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心韵悠悠,落花满庭,暗香盈袖”老家水渠里欢快的浪花跳跃着、欢唱着流向广袤的田野,好似萦绕在心头的儿歌,让人神清气爽、回味悠长。
“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靠种地吃饭的父老乡亲,都把水渠当成农业的命脉,粮食丰产丰收的保证。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农田里不是缺水就是内涝,对耕种有很大影响,老家大修水利构筑的水渠既能灌溉又能排涝,解决人们心中的一大难题。记忆中,老家纵横相交的水渠就是保证“口粮”的“安全网”。
几年前,偶尔一次借道老家水渠堤坝,只见它水土流失严重、杂草丛生,过往的行人都是绕道或小心翼翼避开茅草、带刺的蒺藜。倒伏的野草弱化了流水速度,原本可以自流灌溉的农田,也需要用水泵提水浇灌,占据在生产路上的塑料软管好似一条条五颜六色的“懒龙”,挡住了行人行进的脚步;难得一见小鱼小虾也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懒洋洋地浮上水面,瞬间又钻进茂密的草丛中。
家乡的水渠是梯形土质结构,它纵横交错链接着生产路和农田,最宽处不过二米,窄小处只有一米。儿时,清澈的水流不分昼夜地唱着欢快的歌奔向远方,小鱼小虾在水面上无忧无虑地畅游,拐弯的泥泞处长了些水草,游累了的小鱼们会潜伏在水草里歇息,只需操起推网朝准水草中一捞,准有几条活蹦乱跳的鱼虾收入囊中。大旱季节提水量变大,水流湍急时会有漩涡出现,丢一株野草或者农作物秸秆在水面上,被吸附到圆形的旋涡里转圈圈十分有趣。
过去家乡的水渠流淌着灵动的活水,只要到了夏季,我们这群顽童就会脱个精光,躲在齐腰深的水里避暑,经常在沟渠里尽情地摸鱼虾、捉泥鳅、掏黄鳝。有时,还在水面上玩打水仗、淘洗割来的青草“换工分”……累了,就坐在渠边上树荫下休息,有一年涨大水,连接芡河的水渠里出现了渔汛,捉到的渔获颇丰,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
老家的水渠共分为两条主干渠匹配了两条主干道,每条干道和干渠都是平行的,间隔相差1000米左右,被6道支渠22道毛渠相通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尽管水渠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命脉,但因少数村民缺乏保护意识,图风凉水便,在水渠边上开菜园、点瓜种豆导致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水渠是什么时候遭到破坏的谁也说不清楚,但肯定与开菜园、开荒有关,自从干渠两边长出了瓜果蔬菜,农田灌溉的功能就有所减弱。
“水渠通不添堵、公路通百业兴”。两年前,地方政府结合实施乡村振兴认真倾听农民的心声,解决农民的烦心事、操心事、急难事,切实解决村民对种植灌溉需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结合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在原有的排灌水系上规划了防渗渠、斗渠、毛渠,不仅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还清淤了排涝沟、修筑了节制闸,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沟渠流水不畅、耕田种地行路难的“烦心事”,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站立在老家新修的水渠旁,呼吸着禾苗的清香,享受着高标准农田示范的高、大、尚新貌,欣赏着农田美景,感觉气爽神怡。水渠的底部是水泥、沙石铺就,衔接着绿化带延伸到远方,两旁护渠的长堤修整得壁立,并砌起了防渗墙,再不用担心堤岸滑坡,水渠堵塞带来的阻塞。沿渠不远,修起了两竖一纵水泥路面,可以容纳两台农用车在田间交叉过往,沿水渠配置的灭虫灯、测报箱整齐有序,看着赏心悦目,思量耳目一新。
家乡的水渠好似翡翠般的绸带,在石山的怀抱里绕村庄、衔大地,生生不息。文/吴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