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消灭“小网虫” 家长须以身作则

2019-12-06 08:46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曹梦晴 文/图

20191205000732

“小网虫”在玩平板电脑。小时候,骑上心爱的小三轮车,在家门口买根冰棍,又或是得到一袋跳跳糖,都能欣喜半天。再不然,和邻居小伙伴们一道去大院后的旧船里逮小蝌蚪,捉青蛙。得到本新的漫画,就觉得特别高大上,想立刻到小伙伴中炫耀。如今,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刷着抖音,玩着游戏,或看动画片;大点的孩子,在家庭聚会时,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聚集在一起打游戏交流经验。还有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宽裕点的,还会给孩子买一部ipad,下载各种游戏、动画片。对比70后、80后与10后的童年,让人不禁感慨。

网民群体数量逐年扩大,儿童、青少年也纷纷加入了“网民”大军。有调查研究发现,新媒介在儿童中的渗透率远超想象,早在幼儿园时期(3—6岁),孩子的手机接触率就达到91.8%,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到了9—10岁时,孩子已经成了和大人差不多的小用户;再到初中,他们的数字化技能已经足够把父母“拍在沙滩上”。

首次触网年龄已降至10岁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19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由15岁降至10岁。

网络时代,孩子的童年也会打上时代烙印,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不良信息、血腥暴力的游戏以及电子产品为孩子身体和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电子网络时代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成为儿童成长学习的帮手和工具,也可以摧毁一代“祖国的花朵”。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网络,成为家长们的“必修课”,而不是谈网色变,以粗暴简单的方式阻止孩子探索新媒介。

循序渐进 从小建立规则

“我知道你对我不仅仅是喜欢……”

“啊情深深雨濛濛世界只在你眼中……”

“当我踏上月台从此看你远走……”

杨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抖音里的“网红”歌曲他张口便来,基本每首歌都会唱,即便不会歌词也能哼出个大概。杨女士说,自己平时从不玩抖音,因为儿子喜欢看,于是注册了一个账号。如今儿子已经在她的抖音里关注了七百多条视频。

“孩子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其实并不好,如今孩子已经体会到玩电子产品的趣味,如果突然强硬地让孩子不玩也不现实,只能控制他玩的时间。”由于杨女士和爱人就一个孩子,受到家里几个老人的宠爱。杨女士说,孩子三岁时喜欢玩父母手机,家里老人觉得孩子总玩手机伤眼,于是给孩子买了一部屏幕比手机大很多的ipad,专门给孩子玩。“开始孩子对ipad不是很感兴趣,玩的次数也少,随着孩子对ipad越来越熟悉,从游戏到动画片再到抖音,没有他不会玩的。”

为了不让孩子玩电子产品,杨女士夫妻和孩子“斗智斗勇”了一段时间,要求不许在家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用手机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个规则最终以失败告终”,杨女士说,在这个手机寸步不离的时代,想要做到在家完全不玩手机真的很难。“随后,我们为孩子制订了规则,只有在某些固定的时刻玩一会平板或手机,而且玩的时间要定时,时间到即收走,并且设置奖惩机制。”杨女士说,对于这个规则,孩子一直做的很好,并且很少和家长哭闹。“这只是第一步,循序渐进吧,鉴于孩子现在只是在上幼儿园小班,等上了大班之后,就要重新制订规则,只允许周末玩一会电子产品。”

家长以身作则 消灭“小网虫”

不论是上网习惯还是网络隐患,家长都难辞其咎。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懂得如何爱孩子。很多家长争相为子女配备电子设备,并将其视为爱的表现,以至于各类电子产品成为家庭日常用品,并且家长对孩子的痴迷上网也表现出理解和大度。另一方面,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大人沉迷上网,不能以身作则,自己就是低头族,在孩子面前也乐在其中、不能自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兴趣和习惯。从事教育工作的陶先生说:“不少家长也没能尽职尽责,孩子自控能力差,正是需要家长监督的年龄段,而家长却不能及时约束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还有的家长,见别的孩子玩电子产品或买了新的平板电脑,产生攀比心理,觉得给自己孩子也买电子产品,才是爱孩子的表现,实则是引导孩子以后处处爱攀比。”

孩子过早的“触网”,家长若不加以监管任其发展,还会造成很多不可预估的后果。陶先生说:“视力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久坐影响身体发育,学习精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之外,由于孩子无法分辨是非,在上网的过程中最容易遭遇到的,是一些不良信息、网络诈骗及网络欺凌等危险。”陶先生还谈到,经常听到学生在谈论某个学校的学生玩游戏刷了父母多少钱,又或者是打赏某个主播、网红花了多少钱,而孩子在预留信息时,填入的也是父母的信息,这就容易产生网络密码被盗、在网上收到虚假的付款要求和网购时被欺骗等安全隐患。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你拓宽眼界,学习到更多知识,也可能带你看到网络中暴力黑暗的一面,甚至让你如鸦片“上瘾”,影响青少年的身体与心理发育,也会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如何让网络成为儿童成长的帮手、助手和工具,让网络服务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也务必跟上时代的脚步,修好这门课程。(完)

390

蚌埠新闻网记者 曹梦晴 文/图

20191205000732

“小网虫”在玩平板电脑。小时候,骑上心爱的小三轮车,在家门口买根冰棍,又或是得到一袋跳跳糖,都能欣喜半天。再不然,和邻居小伙伴们一道去大院后的旧船里逮小蝌蚪,捉青蛙。得到本新的漫画,就觉得特别高大上,想立刻到小伙伴中炫耀。如今,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刷着抖音,玩着游戏,或看动画片;大点的孩子,在家庭聚会时,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聚集在一起打游戏交流经验。还有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宽裕点的,还会给孩子买一部ipad,下载各种游戏、动画片。对比70后、80后与10后的童年,让人不禁感慨。

网民群体数量逐年扩大,儿童、青少年也纷纷加入了“网民”大军。有调查研究发现,新媒介在儿童中的渗透率远超想象,早在幼儿园时期(3—6岁),孩子的手机接触率就达到91.8%,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到了9—10岁时,孩子已经成了和大人差不多的小用户;再到初中,他们的数字化技能已经足够把父母“拍在沙滩上”。

首次触网年龄已降至10岁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19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由15岁降至10岁。

网络时代,孩子的童年也会打上时代烙印,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不良信息、血腥暴力的游戏以及电子产品为孩子身体和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电子网络时代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成为儿童成长学习的帮手和工具,也可以摧毁一代“祖国的花朵”。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网络,成为家长们的“必修课”,而不是谈网色变,以粗暴简单的方式阻止孩子探索新媒介。

循序渐进 从小建立规则

“我知道你对我不仅仅是喜欢……”

“啊情深深雨濛濛世界只在你眼中……”

“当我踏上月台从此看你远走……”

杨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抖音里的“网红”歌曲他张口便来,基本每首歌都会唱,即便不会歌词也能哼出个大概。杨女士说,自己平时从不玩抖音,因为儿子喜欢看,于是注册了一个账号。如今儿子已经在她的抖音里关注了七百多条视频。

“孩子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其实并不好,如今孩子已经体会到玩电子产品的趣味,如果突然强硬地让孩子不玩也不现实,只能控制他玩的时间。”由于杨女士和爱人就一个孩子,受到家里几个老人的宠爱。杨女士说,孩子三岁时喜欢玩父母手机,家里老人觉得孩子总玩手机伤眼,于是给孩子买了一部屏幕比手机大很多的ipad,专门给孩子玩。“开始孩子对ipad不是很感兴趣,玩的次数也少,随着孩子对ipad越来越熟悉,从游戏到动画片再到抖音,没有他不会玩的。”

为了不让孩子玩电子产品,杨女士夫妻和孩子“斗智斗勇”了一段时间,要求不许在家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用手机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个规则最终以失败告终”,杨女士说,在这个手机寸步不离的时代,想要做到在家完全不玩手机真的很难。“随后,我们为孩子制订了规则,只有在某些固定的时刻玩一会平板或手机,而且玩的时间要定时,时间到即收走,并且设置奖惩机制。”杨女士说,对于这个规则,孩子一直做的很好,并且很少和家长哭闹。“这只是第一步,循序渐进吧,鉴于孩子现在只是在上幼儿园小班,等上了大班之后,就要重新制订规则,只允许周末玩一会电子产品。”

家长以身作则 消灭“小网虫”

不论是上网习惯还是网络隐患,家长都难辞其咎。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懂得如何爱孩子。很多家长争相为子女配备电子设备,并将其视为爱的表现,以至于各类电子产品成为家庭日常用品,并且家长对孩子的痴迷上网也表现出理解和大度。另一方面,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大人沉迷上网,不能以身作则,自己就是低头族,在孩子面前也乐在其中、不能自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兴趣和习惯。从事教育工作的陶先生说:“不少家长也没能尽职尽责,孩子自控能力差,正是需要家长监督的年龄段,而家长却不能及时约束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还有的家长,见别的孩子玩电子产品或买了新的平板电脑,产生攀比心理,觉得给自己孩子也买电子产品,才是爱孩子的表现,实则是引导孩子以后处处爱攀比。”

孩子过早的“触网”,家长若不加以监管任其发展,还会造成很多不可预估的后果。陶先生说:“视力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久坐影响身体发育,学习精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之外,由于孩子无法分辨是非,在上网的过程中最容易遭遇到的,是一些不良信息、网络诈骗及网络欺凌等危险。”陶先生还谈到,经常听到学生在谈论某个学校的学生玩游戏刷了父母多少钱,又或者是打赏某个主播、网红花了多少钱,而孩子在预留信息时,填入的也是父母的信息,这就容易产生网络密码被盗、在网上收到虚假的付款要求和网购时被欺骗等安全隐患。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你拓宽眼界,学习到更多知识,也可能带你看到网络中暴力黑暗的一面,甚至让你如鸦片“上瘾”,影响青少年的身体与心理发育,也会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如何让网络成为儿童成长的帮手、助手和工具,让网络服务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也务必跟上时代的脚步,修好这门课程。(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