去琢磨。”李新说,“沉下心来,专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工匠精神。”(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