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胡开文:自学成才的土专家

2022-06-17 08:23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文/图

在五河县浍南镇,只要一提起胡开文的名字,当地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十年来,他凭着对农业的满腔热爱,刻苦自学、不断探索,不仅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农机修理师,而且成功掌握了高产水稻育秧技术,促进了水稻科学种植发展,带动广大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小学没毕业的农机修理工

今年54岁的胡开文,是五河县浍南镇杨集村人,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由于父亲是生产队机修工,他从小就对机械比较感兴趣,整天捧着农机说明书看得有滋有味,久而久之,就埋下成为农机维修师的种子。

“小时候,家里没有别的书,只有拖拉机说明书。起先,我只是看各种图画,后来为了了解各种机械,主动就去查字典,慢慢地就学习了不少农机知识,掌握了农机的工作原理。”胡开文说,通过多年自学,他既认识了不少字,又掌握了知识,为日后成为农机修理师打下坚实基础。

胡开文16岁那年,父亲被村民叫去维修拖拉机,可是忙活半天都没找到故障原因,即便请来同门师兄弟帮忙,也没能解决问题。看到一群人因此为难,胡开文主动把自己的分析说了出来,结果一查,原因正被他说中,从此,他便成为父亲的助手。

此后,胡开文接触和维修的农机越来越多,维修的技术也愈发精湛。不到两年,他就能像父亲一样独立承接农机维修业务。“不是我说大话,无论是当地还是周边村镇,哪家农机出了问题,都会找我去修,而且基本上能‘手到病除’。”

致力于农机推广和维修服务

从辍学的农家小伙变成农机维修的行家里手,胡开文取得的成绩不可谓小,可他对此并不满足。上个世纪90年代,他通过订阅杂志,得知农业机械化将是大势所趋。于是,他在1998年购买了全县第一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正式进军农机服务行业。

受访者供图

“我们是当地最早的农机服务队,除了承接各类业务,还提供农机维修,服务范围也从五河县拓展到定远县等邻近地区。”胡开文告诉记者,在他和同伴的影响下,在此后两年里,五河县的农机数量和机收率始终保持在全市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正当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胡开文突然“变了卦”。“虽然农机服务能促进农业进步,可随着农机保有量增加,农机维修需求远远大于服务,与其‘开农机’不如‘修农机’。”下定决心后,他果断卖掉了收割机,重新专注于农机维修“老本行”。

回归农机维修“本行”后,胡开文又干了十多年。其间,他维修过的农机不下上万台次,涵盖拖拉机、发动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各种农用机械,服务对象既有各地农机合作社,也有普通的农机个体户,广受群众好评,并获得了国家承认的高级修理工资格。

解开水稻高产的密码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到大对农业始终保持着热爱,所以只要事关农业发展,我都乐意钻研学习。”2014年,农机专家胡开文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转而开始从事高产水稻的育秧栽培。

原来,在一次农学专家的交流中,胡开文得知水稻种植最大的短板不是农机而是秧苗品质本身。“专家就是不一样,听完他的介绍,我才发现水稻产量高低与育苗有巨大关系。”胡开文说。

一次对话让胡开文发现了新目标,也重新激起了钻研学习的热情。同年,他成立了农事服务中心,一边利用书籍网络钻研学习先进的育秧技术,一边利用试验田不断改进栽培工艺经过两年钻研、实践,终于掌握了大钵体育秧、水稻印刷播种、宽窄行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并发明了新型水稻播盘机,彻底解开水稻高产的“密码”。

“我家的这套水稻育秧技术,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稻种,减少一半的人工,亩均增产百十斤,每亩稻田至少可增收200元。”胡开文告诉记者,该项技术一经推出,就引发了轰动和追捧,寻求合作的人络绎不绝,育苗订单也纷至沓来。

在水稻种植领域取得成功后,胡开文依然不满足,又开始尝试发展稻渔共作等立体种养模式,先后尝试在稻田养殖鳖、鸭,通过三者的共生互利,进一步挖掘稻田经济和生态潜力,使得稻田单产最高收入达到万元。

一人致富不是富,全村富了才叫富。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胡开文在取得一次次成功的过程中,始终不忘把自己所学分享给身边的人。为此,他不但在线下组建了合作社、培训班,定期开展免费教学,还注册了网上平台账号,传授水稻育秧新技术,带动了成百上千的农民朋友走上了科学种田之路。

如今,胡开文已经是五河县农业领域里响当当的人物,既是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行家里手,又是助推水稻生产的“土专家”。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一直在钻研科技农业的路上,用聪明才智建设五河这方鱼米之乡。(完)

123

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文/图

在五河县浍南镇,只要一提起胡开文的名字,当地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十年来,他凭着对农业的满腔热爱,刻苦自学、不断探索,不仅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农机修理师,而且成功掌握了高产水稻育秧技术,促进了水稻科学种植发展,带动广大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小学没毕业的农机修理工

今年54岁的胡开文,是五河县浍南镇杨集村人,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由于父亲是生产队机修工,他从小就对机械比较感兴趣,整天捧着农机说明书看得有滋有味,久而久之,就埋下成为农机维修师的种子。

“小时候,家里没有别的书,只有拖拉机说明书。起先,我只是看各种图画,后来为了了解各种机械,主动就去查字典,慢慢地就学习了不少农机知识,掌握了农机的工作原理。”胡开文说,通过多年自学,他既认识了不少字,又掌握了知识,为日后成为农机修理师打下坚实基础。

胡开文16岁那年,父亲被村民叫去维修拖拉机,可是忙活半天都没找到故障原因,即便请来同门师兄弟帮忙,也没能解决问题。看到一群人因此为难,胡开文主动把自己的分析说了出来,结果一查,原因正被他说中,从此,他便成为父亲的助手。

此后,胡开文接触和维修的农机越来越多,维修的技术也愈发精湛。不到两年,他就能像父亲一样独立承接农机维修业务。“不是我说大话,无论是当地还是周边村镇,哪家农机出了问题,都会找我去修,而且基本上能‘手到病除’。”

致力于农机推广和维修服务

从辍学的农家小伙变成农机维修的行家里手,胡开文取得的成绩不可谓小,可他对此并不满足。上个世纪90年代,他通过订阅杂志,得知农业机械化将是大势所趋。于是,他在1998年购买了全县第一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正式进军农机服务行业。

受访者供图

“我们是当地最早的农机服务队,除了承接各类业务,还提供农机维修,服务范围也从五河县拓展到定远县等邻近地区。”胡开文告诉记者,在他和同伴的影响下,在此后两年里,五河县的农机数量和机收率始终保持在全市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正当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胡开文突然“变了卦”。“虽然农机服务能促进农业进步,可随着农机保有量增加,农机维修需求远远大于服务,与其‘开农机’不如‘修农机’。”下定决心后,他果断卖掉了收割机,重新专注于农机维修“老本行”。

回归农机维修“本行”后,胡开文又干了十多年。其间,他维修过的农机不下上万台次,涵盖拖拉机、发动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各种农用机械,服务对象既有各地农机合作社,也有普通的农机个体户,广受群众好评,并获得了国家承认的高级修理工资格。

解开水稻高产的密码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到大对农业始终保持着热爱,所以只要事关农业发展,我都乐意钻研学习。”2014年,农机专家胡开文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转而开始从事高产水稻的育秧栽培。

原来,在一次农学专家的交流中,胡开文得知水稻种植最大的短板不是农机而是秧苗品质本身。“专家就是不一样,听完他的介绍,我才发现水稻产量高低与育苗有巨大关系。”胡开文说。

一次对话让胡开文发现了新目标,也重新激起了钻研学习的热情。同年,他成立了农事服务中心,一边利用书籍网络钻研学习先进的育秧技术,一边利用试验田不断改进栽培工艺经过两年钻研、实践,终于掌握了大钵体育秧、水稻印刷播种、宽窄行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并发明了新型水稻播盘机,彻底解开水稻高产的“密码”。

“我家的这套水稻育秧技术,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稻种,减少一半的人工,亩均增产百十斤,每亩稻田至少可增收200元。”胡开文告诉记者,该项技术一经推出,就引发了轰动和追捧,寻求合作的人络绎不绝,育苗订单也纷至沓来。

在水稻种植领域取得成功后,胡开文依然不满足,又开始尝试发展稻渔共作等立体种养模式,先后尝试在稻田养殖鳖、鸭,通过三者的共生互利,进一步挖掘稻田经济和生态潜力,使得稻田单产最高收入达到万元。

一人致富不是富,全村富了才叫富。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胡开文在取得一次次成功的过程中,始终不忘把自己所学分享给身边的人。为此,他不但在线下组建了合作社、培训班,定期开展免费教学,还注册了网上平台账号,传授水稻育秧新技术,带动了成百上千的农民朋友走上了科学种田之路。

如今,胡开文已经是五河县农业领域里响当当的人物,既是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行家里手,又是助推水稻生产的“土专家”。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一直在钻研科技农业的路上,用聪明才智建设五河这方鱼米之乡。(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