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下)

2024-07-07 08:55 蚌埠发布客户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江河巨擘。她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脉,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第二峡口——荆涂峡口  崔德密 摄

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千年前的黄河夺淮入海,从近代的水灾频仍到新中国的治淮工程,千百年来,淮河既曾带给我们无数难忘的记忆,亦润泽着一方沃土,滋养着无数生灵,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真挚期盼。




▲响洪甸水库  崔德密 摄

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因淮河而兴,因淮河而美,因淮河而发展,而伴随着“靓淮河”工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与河湖的关系得以重塑,“河湖清亲两岸绿”生态样板日趋成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  崔德密 摄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蚌埠,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的主流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淮河文章,讲好淮河故事,带领大家更多地了解一条你可能知道,又可能知之不多的淮河,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跟着水利专家一同溯源,揭开这条大河的神秘面纱……



▲白莲崖水库库区  崔德密 摄

第一辑 漫话淮河

第一期 从淮水,说起…;

第二期 “淮”字,怎么解?

第三期 探寻淮河之源…(上)

第四期 探寻淮河之源…(下)

第二辑 诗话淮河

第一期 苏轼两兄弟的淮河七绝

第二期 宋濂《游荆涂二山记》

第三期 诗赋咏淮(明代以前)

第四期 新一波有关淮河的诗赋来了,明代以后的…

第三辑 史话淮河 

第一期 张謇谈淮河的历史

第二期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上)

(点击以上往期标题可查看原文)


自古以来,淮河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摇篮。然而,淮河流域的洪水频发,也给这片土地带来水患。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封建社会的治水,再到近现代的科学治水实践,治淮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波澜壮阔。

在这漫长的治水历程中,涌现出无数治水英雄和智者,他们或筑堤防洪,或挑浚河道,或修建陂塘,以不同的方式,努力让淮河之水造福于民,谱写了一部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诗。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治淮的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那些为治水事业付出努力和贡献的人们,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治水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让淮河安澜、造福于民。

今天推出 第三辑 史话淮河 第三期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下)


清代治理淮河过程

清初,顺康淮患

顺、康为清初顺治、康熙两朝。明末淮水壅于洪泽,已成大湖,迨及清初,洪泽之淮,仍于清口,水势郁而不宣,益为患于凤、泗、淮、扬间,有全局破碎之忧。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淮水溢,息县、颍州、霍邱、五河、泗州俱大水。顺治十六年,归仁堤决,黄河水入洪泽湖,自古沟、翟坝,下灌高、宝诸湖,溃漕堤、垫兴化,古沟、翟坝,阅二十岁不塞,淮患深矣。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归仁堤再决,南河分司吴炜擅开周桥闸,淮大泄,黄水逆入清口,旋冲翟家坝,流成大涧九条,其水东注高、宝湖,高邮堤决,阅十七载而后治,淮、扬岁以告灾。康熙八年,决高邮清水潭。康熙九年,黄淮大涨,坏高堰石工,翟坝、周桥东注,冲决高邮清水潭,高、宝、应、泰,千里一壑。是后清水潭屡决。于是,靳辅起而大治河、淮。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安徽巡抚靳辅,调任河道总督。七月,靳辅奏陈经理黄淮运河工事宜八疏,即为著名的《经理河工八疏》,以浚淤、筑堤、塞决,以水治水,藉清敌黄为第一要义。大挑清口,开张福口、帅家庄、裴家场、烂泥浅引河四道,是为洪泽湖尾闾有引河之始。塞于家冈、武家墩、高家堰、六安沟等大决口十六处,修筑高家堰大堤,向南接筑周桥以南至翟坝,堤工二十五里,向北增筑烂泥浅堤工,堤外筑坦坡,以杀淮怒,三载工成。康熙十九年,靳辅创建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古沟东、古沟西及唐埂减水坝六座(其后六坝常有变动),皆三合土底,上加草土。修归仁堤,断绝黄水直灌洪泽湖之路。是年夏秋,黄淮并涨,啮洪泽湖堤,泗州城陷没,寄治盱山。靳辅治淮,以潘季驯“蓄清敌黄”为之意,大筑高家堰,参以杨一魁减淮之法,易三闸之制为六坝,酌盈剂虚,治绩昭著。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鹏翮出任河总(河道总督),能绍述靳辅之业,续大修高家堰,创砌古沟至有西石工,闭六坝,另建三(仁、义、礼)滚水石坝,留南北天然二土坝,以备异涨,是为高堰有滚水石坝之始,淮湖大治。


雍正三年《行水金鉴》之高堰图


清中,大修高堰

清之中叶,仍守“蓄清刷黄”之策,高堰之修防,清口之展束,为其关键。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山盱滚水石坝增三为五 ,落低门槛一尺五寸,以利宣泄。雍正九年,大举兴工,至十年六月工成。自武家墩南首至古沟东坝止,一律皆有石工。石工愈坚,清口愈畅,不虞黄水倒灌也。清高宗乾隆六十年间(1736-1795年),以四十二年陶庄引河开成为淮河一大关键,截然划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除循旧修防高堰外,一则建滚水石坝增至为五,一则相机展束清口两坝。乾隆元年,河溢砀山毛城铺,水入洪泽湖,启放天然两坝。是后数年,于高堰卑矮石工上,加砖一二三四层不等。乾隆七年夏,黄淮并涨,拆展清口束水坝,泄水不及,冲决古沟东注,明年堵塞。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阅视堰盱工程,谕天然坝永禁开放,山盱滚水石坝增三为五,当局之用心,亦良苦矣。


《乾隆南巡驻跸图》(黄淮运交汇口——清口惠济祠)绢本彩绘册页 清钱维城绘

是年六月,高斌遵谕,估建山盱智、信二滚水石坝,信坝以北一律建石工,信坝以南至蒋家坝一律改建石基砖工,并建蒋家闸钳口石坝。自是洪泽湖有五滚水石坝,蓄泄机宜,操纵由人,淮扬下河,亦得减少错垫之患,高斌之功绩不可没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南巡,阅视高堰,钦定五坝控制水位。

乾隆三十六年《南巡盛典》清口之黄淮运交汇图 清 高晋等纂

然黄河高于清口,淮受病日深,虽有五坝为之宣泄,效亦仅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月,河决仪封,决水由涡入淮,洪泽湖水发,五坝全开。乾隆五十年(1785年),淮湖水小,黄水倒漾,清口沙淤,移清口束水东、西坝于惠济祠迤下三百丈,改为御黄坝,改运口外兜水坝为束清坝,“蓄清刷黄”之局变为“蓄清济运”,淮受病渐入膏肓矣。乾隆六十年(1795年),修砌堰盱砖工,拆展清口束清、御黄两坝。至是淮愈不出,困于清口,“蓄清刷黄”之策,已成弩末矣。

《乾隆南巡图》(第四卷),阅视黄淮河工 清 徐扬绘 (局部)


嘉庆,淮水南徙

嘉庆之世(1796-1820年),清口淤高,结果淮不能出,五坝逐渐冲坏,兴水南徙于江,局势变矣。嘉庆九年(1804年)春,黄水倒灌愈甚,六月湖涨敌黄,九月清口上下,清黄相抵,沙淤更多,爬梳无效。嘉庆十年三月,洪泽湖异涨,开义坝,坝坏难修,山盱五坝仅存其四。嘉庆十三年,淮水涨发,开信坝,冲毁未修,山盱五坝仅存其三。嘉庆十六年,河决萧南李家楼,水入洪泽湖,启放智、礼、仁三坝,仁坝跌成深塘,堵闭遂废,五坝仅存其二。嘉庆十七年,洪泽湖水涨,启放智、礼二坝,礼坝塌毁,五坝仅存其一。嘉庆十八年春,智坝接长,又修信坝,五坝仍存二坝,河总黎世序,请移建仁、义、礼三坝于蒋家坝镇之南,各挑引河。嘉庆之世,清口上下之黄河河底通身淤高,淮水出清口为例外,堰盱堤坝加高,淮水进一步抬蓄,五坝全坏。事穷则变,移改三河,淮水骎骎南徙长江。

嘉庆十二年《淮扬水道图》


道光洪泽淤垫

道光初年(1821年),清口尚通,御黄坝或堵或开,三河两坝亦循例启放。道光三年,义字河头建滚水石坝。道光四年借黄行运,灌淤运河,堵闭御黄坝。道光八年,加高堰盱石工三千七百余丈,洪泽湖大堤一律帮宽五丈,计长一万五千七百余丈。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高堰志桩长至二丈一尺,为从来所无,启放新建林坝,分泄极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启放林家西坝,冲损堵闭,林坝遂废。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河总麟庆改建仁字河滚水石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黄河异涨,黄高于湖九尺四寸,减黄入湖,灌淤益甚,自是湖尾悉淤,日久惟新张福河仅存,洪泽湖东北变淤成陆地,蓄量大减,北不能出清口,南徙于江,已成必然之势。

清末,筹议导淮

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黄河夺淮之局告终,淮水至此,乃有转机,导淮之议,纷然起矣。同治三年(1864年),漕运总督吴棠疏挑张福引河,引淮水入运河,通小粮船,并收束礼字河,潴蓄湖水。五年,山阳丁显《议浚复淮水故道》。



同治六年,江督曾国藩有:“复渎之大利,不敢必其遽兴;淮扬之大患,不可不思稍减”等语,遂设导淮局,从事测量(注:江督为两江总督,全称: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两江为江南省和江西省)。同治九年,江督马新贻等奏,测量黄河底高于洪泽湖底一丈至一丈五、六尺不等,必先浚淤黄,继辟清口,修复堰盱石工,坚筑运河两堤,再堵三河,拟分别第次筹办。光绪九年(1883年),江督左宗棠、漕督杨昌浚奏,会勘引淮入海河道情形,议挑云梯关迤下北岸旧漫口达响水口,宣泄沂、泗等,后左宗棠移节浙闽,不果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南通张謇《议复浚河标本兼治》,请江督端方在清江浦设立筹议导淮局,派员测量。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张謇组设江淮水利测量局,实测淮、沂、泗、沭各河湖,为制定《导淮施工计划书》之根据。导淮筹议,风起云涌,纵有小试,但无裨全局。


民国导淮运动

民国导淮运动,也分为两个时期,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前,导淮运动发自士绅,淮域实施测量,前后十二年之久,淮河流域之地形水势,方有精密之记录,开我国科学治水之先河。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设导淮局,三年改导淮局为全国水利局,张謇任总裁,与美国红十字会订立“导淮借款”合同,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突起,草纸遂废。民国八年,张謇发表《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主张江海分疏。民国十年,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测量关于淮河各处水位流量甚详,运河督办张謇鉴于防汛之危急,导淮工费巨大,提出了《淮沂泗沭治标商榷书》。民国十四年,全国水利局发表《治淮计划》。卒以工款无着,有计划而无事功,然导淮之声,震于全国,这一阶段的导淮运动,主要以张謇一人之力在督导测绘淮河流域,为导淮和治淮规划,奠定的坚实的技术基础。

江淮水利测量局制《淮沂泗沭水道图》

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南京政府组设导淮委员会。民国二十年,完成《导淮工程计划》,决定江海分疏,是年夏秋江淮大水,淮沂并涨,导淮工程益觉刻不容缓。民国二十三年,导淮初步工程兴工,挑浚废黄河,另辟新道出海,初通入海水道,开建三河活动坝,备以控制淮、湖入江水量,建筑邵伯、淮阴、刘老涧等船闸,改进运河航运,因日寇全面侵华,三河活动坝遂废。

民国二十年《导淮工程计划》附图


郑肇经先生的《中国水利史》,是一本非常可读的水利发展简史,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运河逐一讲述,并有全国灌溉、江浙海塘,以及历代水利职官,均有介绍。水利史专家的考证与论述,可以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大致的淮河历史的年代轮廓与概貌。

淮河的变迁,主要起因于黄河夺淮。黄河决口,非一次夺淮可以稳定,而是在无数次在不同年份、不同位置、不同流量、不同规模的决口漫流,反复淤垫,漫溢横扫,千里黄泛。淮河以北的大小支流,基本上都有被改道的历史痕迹,或淤废,或淤塞、或窜流,或改道,与汉晋时代的水道相比,除其走向趋势上大致相近外,几乎无一与原水道完全相同。故而在阅读郦道元《水经注》时,凡涉及淮河流域的水道,就会有诸多的困难,无法一一对应。原因之一,是原先低洼的河湖洼地,都变成了高亢的耕地,如鸿隙陂、荥泽、雷泽、菏泽、巨野泽等纷纷消失,先淤抬起,相应升高;而早前的高地,却又成为了现在的湖泊洼地,如现在淮河流域的南四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大湖,及沿淮的湖泊洼地,逐一形成低洼,黄泛所过之处,高低置换,几无例外。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解放初在治淮委员会工作期间,写有一本《淮河的改造》,书中举有案例。大意如下:1938年,日军侵华,蒋介石国民政府扒开黄河花园口,黄河再次南泛,至1947年堵复决口,经过九年黄泛,大约100亿吨泥沙,沉积在黄泛区域,大片土地一片黄沙,其厚度从三公尺至五公尺不等,最厚的达八公尺(合市尺约两丈四尺)。……河水在平地漫流,因此河槽里沉积的泥沙,必然比平地更多,一般的说,河底的淤高从三公尺到五公尺不等。……黄泛时期,大量泥沙进入洪泽湖,把洪泽湖底淤高,半公尺到一公尺。

胡焕庸《淮河的改造》插图

说真话,在这九年的黄泛时期,黄河没有遭遇到较大洪水,所带的泥沙也只为大洪水时的三分之一不足,所含的泥沙含量已达到惊人的程度。若是其中一年黄河突遭大水,淮河流域则又将水深火热,且可能会导流成新的黄河,新河一成,北归无望,淮河必又将永远宁日。

所以,了解淮河,更需要了解淮河的历史,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知道淮河变化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淮河,珍惜淮河,爱护淮河。

来源:蚌埠日报社

策划:朱素贤  

特约撰稿/古籍图片收集提供: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会员、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处原一级调研员 吴旭

淮河今照特约拍摄: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崔德密




8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