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实习生 尹林乐欣 文/图
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中心,从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到楚汉相争、淮海战役,从双墩文化遗址到蚌埠花鼓灯,都是这座城市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蚌埠非遗项目记录着蚌埠人代代相传繁衍生息的历史,凝结着蚌埠人的智慧。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无人肯学的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市政协委员张斌提交《关于加强保护、传承、开发及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建议》,旨在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保护和传承并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健全保护体系,提升非遗传承传播水平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国家级项目有3个,分别是花鼓灯、泗州戏和五河民歌。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的入选,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省级非遗项目20个,如心意六合拳、淮河琴书等;市级非遗项目50个,有中式盘扣技艺、留青竹刻、面塑等。蚌埠非遗项目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多方面,不仅是珠城人民智慧和创造性的体现,更是打造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是我市新发展阶段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张斌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多年以来,虽然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整理、开发和利用工作早已全面展开,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仍不乐观。例如,随着一些传统艺人的相继年老故去,他们所掌握的技艺面临后继乏人,即将失传的尴尬境地。“有关部门通过制定鼓励政策等措施,保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扭转这种局面,需要更多保护性措施及时跟上。”张斌认为,除了要建立健全蚌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工作体系,还要建立数据库,实施规范管理。在调查登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人的基础上,利用“云平台”、“5G传输”等科技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搭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
非物质文化有着种类多、范围广等特点,张斌建议,在对其保护上要进行分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项目,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展示、宣传、传承和开发,使蚌埠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深入挖掘整理,让非遗绽放新活力
“这是我用草编的小鸟,厉害吧!”近日,在蚌埠市非遗研习活动现场,一名小学生骄傲地说。
“这个活动是我市一项品牌活动,通过开展非遗研习,培养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人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蚌埠市文化馆相关部门负责人朱延凤告诉记者。
市非遗研习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学习草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发展、提升和创新上不断下功夫,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全面开展普查,摸清非遗家底,建立项目名录体系。2020年,全市各级非遗项目通过专项普查,出版《蚌埠非遗荟萃》图书,向群众展示蚌埠各级非遗项目,展现蚌埠传统文化无穷魅力。今年,陈氏太极拳、胡门少林大洪拳、赛龙舟、蚌埠玉器加工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加强。
注重运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开展活动,通过普法宣传、图片展览等方式,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蚌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特别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举办第四届“非遗购物节”,将“非遗进景区”融入购物节中,开展“线上+线下”非遗宣传与直播带货活动。活动当天,现场吸引游客一千余人次。蚌埠日报微信和抖音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五十万人次,活动线上派发福利361件。
前不久,来自各县区文化馆的业务骨干以及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安徽省歌舞剧院、蚌埠市艺术研究所、蚌埠学院、部分群众文艺团队代表和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教师齐聚一堂,跟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导娄楼学习花鼓灯冯派兰花。“近几年来,我市通过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发放传承人传习补贴、召开传承人座谈会、培训会等方式,营造了非遗传承保护的良好氛围,深化非遗资源高质量共享。”朱延凤介绍,在非遗交流与非遗保护队伍建设上,我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皖北各兄弟单位在省非遗保护中心统筹安排下,成功举办数届皖北各市非遗展演活动,在皖北各地市产生广泛的影响。
场馆、学校是传承非遗的重要载体。传承人发挥各自优势,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非遗专题展示馆、传习所(基地)、传承点,为传承非遗项目、传播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目前,全市有2个非遗馆(中国花鼓灯博物馆、非遗展厅);2个民俗博物馆(怀远县万福镇农耕馆、五河县九和收藏馆);3个民间文化之乡(怀远县、秦集镇和马城镇,同时命名冯嘴子村为花鼓灯生态村);5个非遗教育传习基地(怀远县师范学校、禹会区花郢小学、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蚌埠市凤阳路第一小学、五河县实验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接下来,我市将加强宣传教育,搭建非遗展示平台,选择适宜走进校园课堂的非遗项目,培养孩子们学习传承非遗的浓厚兴趣。引导民间艺术社团组织、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授课,加大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同时,我市将非遗保护进一步融入旅游发展,提升和展现非遗魅力,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的同时,给蚌埠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亮出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