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纺织 如何再焕光彩

2019-09-06 08:56

□蚌埠新闻网首席记者 余小乔

华芳集团五河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李向前 摄

蚌埠民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购入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记者 刘晨 摄一个行业,洗尽铅华悲何继?纺织服装行业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行业,虽然“传统”,却人人“必需”,从来都不缺市场。

一次会议,聚焦蚌埠看未来。刚刚在我市落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不仅给蚌埠带来了一场聚焦新技术探讨新实践的“头脑风暴”,还将推动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向着绿色化、高端化、链条化方向坚定发展。

■企业走访 民丰纺织: 坚守主业 跑赢未来

“在蚌埠纺织辉煌的年代,我们厂基本属于‘排不上号’的那一类,谁承想,现在只有我们厂守着‘江山’挺到现在,成为当年‘纺织系’40余家企业中唯一一家存活至今的企业。”

说这话的,是蚌埠民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斌。1982年,在蚌埠纺织最辉煌的那个年代,他一头扎进了时年尚在筹建中的蚌埠第二纺织厂,从设备技术员起步,直至走上厂长之位至今,守着工厂不曾离开半步,硬是从一个不到20岁的毛头小伙熬到了花甲之年。

9月2日下午,记者借助导航找到了“长青南路85号”,一个伴随着“蚌埠二纺诞生的路牌号。它也是现在的蚌埠民丰纺织有限公司所在地。走进去,几棵壮硕的一人抱不过来的雪松,向我们诉说着厂区的历史和岁月。

“说实话,我们厂过去不起眼,现在也还不怎么亮眼,但我们守着纺织深耕主业,总算干了件‘专业的人该干的事’。”在厂区最里边的一栋一层小红楼里,记者见到了汪斌。他直言,如果没有一帮伙计心无旁骛地和他一起专注纺织事业,“长青南路85号”可能早就易了主。

他说,1999年国家压缩1000万纱锭的决定,给全国纺织行业带来巨大震荡,不少企业没挺过千禧年。此后不久的国企改革、国退民进,又再一次涤荡了蚌埠纺织界,“我们几次面临生死存亡”。

在他的介绍中,民丰纺织经历了不少曲折,单从“蚌埠二纺—神风棉纺—民丰棉纺—蚌埠华皖—民丰纺织”的名称更迭就可以想象。

所幸的是,公司在2002年以全员持股的方式完成改制后,坚持“为股东获得收益、为客户带来效益、为员工提供机会、为社会多做贡献”的经营理念,坚定不移地围绕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进和新材料运用,做精品工程,凭借质量这条生命线续命至今。

凭借这一点,去年4月,民丰纺织获得了眼下正专注于推动聚乳酸新材料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的丰原集团的青睐——丰原集团注资3000万元,在民丰纺织开启聚乳酸新材料工艺的产业化实践,让民丰纺织获得新生——去年下半年,一批引自日本、瑞士的高端纺纱设备,在民丰纺织车间扎下了根,并对聚乳酸材料的下游产品进行了成功验证,开发出聚乳酸服装、床品、袜品等一系列新产品。

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在丰原集团这棵大树下,民丰纺织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目前,民丰纺织致力于聚乳酸等新型纺织材料及棉、各种化纤的下游应用,现有生产能力4万锭,年产能5000吨。未来,我们可望借退市进园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到30万锭。”对民丰的未来,汪斌信心满满。

■行业观察 阵地失守

1958年,国家投资1261万元在蚌埠建设安徽第三纺织厂(后称蚌埠纺织厂),不仅完成了国家层面的纺织工业战略布局,更开启了蚌埠纺织工业的元年。

在那以后的短短二十年间,蚌埠便拥有了大大小小各类纺织企业403户,其中仅棉纺织企业就有201户,形成了以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印染、服装为主,兼有针织、化纤、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专用设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二十年发展和积淀的蚌埠纺织工业,一举迈进“鼎盛时代”——有资料显示,1985年,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业利润来自纺织,蚌埠纺织工业总产值居全省“老八市”同行业之首。

然而,当时间滑进“十一五”末,蚌埠纺织产业的工业份额却急速下降到不足全市总量的百分之五。及至“十二五”“十三五”,蚌埠纺织工业的经济贡献度已经弱化到不好用量化指标来言说。

业内人士分析,蚌埠纺织工业阵地失守、风光不再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见证了蚌埠纺织前世今生的老纺织人杨树根分析认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低的纺织业,给一些手里有点闲钱的老板提供了一哄而上的机会,纱锭“少则上千、多不过万”的小作坊式纺企到处都是。“时间证明,这些作坊式企业主都是奔着‘有赚就进,一亏就退’的套路来的,随后都是‘悄无声息地来,不声不响地走’了。”他说。

在蚌埠纺织界躬耕38年仍死守着纺织事业不放的汪斌眼里,一个又一个传统纺企在历史演进中,因为设备、技术、效率、利润等因素作用,要么习惯于“小富即安”,倒下后再不愿起来,要么“心有杂念”,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幻想抽身离开。“当年那些红极一时、数一数二的纺企,在改制后专注做纺织的少之又少,等靠要不成,干脆就听之任之、听天由命。”他这样解读。

为蚌埠纺织工业扼腕叹息的安徽省纺织工业设计院在深入调研后认为,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太弱,是导致蚌埠纺织工业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服装工业更是如此。“蚌埠服装主要以贴牌为主,70%以上从事来料加工贸易,除了具有劳动力优势外,在款式设计、营销理念、品牌意识、快速反应机制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面料和辅料主要依靠外地供给,会展、模特、广告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服装产品只能定位于中低档内销市场。”该院调研报告这样描述。

在一些“上过战场又败下阵来”的“过来人”的思维里,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传统纺织产业的生存空间,“彼长此消”不可避免。

后起之秀

纺织工业通过招大引强形成集聚,借力外向带动建设品牌,远比自我培育现实、直接得多

2011年,在蚌埠纺织行业日渐式微的时节,华芳集团棉纺项目以15亿元巨资进驻五河城南工业园,无疑给蚌埠的纺织工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这,不仅因为华芳集团具有“中国500强企业”、“毛纺产量世界第一”、“棉纺产量世界第二”的亮丽标签和雄厚实力,也不仅因为落户五河的41万锭棉纺项目超出了在此之前蚌埠所有棉纺项目的总和。更重要的在于,它背后的“向心力”效应以及先进装备、精湛工艺和广阔市场的支撑,提升了蚌埠以五河城南工业园为平台和载体,重振纺织工业的信心。

五河县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张馨影接受采访时坦言,华芳棉纺的落户,给五河纺织业带来的“葡萄串效应”,一度让城南工业园的纺织服装类项目达到37个,“包括华运毛纺、环球纺织、新和纱业、利达针织、远东爱尔袜业、爱丽特服装等多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其中,规模在10万锭以上的项目就有4个。”

鉴于纺织服装产业加速集聚的良好势头,五河顺势提出打造“皖北轻纺城”的口号,并进一步将纺织服装确立为全县首位产业,出台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从固定资产补助、多层厂房补贴、厂房租赁补贴、企业初创期扶持、贷款贴息等方面,举全县之力加以扶持。

在政策之外,五河县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广泛开展纺织产业招商。去年,五河县党政领导亲自带队,密集造访浙江长兴、盛泽等纺织重镇,最终推动两地纺企抱团落户,成立了安徽五和纺织产业园,并于今年3月28日顺利揭牌。有媒体将此举定义为“抱团发展的五河‘纺织航母’正式起航”。

而作为五河纺织行业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华芳棉纺在完成一期、二期投资后,正在考虑借三期工程提档再升级:淘汰旧设备、寻找产品新替代、向产业链下游要高附加值。

8月30日上午10:00,记者在华芳棉纺办公区见到了正在为下午的客户来访做准备的李洪锋总经理。他告诉记者,在中国低端纺织市场受东南亚出口持续挤压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的双重刺激下,华芳棉纺必须有意识避开低端产品市场,重新寻找生存空间和产品定位,尽快打通与下游织布、家纺、服装的产业关联。

生存之道在乎自强。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变数,传统纺企务必持续不断地开展“健身运动”,比如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战略等等,都是很好的抓手。

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或一个产业,通过招大引强形成集聚,借力外向带动建设品牌,远比自我培育现实、直接得多,能更有效地实现经济“撑杆跳”。

数据显示,2018年,五河县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56.41亿元,经营(销售)收入比重已经占整个园区总产值的三成以上。

未来之星

丰原集团研发生产的聚乳酸材料,将直接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踏上新征程

进入九月这几天,出席第25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纤界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一拨接一拨地频频造访位于丰原集团总部的陈列室。这里陈设的聚乳酸颗粒、聚乳酸纺锤及聚乳酸服装、床品、内衣和袜子,引得他们无数好奇、惊叹的目光。

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生物化工制造的企业,丰原集团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全面掌握了乳酸发酵、提取、聚合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制品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眼下已进入推动这一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

“我们创造性地从玉米、木薯、废弃农作物秸秆等生物材料中提取乳酸,生产聚乳酸,产生聚乳酸纤维,然后纺纱成锭、制造成品,用其纺成的布料无毒、抑菌、抗螨、阻燃,代表了全球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新风向。”通过丰原集团副总陈礼平的介绍,我们已不难看到,蚌埠坚持推动发展的“聚乳酸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不仅为全球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为棉花纺织、石油化纤纺织跨越发展提供新空间,还将直接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踏上新征程。

为了加速聚乳酸下游产品研发、加工与应用,丰原集团在2016年成立了安徽丰原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承接聚乳酸切片的原料指标验证,开发聚乳酸纤维等下游产品,并于2017年6月投建了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年产3000吨聚乳酸纤维、纱线制品示范线。

去年4月,丰原集团又专门组织召开了丰原聚乳酸研发应用研讨会,邀请中纺企协、行业高校院所及纤维、纺纱、印染、针织、服装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100余人,共同探讨聚乳酸纤维如何用于纺织并替代聚酯的方法与路径。去年年底在蚌埠举办的2018中国纺织科技大会暨中国家纺家居品牌影响力大奖颁奖盛典,以及刚刚组织结束的中国国际化纤会议,都饱含着丰原集团推动聚乳酸下游加工应用、推进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良苦用心。

而为了助力丰原这颗“未来之星”尽早达成所愿,也为了重新定义蚌埠的纺织服装产业,市发改委在新鲜出炉的《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立足蚌埠实现产业链延伸的100万吨/年聚乳酸树脂深加工产业链分布上,用于纤维及下游纺织产品加工的聚乳酸生产规模要在70万吨/年,主要产品包括聚乳酸短纤维和长丝,下游加工产品如纱线、纺织面料、服装、非织造布类产品等。

具体到2025年,纺纱规划形成PA56纯纺及混纺功能纺纱规模30万锭,年产值12亿元;面料规划形成针织2.5万吨、梭织2.4亿米,实现年产值110亿元;非织造布规划形成9000吨生产规模,实现年产值3.6亿元;终端产品规划形成服装4000万件套/年、家用纺织品1800万件套/年、运动抑菌袜5400万双/年、产业用纺织品10万吨的产业规模,实现年产值207亿元。

由此可见,有了聚乳酸这条“鲶鱼”搅动的蚌埠纺织行业,前途已然明朗可期。

■记者手记 

唯融合创新者强 唯联动发展者胜 

□余小乔

在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时间轴上,蚌埠曾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代表了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荣耀。

但是,历史是见证者,也是淘沙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蚌埠纺织工业被大浪淘去多半,余下幸存者无多。这种短期繁盛、急速败退的局面,在今天该如何解读?

且不说宏观政策影响和外在因素打压,因为这是行业内所有企业共性的普遍的遭遇,无一幸免。单从企业个体层面说,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甚至同业间长期恶性竞争带来的行业微生态,直接导致了“困境来袭无人施援”的局面不断出现。再加上“不看前景只看钱景”的小富即安思维,让它们不愿花钱为设备和工艺投入,而甘愿“守着摊子混日子”,最终死撑不住淘汰出局。

相反,曾经到蚌埠取经学习的安庆纺织厂,以及与蚌埠第一毛纺厂有着同样粗毛纺背景的江阴第三毛纺厂,却凭借极强的韧性、精准的预判和开拓创新精神,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前者叫安徽华茂集团,是一家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20强企业,拥有棉花、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及服装零售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后者已经华丽变身为国民服装品牌“海澜之家”。

如何在纺织服装界走出一条集聚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显然,以上两个成功案例已经提供了典型示范。扫描蚌埠现有的纺织服装板块,五河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方面已经发力,丰原集团探索开发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也在积极推动。如果它们能坚定不移地开放创新,联动发展,未来某一天,蚌埠走失多年的“纺织城”称号或可唤回。

228

□蚌埠新闻网首席记者 余小乔

华芳集团五河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李向前 摄

蚌埠民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购入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记者 刘晨 摄一个行业,洗尽铅华悲何继?纺织服装行业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行业,虽然“传统”,却人人“必需”,从来都不缺市场。

一次会议,聚焦蚌埠看未来。刚刚在我市落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不仅给蚌埠带来了一场聚焦新技术探讨新实践的“头脑风暴”,还将推动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向着绿色化、高端化、链条化方向坚定发展。

■企业走访 民丰纺织: 坚守主业 跑赢未来

“在蚌埠纺织辉煌的年代,我们厂基本属于‘排不上号’的那一类,谁承想,现在只有我们厂守着‘江山’挺到现在,成为当年‘纺织系’40余家企业中唯一一家存活至今的企业。”

说这话的,是蚌埠民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斌。1982年,在蚌埠纺织最辉煌的那个年代,他一头扎进了时年尚在筹建中的蚌埠第二纺织厂,从设备技术员起步,直至走上厂长之位至今,守着工厂不曾离开半步,硬是从一个不到20岁的毛头小伙熬到了花甲之年。

9月2日下午,记者借助导航找到了“长青南路85号”,一个伴随着“蚌埠二纺诞生的路牌号。它也是现在的蚌埠民丰纺织有限公司所在地。走进去,几棵壮硕的一人抱不过来的雪松,向我们诉说着厂区的历史和岁月。

“说实话,我们厂过去不起眼,现在也还不怎么亮眼,但我们守着纺织深耕主业,总算干了件‘专业的人该干的事’。”在厂区最里边的一栋一层小红楼里,记者见到了汪斌。他直言,如果没有一帮伙计心无旁骛地和他一起专注纺织事业,“长青南路85号”可能早就易了主。

他说,1999年国家压缩1000万纱锭的决定,给全国纺织行业带来巨大震荡,不少企业没挺过千禧年。此后不久的国企改革、国退民进,又再一次涤荡了蚌埠纺织界,“我们几次面临生死存亡”。

在他的介绍中,民丰纺织经历了不少曲折,单从“蚌埠二纺—神风棉纺—民丰棉纺—蚌埠华皖—民丰纺织”的名称更迭就可以想象。

所幸的是,公司在2002年以全员持股的方式完成改制后,坚持“为股东获得收益、为客户带来效益、为员工提供机会、为社会多做贡献”的经营理念,坚定不移地围绕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进和新材料运用,做精品工程,凭借质量这条生命线续命至今。

凭借这一点,去年4月,民丰纺织获得了眼下正专注于推动聚乳酸新材料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的丰原集团的青睐——丰原集团注资3000万元,在民丰纺织开启聚乳酸新材料工艺的产业化实践,让民丰纺织获得新生——去年下半年,一批引自日本、瑞士的高端纺纱设备,在民丰纺织车间扎下了根,并对聚乳酸材料的下游产品进行了成功验证,开发出聚乳酸服装、床品、袜品等一系列新产品。

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在丰原集团这棵大树下,民丰纺织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目前,民丰纺织致力于聚乳酸等新型纺织材料及棉、各种化纤的下游应用,现有生产能力4万锭,年产能5000吨。未来,我们可望借退市进园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到30万锭。”对民丰的未来,汪斌信心满满。

■行业观察 阵地失守

1958年,国家投资1261万元在蚌埠建设安徽第三纺织厂(后称蚌埠纺织厂),不仅完成了国家层面的纺织工业战略布局,更开启了蚌埠纺织工业的元年。

在那以后的短短二十年间,蚌埠便拥有了大大小小各类纺织企业403户,其中仅棉纺织企业就有201户,形成了以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印染、服装为主,兼有针织、化纤、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专用设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二十年发展和积淀的蚌埠纺织工业,一举迈进“鼎盛时代”——有资料显示,1985年,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业利润来自纺织,蚌埠纺织工业总产值居全省“老八市”同行业之首。

然而,当时间滑进“十一五”末,蚌埠纺织产业的工业份额却急速下降到不足全市总量的百分之五。及至“十二五”“十三五”,蚌埠纺织工业的经济贡献度已经弱化到不好用量化指标来言说。

业内人士分析,蚌埠纺织工业阵地失守、风光不再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见证了蚌埠纺织前世今生的老纺织人杨树根分析认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低的纺织业,给一些手里有点闲钱的老板提供了一哄而上的机会,纱锭“少则上千、多不过万”的小作坊式纺企到处都是。“时间证明,这些作坊式企业主都是奔着‘有赚就进,一亏就退’的套路来的,随后都是‘悄无声息地来,不声不响地走’了。”他说。

在蚌埠纺织界躬耕38年仍死守着纺织事业不放的汪斌眼里,一个又一个传统纺企在历史演进中,因为设备、技术、效率、利润等因素作用,要么习惯于“小富即安”,倒下后再不愿起来,要么“心有杂念”,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幻想抽身离开。“当年那些红极一时、数一数二的纺企,在改制后专注做纺织的少之又少,等靠要不成,干脆就听之任之、听天由命。”他这样解读。

为蚌埠纺织工业扼腕叹息的安徽省纺织工业设计院在深入调研后认为,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太弱,是导致蚌埠纺织工业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服装工业更是如此。“蚌埠服装主要以贴牌为主,70%以上从事来料加工贸易,除了具有劳动力优势外,在款式设计、营销理念、品牌意识、快速反应机制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面料和辅料主要依靠外地供给,会展、模特、广告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服装产品只能定位于中低档内销市场。”该院调研报告这样描述。

在一些“上过战场又败下阵来”的“过来人”的思维里,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传统纺织产业的生存空间,“彼长此消”不可避免。

后起之秀

纺织工业通过招大引强形成集聚,借力外向带动建设品牌,远比自我培育现实、直接得多

2011年,在蚌埠纺织行业日渐式微的时节,华芳集团棉纺项目以15亿元巨资进驻五河城南工业园,无疑给蚌埠的纺织工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这,不仅因为华芳集团具有“中国500强企业”、“毛纺产量世界第一”、“棉纺产量世界第二”的亮丽标签和雄厚实力,也不仅因为落户五河的41万锭棉纺项目超出了在此之前蚌埠所有棉纺项目的总和。更重要的在于,它背后的“向心力”效应以及先进装备、精湛工艺和广阔市场的支撑,提升了蚌埠以五河城南工业园为平台和载体,重振纺织工业的信心。

五河县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张馨影接受采访时坦言,华芳棉纺的落户,给五河纺织业带来的“葡萄串效应”,一度让城南工业园的纺织服装类项目达到37个,“包括华运毛纺、环球纺织、新和纱业、利达针织、远东爱尔袜业、爱丽特服装等多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其中,规模在10万锭以上的项目就有4个。”

鉴于纺织服装产业加速集聚的良好势头,五河顺势提出打造“皖北轻纺城”的口号,并进一步将纺织服装确立为全县首位产业,出台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从固定资产补助、多层厂房补贴、厂房租赁补贴、企业初创期扶持、贷款贴息等方面,举全县之力加以扶持。

在政策之外,五河县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广泛开展纺织产业招商。去年,五河县党政领导亲自带队,密集造访浙江长兴、盛泽等纺织重镇,最终推动两地纺企抱团落户,成立了安徽五和纺织产业园,并于今年3月28日顺利揭牌。有媒体将此举定义为“抱团发展的五河‘纺织航母’正式起航”。

而作为五河纺织行业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华芳棉纺在完成一期、二期投资后,正在考虑借三期工程提档再升级:淘汰旧设备、寻找产品新替代、向产业链下游要高附加值。

8月30日上午10:00,记者在华芳棉纺办公区见到了正在为下午的客户来访做准备的李洪锋总经理。他告诉记者,在中国低端纺织市场受东南亚出口持续挤压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的双重刺激下,华芳棉纺必须有意识避开低端产品市场,重新寻找生存空间和产品定位,尽快打通与下游织布、家纺、服装的产业关联。

生存之道在乎自强。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变数,传统纺企务必持续不断地开展“健身运动”,比如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战略等等,都是很好的抓手。

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或一个产业,通过招大引强形成集聚,借力外向带动建设品牌,远比自我培育现实、直接得多,能更有效地实现经济“撑杆跳”。

数据显示,2018年,五河县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56.41亿元,经营(销售)收入比重已经占整个园区总产值的三成以上。

未来之星

丰原集团研发生产的聚乳酸材料,将直接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踏上新征程

进入九月这几天,出席第25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纤界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一拨接一拨地频频造访位于丰原集团总部的陈列室。这里陈设的聚乳酸颗粒、聚乳酸纺锤及聚乳酸服装、床品、内衣和袜子,引得他们无数好奇、惊叹的目光。

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生物化工制造的企业,丰原集团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全面掌握了乳酸发酵、提取、聚合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制品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眼下已进入推动这一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

“我们创造性地从玉米、木薯、废弃农作物秸秆等生物材料中提取乳酸,生产聚乳酸,产生聚乳酸纤维,然后纺纱成锭、制造成品,用其纺成的布料无毒、抑菌、抗螨、阻燃,代表了全球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新风向。”通过丰原集团副总陈礼平的介绍,我们已不难看到,蚌埠坚持推动发展的“聚乳酸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不仅为全球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为棉花纺织、石油化纤纺织跨越发展提供新空间,还将直接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踏上新征程。

为了加速聚乳酸下游产品研发、加工与应用,丰原集团在2016年成立了安徽丰原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承接聚乳酸切片的原料指标验证,开发聚乳酸纤维等下游产品,并于2017年6月投建了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年产3000吨聚乳酸纤维、纱线制品示范线。

去年4月,丰原集团又专门组织召开了丰原聚乳酸研发应用研讨会,邀请中纺企协、行业高校院所及纤维、纺纱、印染、针织、服装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100余人,共同探讨聚乳酸纤维如何用于纺织并替代聚酯的方法与路径。去年年底在蚌埠举办的2018中国纺织科技大会暨中国家纺家居品牌影响力大奖颁奖盛典,以及刚刚组织结束的中国国际化纤会议,都饱含着丰原集团推动聚乳酸下游加工应用、推进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良苦用心。

而为了助力丰原这颗“未来之星”尽早达成所愿,也为了重新定义蚌埠的纺织服装产业,市发改委在新鲜出炉的《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立足蚌埠实现产业链延伸的100万吨/年聚乳酸树脂深加工产业链分布上,用于纤维及下游纺织产品加工的聚乳酸生产规模要在70万吨/年,主要产品包括聚乳酸短纤维和长丝,下游加工产品如纱线、纺织面料、服装、非织造布类产品等。

具体到2025年,纺纱规划形成PA56纯纺及混纺功能纺纱规模30万锭,年产值12亿元;面料规划形成针织2.5万吨、梭织2.4亿米,实现年产值110亿元;非织造布规划形成9000吨生产规模,实现年产值3.6亿元;终端产品规划形成服装4000万件套/年、家用纺织品1800万件套/年、运动抑菌袜5400万双/年、产业用纺织品10万吨的产业规模,实现年产值207亿元。

由此可见,有了聚乳酸这条“鲶鱼”搅动的蚌埠纺织行业,前途已然明朗可期。

■记者手记 

唯融合创新者强 唯联动发展者胜 

□余小乔

在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时间轴上,蚌埠曾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代表了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荣耀。

但是,历史是见证者,也是淘沙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蚌埠纺织工业被大浪淘去多半,余下幸存者无多。这种短期繁盛、急速败退的局面,在今天该如何解读?

且不说宏观政策影响和外在因素打压,因为这是行业内所有企业共性的普遍的遭遇,无一幸免。单从企业个体层面说,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甚至同业间长期恶性竞争带来的行业微生态,直接导致了“困境来袭无人施援”的局面不断出现。再加上“不看前景只看钱景”的小富即安思维,让它们不愿花钱为设备和工艺投入,而甘愿“守着摊子混日子”,最终死撑不住淘汰出局。

相反,曾经到蚌埠取经学习的安庆纺织厂,以及与蚌埠第一毛纺厂有着同样粗毛纺背景的江阴第三毛纺厂,却凭借极强的韧性、精准的预判和开拓创新精神,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前者叫安徽华茂集团,是一家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20强企业,拥有棉花、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及服装零售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后者已经华丽变身为国民服装品牌“海澜之家”。

如何在纺织服装界走出一条集聚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显然,以上两个成功案例已经提供了典型示范。扫描蚌埠现有的纺织服装板块,五河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方面已经发力,丰原集团探索开发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也在积极推动。如果它们能坚定不移地开放创新,联动发展,未来某一天,蚌埠走失多年的“纺织城”称号或可唤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