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怀揣“做一粒好种子”梦想,越来越多的学者、学子—— 奔赴在乡村振兴路上

2022-08-26 08:17 蚌埠新闻网  

【阅读提示】

收获时节,智能农机行进在田野里,收割、脱粒,除了驾驶员,阡陌之间不见一人;坐在家里用手机轻轻一点,蔬菜大棚里自动浇水;科技助力,良法种田……哪一样都离不开人才。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农业和乡村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扩大。

个人专长与崇高职业,回应着时代的呼声。日前,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几年,农学类专业逐渐受到考生青睐,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一度“小众”的专业热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学子怀揣梦想,奔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蚌埠新闻网记者 周芳林 文/图

回应时代呼声

沉下身子服务乡村

8月25日上午,五河县沱湖乡西坝口村党群服务中心里,选调生吴战战正在调试线路设备。下午,一场服务村民的视频公益课将在这里举行。

2021年从蚌埠学院毕业后,吴战战心系农村,报考蚌埠的选调生,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一员,开展为期2年驻村工作。

2年,在吴战战看来,远远不够。

余海兵看到玉米长势喜人,喜笑颜开

“2年时间,太短了!我们正好深入了解了、磨合好了,哪能走呢?我还想继续留在这里。”一边调试设备,吴战战一边和记者交流。他说,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他喜欢农村,喜欢和村里的爷爷奶奶、婶婶伯伯们拉家常。

“我们村,470多户,9个多月的时间,挨家挨户,我跑了个遍。”吴战战告诉记者,只有挨家挨户走访,才能了解谁家正在为找工作发愁,哪一家需要申请大病救助,哪一位独居的爷爷或奶奶等着我们帮助……他说,村民的信任,是在一天天相处中攒下来的,是在一件件小事落地中积累的。

刚来这里不久,村子里正在利用100多亩的水塘,发展村集体经济。种莲藕的同时,天然饲养一些小龙虾、黑鱼等,走绿色生态之路。吴战战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为村里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不少技术参考。

对比手机里以前的照片,这位24岁、戴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子,如今黑了不少。走在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喊他“战战”,他笑得很开心。

像吴战战一样,近年来,通过招考,一大批选调生告别校园奔赴我市乡村一线,把基层当作自我淬炼的“大熔炉”,绽放着青春光芒。

与此同时,更多的高校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教育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解国家“双减”政策下当地中小学教育现状,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实践团队来到怀远县古城镇,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知“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当地乡村教育发展情况。

今年暑假,蚌埠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润心”青年宣讲团、“丹心图报国”宣传队等,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主题,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提前批次招录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甜糯玉米好吃畅销的同时,农民收入能翻好几番;坐在家里用手机轻轻一点,蔬菜大棚里能实现自动浇水。

科技助力,良法种田……农业和乡村快速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扩大。

余海兵正在观察玉米长势

“农业的‘春天’到了。这几年,主动学农的学生多了起来,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党委书记何世潮介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从去年开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种子专业”,成为该校唯一一个提前批次录取的专业。去年,该专业提前批次录取90人,招录情况非常好,志愿率和报到率达到双百。今年,该校“种子专业”在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四省的提前批次一次性招录完结,累计招收120人。第一志愿率大大提高,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上升。

有了“提前批次录取”的加持,这一涉农专业人才“急需紧缺”的地位得到凸显。据了解,安徽科技学院“种子专业”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最低投档位次较去年提升了近5000位次,其中河南省录取最低分超批次控制线86分。

学生对农学专业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

“从心里喜欢‘种子专业’。我是在田埂上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奶奶常带我下地干活,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奶奶播撒种子。”金秋开学,宋玉文将成为安徽科技学院“种子专业”的大二学生。大一下学期时,她转入“种子专业”。

宋玉文说,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生命力旺盛。种子是很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毕业后能继续研究“种子”,为国家的种子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何世潮说,在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2021年毕业生中,有近60%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个别班级超过八成,部分学生考上了农业系统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剩下的多数去了农业科技企业和种业公司工作。他很高兴看到,学生们热爱农业,并将自己的所学服务农业,对接国家需求。

今年刚毕业的焦大猛,是安徽科技学院2018届“种子”专业学生。此刻,他正将优质的种子带到云南。他说,袁隆平爷爷是他的偶像,他也从小立志,投身农业、服务农民。

“什么荣耀,都比不上真真切切地看着一个个村子、一户户村民,因为我们的所学和付出,而过上更好的生活,日子来得更加舒坦。所谓为生民立命,应该就是这样了。”吴战战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

投身乡村振兴

学者学子奔赴在路上

前段时间,持续多日的高温干旱天气让农户犯了愁。在固镇县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里,安徽科技学院玉米创新团队带头人、固镇县玉米科技特派团负责人余海兵深入田间地头,为庄稼“把脉开方”。

大学生在西坝口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干旱,缺不缺水,长势怎样,这些随时要关注,一个星期至少要下地两次。”余海兵告诉记者,暑假里,大多时间他是和地里的玉米一起度过的。他说,农民种地,选合适的种子尤为重要。要能抗旱、耐高温、抗倒,还要抗病虫害,丝毫不能马虎。

在这里,专家团队从1万多个“新组合”中,选取120个优秀玉米组合进行生态鉴定,并有4个组合被推荐到国家东南区、黄淮海区、西南区进行区域试验,2个组合被推荐进行安徽省区域试验,未来有更多的玉米品种将被端上群众餐桌,或成为工业原料。

一大批的专家学者、学生,带着对农业的“深情厚爱”,将自己所学投身农村,助力农业降本增效,服务乡村振兴。

安徽科技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该校农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黄先忠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说:“今天是‘夏至’。‘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这句话说的意思是,芒种插秧要抓紧每一天的时间,而到了夏至才插秧,则要抓紧每一个小时。我是研究水稻的,这段时间我们团队教师和研究生每天早出晚归,抓紧时间整田插秧。刚才我刚刚从水稻田里爬上来,洗去满身的泥土,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来到这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此刻感慨万千。”

“时光太廋,指缝太宽!”黄先忠勉励学子,人生如同种子,要有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梦想。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让坚持成为一种品质。人生路上,要在该播种的时候播种,播种的每一颗希望的种子,都会在你付出努力之后,到了收获季节,定能稻黍满仓。

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也激励更多的学子,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176

【阅读提示】

收获时节,智能农机行进在田野里,收割、脱粒,除了驾驶员,阡陌之间不见一人;坐在家里用手机轻轻一点,蔬菜大棚里自动浇水;科技助力,良法种田……哪一样都离不开人才。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农业和乡村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扩大。

个人专长与崇高职业,回应着时代的呼声。日前,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几年,农学类专业逐渐受到考生青睐,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一度“小众”的专业热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学子怀揣梦想,奔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蚌埠新闻网记者 周芳林 文/图

回应时代呼声

沉下身子服务乡村

8月25日上午,五河县沱湖乡西坝口村党群服务中心里,选调生吴战战正在调试线路设备。下午,一场服务村民的视频公益课将在这里举行。

2021年从蚌埠学院毕业后,吴战战心系农村,报考蚌埠的选调生,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一员,开展为期2年驻村工作。

2年,在吴战战看来,远远不够。

余海兵看到玉米长势喜人,喜笑颜开

“2年时间,太短了!我们正好深入了解了、磨合好了,哪能走呢?我还想继续留在这里。”一边调试设备,吴战战一边和记者交流。他说,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他喜欢农村,喜欢和村里的爷爷奶奶、婶婶伯伯们拉家常。

“我们村,470多户,9个多月的时间,挨家挨户,我跑了个遍。”吴战战告诉记者,只有挨家挨户走访,才能了解谁家正在为找工作发愁,哪一家需要申请大病救助,哪一位独居的爷爷或奶奶等着我们帮助……他说,村民的信任,是在一天天相处中攒下来的,是在一件件小事落地中积累的。

刚来这里不久,村子里正在利用100多亩的水塘,发展村集体经济。种莲藕的同时,天然饲养一些小龙虾、黑鱼等,走绿色生态之路。吴战战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为村里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不少技术参考。

对比手机里以前的照片,这位24岁、戴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子,如今黑了不少。走在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喊他“战战”,他笑得很开心。

像吴战战一样,近年来,通过招考,一大批选调生告别校园奔赴我市乡村一线,把基层当作自我淬炼的“大熔炉”,绽放着青春光芒。

与此同时,更多的高校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教育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解国家“双减”政策下当地中小学教育现状,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实践团队来到怀远县古城镇,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知“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当地乡村教育发展情况。

今年暑假,蚌埠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润心”青年宣讲团、“丹心图报国”宣传队等,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主题,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提前批次招录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甜糯玉米好吃畅销的同时,农民收入能翻好几番;坐在家里用手机轻轻一点,蔬菜大棚里能实现自动浇水。

科技助力,良法种田……农业和乡村快速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扩大。

余海兵正在观察玉米长势

“农业的‘春天’到了。这几年,主动学农的学生多了起来,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党委书记何世潮介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从去年开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种子专业”,成为该校唯一一个提前批次录取的专业。去年,该专业提前批次录取90人,招录情况非常好,志愿率和报到率达到双百。今年,该校“种子专业”在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四省的提前批次一次性招录完结,累计招收120人。第一志愿率大大提高,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上升。

有了“提前批次录取”的加持,这一涉农专业人才“急需紧缺”的地位得到凸显。据了解,安徽科技学院“种子专业”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最低投档位次较去年提升了近5000位次,其中河南省录取最低分超批次控制线86分。

学生对农学专业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

“从心里喜欢‘种子专业’。我是在田埂上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奶奶常带我下地干活,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奶奶播撒种子。”金秋开学,宋玉文将成为安徽科技学院“种子专业”的大二学生。大一下学期时,她转入“种子专业”。

宋玉文说,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生命力旺盛。种子是很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毕业后能继续研究“种子”,为国家的种子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何世潮说,在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2021年毕业生中,有近60%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个别班级超过八成,部分学生考上了农业系统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剩下的多数去了农业科技企业和种业公司工作。他很高兴看到,学生们热爱农业,并将自己的所学服务农业,对接国家需求。

今年刚毕业的焦大猛,是安徽科技学院2018届“种子”专业学生。此刻,他正将优质的种子带到云南。他说,袁隆平爷爷是他的偶像,他也从小立志,投身农业、服务农民。

“什么荣耀,都比不上真真切切地看着一个个村子、一户户村民,因为我们的所学和付出,而过上更好的生活,日子来得更加舒坦。所谓为生民立命,应该就是这样了。”吴战战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

投身乡村振兴

学者学子奔赴在路上

前段时间,持续多日的高温干旱天气让农户犯了愁。在固镇县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里,安徽科技学院玉米创新团队带头人、固镇县玉米科技特派团负责人余海兵深入田间地头,为庄稼“把脉开方”。

大学生在西坝口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干旱,缺不缺水,长势怎样,这些随时要关注,一个星期至少要下地两次。”余海兵告诉记者,暑假里,大多时间他是和地里的玉米一起度过的。他说,农民种地,选合适的种子尤为重要。要能抗旱、耐高温、抗倒,还要抗病虫害,丝毫不能马虎。

在这里,专家团队从1万多个“新组合”中,选取120个优秀玉米组合进行生态鉴定,并有4个组合被推荐到国家东南区、黄淮海区、西南区进行区域试验,2个组合被推荐进行安徽省区域试验,未来有更多的玉米品种将被端上群众餐桌,或成为工业原料。

一大批的专家学者、学生,带着对农业的“深情厚爱”,将自己所学投身农村,助力农业降本增效,服务乡村振兴。

安徽科技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该校农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黄先忠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说:“今天是‘夏至’。‘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这句话说的意思是,芒种插秧要抓紧每一天的时间,而到了夏至才插秧,则要抓紧每一个小时。我是研究水稻的,这段时间我们团队教师和研究生每天早出晚归,抓紧时间整田插秧。刚才我刚刚从水稻田里爬上来,洗去满身的泥土,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来到这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此刻感慨万千。”

“时光太廋,指缝太宽!”黄先忠勉励学子,人生如同种子,要有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梦想。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让坚持成为一种品质。人生路上,要在该播种的时候播种,播种的每一颗希望的种子,都会在你付出努力之后,到了收获季节,定能稻黍满仓。

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也激励更多的学子,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