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李玉柱 文/图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的讨论愈发热烈,仿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另一边,大量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岗位少人问津,技工院校学生还没毕业,就往往有职位已等在那里。
蚌埠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如何?他们就业到底难不难?技工院校毕业生又为何能够“轻易”找到工作,毕业就上班?为了帮扶好这两个观念不同、要求不同的毕业生群体,相关部门正在做什么?
一线销售岗位无人问津
招一名办公室文员,5天收到143份简历
6月23日,又一场校园招聘会在蚌埠某高校举办。数十家企业携千余个岗位前来揽才,其中既有安徽华运集团、老约翰集团、徽商银行蚌埠分行、中信银行蚌埠分行、平安保险蚌埠中支等我市商贸类、金融类与该校专业较为对口的企业,也不乏蚌埠液力机械有限公司、环球药业、福淋乳业有限公司、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本地知名制造业企业。但这看似不错的招聘阵容,并没有吸引到太多毕业生,不少企业的摊位前却冷冷清清,甚至无人问津。
“信用卡部客户经理具体是做什么?”“下午五点半下班?好的,确定是双休吧?”“都要考核销售任务啊?那算了。”23岁的吴同学放弃了中信银行的岗位,看向下一家……在招聘会场里转了一圈,她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她说,自己想找一份轻松一些的,压力小一些,尽量别加班,月薪高一些当然更好,稍微低一些、3000多元她也能接受。“没有合适的就先不上班呗,干嘛勉强自己。”吴同学说,自己其实并没有想好就业方向,甚至到底要不要马上就业,她也还在犹豫。
招聘会开始一个半小时后,中信银行的摊位只收到了一份简历,前来招聘的主管李艳红说,需要外出推销金融业务的岗位都不好招人。“招一名办公室文员,5天我就收到143份简历,招30名客户经理,一个礼拜只有十几人报名。”
早早进入企业的技工院校毕业生,逐渐适应了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会场另一侧的平安保险公司摊位前,前来招聘的宋旭红更加郁闷。“学生们都跟飘过去一样,到我们这里瞟一眼就走了,来问的都没有。别说外勤销售岗位,内勤岗位都没有人来问问。这些小孩儿都怎么想的?学了几年理论,没有什么实操经验,还不愿意去一线锻炼,都想坐办公室?”
华运集团的招聘负责人也有相似的感受。“一听到入职后要先去一线门店锻炼几个月,很多学生转身就走了。十几年前我们刚入职的时候,都是在一线门店锻炼啊,动手卸货、忙了睡仓库,都经历过的。经过几年之后,都逐渐能够独当一面,职位也都提升了。现在的孩子们,好像都想最好来了就能做店长、主管,或者坐办公室。”
“找到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满意工作
提到“最难就业季”,从事就业辅导十几年的王老师认为,其实大学生“找到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满意工作。“很多毕业生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规划,考研、考公在他们心目中的位次比就业高很多,很多学生在考研失败后才会开始考虑要不要工作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也认为,孩子辛苦读了四年大学,不应该去艰苦的一线,要找就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比如大型国企的内勤岗位,尽量别吃苦,也别承担太多压力。与其让孩子辛辛苦苦去做一份不那么“稳定”的工作,家长宁愿多提供几年的生活费,让孩子在家继续复习,通过考研、考公“上岸”。“一个学生就说,自己不找工作,找了工作辛辛苦苦才挣三四千块,不如在家休息休息,再复习一下继续考研或者考公,反正他不工作,父母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也有三千多。”
筛除因升学等情况并无就业意愿的毕业生,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也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搏一搏。“很多毕业生心气很高,哪怕待遇并没有比蚌埠高多少,还是选择去了一些大城市。”王老师告诉记者:“但是因为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或者随着年龄增长对就业有了不同看法,这其中有不少人过几年会选择回流蚌埠。”
即便是选择留在蚌埠的学生,也都在向往着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或者“轻松”与“高薪”至少居其一的岗位,而刚入职就能够提供这两项条件其中之一的岗位,其实不多。国家统计局蚌埠调查队2022蚌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就发现,在毕业生最期望的就业单位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为47.6%,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占24.9%,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占16.7%,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均占3%,私营企业和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占2.6%和2.1%。
同一份调查报告还显示,在既不准备升学也不准备就业的学生中,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占比达到50%,还有23.5%的学生在“等待更好的就业岗位”。多位毕业生均表示,其实找工作难度不大,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难度比较大。大多数学生自认为没有做好就业规划,找工作的时间和经验都不足。
期望的工作报酬和环境与现实并不匹配,部分学生缺乏对就业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客观认知,甚至对步入社会仍有恐惧,希望停留在象牙塔里“不想长大”,造成了企业用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即入职
月入万元以上是目标
在备受关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最难就业季”的同时,我市还有一大批技工院校学生毕业。与大多数今春才开始考虑要不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技工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已经在岗位上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工作好几个月了。
“企业对我比较满意,我也觉得企业不错,我的岗位发展有前途。实习期一结束,我就和企业签约了,月薪在4500元-5000元左右。”在我市某制造业企业已经实习两个月的许同学说,自己在安徽机电技师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年级开始参加了不少能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这让他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和职业的努力方向有了明确目标,“总之都是要工作,要努力挣钱嘛。我好好钻研技术,将来收入会很高,现在企业技术好的老师傅,一个月收入一万五千元的有好多人,他们就是我的目标。”
许同学说,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和自己的情况类似,“春节前后就有很多企业到学校来要人了,我们班每个毕业生,都有不止一家企业想要。企业现在都缺人,特别是搞技术的人,只要愿意好好跟师傅学,能钻进去,收入都能达到四五千元。”
同样是在这所学校,还有24名“订单式”培养的技能人才去年年底就已经定下了“婆家”。新奥燃气与该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在200多名学生中精选了24名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经过考核直接入职新奥燃气有限公司。精工班实行3个月理论学习、3个月实操实践、6个月轮岗实践的方式培育,学员毕业之前就能够达到岗位操作的基本要求,能够为燃气用户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就业难易在于意愿
在现实中碰壁后下决心努力学好技术
在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接触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对于就业,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有着比年长自己三四岁的大学毕业生更加清晰的认知、更加强烈的意愿,也相对现实一些。
因为曾获得技能大赛大奖,按照规定某技工院校汽修专业毕业生陈同学,可以选择保送省内某高校读本科。但躺在眼前的更高学历对他似乎没有任何吸引力,陈同学没有选择去读本科,而是进入了某知名汽车品牌4S店。“因为技术好,入职就直接做总工,不仅收入高,还能继续磨炼和钻研技术,这才是我需要的。”在被老师询问为何作此选择时,陈同学如是说。两年后,这位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以自己的技术与人合伙,共同开了一家汽车修理企业,如今发展步入正轨,收入蒸蒸日上。
“我们的毕业生对进入社会应该说是做好了准备的。”安徽机电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商忠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那种流水线上的机械化的简单操作岗位正在逐渐减少,企业更加需要我们这种具备初步技术能力、动手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现在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电子商务实操等专业在蚌埠本地都有着不错的口碑,许多企业都有需求,毕业生留在蚌埠本地就业的有70%左右。
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来源于何处?商忠毅表示,通过和企业的共建、共育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对岗位要求、社会需要和自身情况有着比较现实的认知,学生对就业的需求和意愿比较强烈。“还有少数学生,初中毕业够16岁时就外出打工,在社会现实中亲身感受到没有技术、不会技能的境遇,只能做最初级的工作、拿最低的工资,然后回到学校下定决心学好一门技术。这样的孩子不仅自己更加努力,而且能够以现身说法带动一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