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大禹文化研究动态

2024-09-11 16:06 蚌埠发布客户端  

1980年前后,蚌埠市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之后被立为“蚌埠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5月10日,“蚌埠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成立,属蚌埠市政协直接领导,会刊《涂山信息》。

1996年10月,蚌埠市政协编《涂山》一书出版。这是我市第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涂山的重要文史资料。

2001年7月,蚌埠市人民政府把禹会村遗址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7月20-24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安徽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文化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和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协办的“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在蚌埠市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21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涂山地望在蚌埠达成共识。

2006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等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再度实地勘察、钻探,确定了遗址分布的大致范围和文化堆积的厚度,首次钻探出有明显人类堆筑的遗迹。

2006年4月-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力量对禹会村遗址白土分布的部位进行试掘,初步了解了白土部位的堆积层位,根据出土遗物,对禹会村遗址给予了龙山文化的定性。

2007-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研究员王吉怀的主持下对禹会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

2007年4-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位置选在白土覆盖面的北部,揭露面积为500平方米,暴露出白土分布的北部范围,首次揭露出凸岭、凹槽等遗迹现象,并得知该处遗存是由灰土堆筑、黄土铺垫、白土覆盖的一处特殊遗存,为同期遗址所罕见。

2007年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组成十多人的专家组,由史前研究室带队到禹会村遗址发掘现场考察,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的数位教授同时到现场。

2007年6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到发掘现场考察,惊叹,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首次提出了禹会村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

2007年10月中旬,作为禹会村遗址发掘的主持人王吉怀就禹会村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到上海的广富林遗址、江苏的南荡遗址、周邶墩遗址、浙江的良渚遗址、河南的王油坊遗址等地调查,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008年4-6月,禹会村遗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1300平方米,在生活区部位首次揭露出两层埋放陶器的祭祀坑。同时,继续揭露白土分布的更大范围,并首次揭露出大型烧祭面。

2008年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组,来禹会村遗址考察出土遗迹和遗物。本次发掘获得了祭祀坑的新资料,同时也对白土分布的面积和布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09年3月3日,涂山望夫石上隐藏“大禹面相”由禹研学者高群首次发现,《淮河晨刊》专版报道。

2009年10月10日-2010年1月16日,禹会遗址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3800平方米,包括白土分布的部位,首次在白土分布的中间部位揭露出方土台遗迹,生活区部位和河堤以西的部位也同时清理出灰坑、灰沟和简易式工棚建筑。尤其是在祭祀台基西侧,清理出大型的祭祀沟,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和被火烧焦的动物骨骼等遗物,并从祭祀沟中提取了大量的灰烬土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对土样进行浮选,获得了粟(小米)、稻(大米)、及小麦等碳化颗粒,为禹会村遗址增添了新的资料。与此同时,白土覆盖部位的南部,清理出由35个组成长达50米的柱坑。

2009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金正耀带队来工地提取白土样和白陶鬶残片,以作成分和维系结构分析。

2009年12月28日,安徽省考古所会同安徽省地震局来工地考察地层,以了解禹会村遗址4000年以前的地层变化情况,试图寻找当时是否有过地震的现象。

2010年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团,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上海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等到遗址现场考察研究,并在锦江宾馆作研讨,首次提出了禹会村遗址的白土覆盖的遗迹为“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

2010年4月-6月,禹会遗址第四次发掘,在生活区部位揭露面积725平方米。清理出圆形圜底单层埋放陶器的祭祀坑。

2010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书记孟宪民会同安徽省文物局等来发掘现场考察遗址的国保事宜。

2011年4月2日,禹会遗址开始第五次发掘,二区水泥板场,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又对前郢村内进行钻探。本次发掘,新发现了取土坑和平底浅坑单层埋放陶器的祭祀坑。

2011年4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众史学文学硕士毕业同学会共21人组成安徽蚌埠5天考古团,到发掘现场考察。

2011年4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金正耀来工地采集标本测试,并选择不同类型的陶片作烧成温度的测试。测试结果:禹会村遗址的陶器,多数在550度-650度之间,属于低温陶,少数的烧成温度达到900度。以科学的方法定位了低温陶即为一次性使用的祭祀用具,少部分高温陶即为生活用具。

2011年5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一行由省政协、市政协陪同来工地参观。

2011年6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带学生来蚌埠取禹会陶片,作陶器产地分析,结果表明:禹会村遗址的大型陶器为原地取土烧制,而小型器物有可能周边同类部落团体。

2012年5月,禹会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对禹会村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2012年11月,由王绍义主编《大禹文化资料荟萃》约50万字出版。

2013年5月,禹会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7月1日,怀远县涂山风景区、禹会村遗址、马城镇划入蚌埠禹会区。

2013年7月13日(农历6月6日大禹诞辰日),蚌埠文化界人士曹天生、朱勇鸿、高群等10多人在禹王宫举行祭祀大禹诞辰日的典礼。

2013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编:《蚌埠禹会村》考古专刊报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3年12月21-22日,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在蚌埠召开暨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成果《蚌埠禹会村》发布。蚌埠涂山是禹会诸侯之地得到多学科的充分论证。

2013年12月22日-24日,在蚌埠召开“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来自国内考古学界、先秦史学界和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专家学者60余人,通过禹会村遗址发掘主持人王吉怀介绍考古发掘成果,与会专家到遗址现场考察、观摩出土器物,分组讨论,最后形成一致决议:蚌埠的禹会村遗址,即“禹会诸侯”之地。

2015年3月18日,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16年5月3日,台湾涂氏宗亲一行16人在理事长涂文奎的带领下,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下午抵达蚌埠,展开为期2天的涂山巡礼祭祖之行,受到市侨联、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的热情接待。

2016年9月19日,大型民族舞剧《大禹》在蚌埠大剧院举行汇报演出。舞剧《大禹》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总编剧,著名舞蹈编导王舸担任总编导,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创排。

2018年12月2日,禹会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9年3月3日,第一首反映涂山大禹的歌曲《涂山禹颂》由高群作词,印青作曲。

2019年5月2日,涂山庙会,近百年来首届民祭大禹典礼,由禹研学者高群在涂山南麓举办,盛况空前。王吉怀、刘沛学等社会各界代表300余人参加祭奠,约15万人现场观看,2000万人通过各媒体获悉。

2019年8月7日,《夏禹文化的考古学研究》由李伯谦教授在博物馆学术厅开讲。

同日,蚌埠市邮政局同蚌埠大禹文化研究会举办“大禹治水邮票”发行活动。

2019年9月30日,由禹会区、涂山风景区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涂山  淮畔生辉》摄影展,在张公山公园广场隆重开展。

2019年10月29日,日本大禹文化学者岛村恭则来蚌,在博物馆学术厅主讲《亚洲地区的治水传承与信仰——兼论日本大禹文化》。

2020年4月20日、2021年5月9日,涂山庙会因新冠疫情暂停。

2020年2月28日,涂山禹王宫开始全面整修。

2021年6月6日,歇马厅在原遗址复建,全木结构。

2021年9月6日,涂山禹王宫定制的木质吕祖像、丘祖像、玄武大帝像分别进入吕祖殿、丘祖殿、玄武殿。

2021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者、蚌埠市荣誉市民王吉怀先生在CCTV-10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中,以蚌埠禹会村考古实物为依据生动精彩地讲述(60分钟):“从考古中寻找大禹”,还原了当时的场景,确立了蚌埠禹会诸侯的真实性。

2021年5月9日,第30届(每年一届)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涂山庙会)在三桥下广场举办。

(王吉怀 高群 整理)

7

1980年前后,蚌埠市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之后被立为“蚌埠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5月10日,“蚌埠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成立,属蚌埠市政协直接领导,会刊《涂山信息》。

1996年10月,蚌埠市政协编《涂山》一书出版。这是我市第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涂山的重要文史资料。

2001年7月,蚌埠市人民政府把禹会村遗址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7月20-24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安徽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文化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和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协办的“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在蚌埠市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21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涂山地望在蚌埠达成共识。

2006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等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再度实地勘察、钻探,确定了遗址分布的大致范围和文化堆积的厚度,首次钻探出有明显人类堆筑的遗迹。

2006年4月-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力量对禹会村遗址白土分布的部位进行试掘,初步了解了白土部位的堆积层位,根据出土遗物,对禹会村遗址给予了龙山文化的定性。

2007-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研究员王吉怀的主持下对禹会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

2007年4-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位置选在白土覆盖面的北部,揭露面积为500平方米,暴露出白土分布的北部范围,首次揭露出凸岭、凹槽等遗迹现象,并得知该处遗存是由灰土堆筑、黄土铺垫、白土覆盖的一处特殊遗存,为同期遗址所罕见。

2007年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组成十多人的专家组,由史前研究室带队到禹会村遗址发掘现场考察,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的数位教授同时到现场。

2007年6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到发掘现场考察,惊叹,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首次提出了禹会村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

2007年10月中旬,作为禹会村遗址发掘的主持人王吉怀就禹会村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到上海的广富林遗址、江苏的南荡遗址、周邶墩遗址、浙江的良渚遗址、河南的王油坊遗址等地调查,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008年4-6月,禹会村遗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1300平方米,在生活区部位首次揭露出两层埋放陶器的祭祀坑。同时,继续揭露白土分布的更大范围,并首次揭露出大型烧祭面。

2008年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组,来禹会村遗址考察出土遗迹和遗物。本次发掘获得了祭祀坑的新资料,同时也对白土分布的面积和布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09年3月3日,涂山望夫石上隐藏“大禹面相”由禹研学者高群首次发现,《淮河晨刊》专版报道。

2009年10月10日-2010年1月16日,禹会遗址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3800平方米,包括白土分布的部位,首次在白土分布的中间部位揭露出方土台遗迹,生活区部位和河堤以西的部位也同时清理出灰坑、灰沟和简易式工棚建筑。尤其是在祭祀台基西侧,清理出大型的祭祀沟,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和被火烧焦的动物骨骼等遗物,并从祭祀沟中提取了大量的灰烬土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对土样进行浮选,获得了粟(小米)、稻(大米)、及小麦等碳化颗粒,为禹会村遗址增添了新的资料。与此同时,白土覆盖部位的南部,清理出由35个组成长达50米的柱坑。

2009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金正耀带队来工地提取白土样和白陶鬶残片,以作成分和维系结构分析。

2009年12月28日,安徽省考古所会同安徽省地震局来工地考察地层,以了解禹会村遗址4000年以前的地层变化情况,试图寻找当时是否有过地震的现象。

2010年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团,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上海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等到遗址现场考察研究,并在锦江宾馆作研讨,首次提出了禹会村遗址的白土覆盖的遗迹为“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

2010年4月-6月,禹会遗址第四次发掘,在生活区部位揭露面积725平方米。清理出圆形圜底单层埋放陶器的祭祀坑。

2010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书记孟宪民会同安徽省文物局等来发掘现场考察遗址的国保事宜。

2011年4月2日,禹会遗址开始第五次发掘,二区水泥板场,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又对前郢村内进行钻探。本次发掘,新发现了取土坑和平底浅坑单层埋放陶器的祭祀坑。

2011年4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众史学文学硕士毕业同学会共21人组成安徽蚌埠5天考古团,到发掘现场考察。

2011年4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金正耀来工地采集标本测试,并选择不同类型的陶片作烧成温度的测试。测试结果:禹会村遗址的陶器,多数在550度-650度之间,属于低温陶,少数的烧成温度达到900度。以科学的方法定位了低温陶即为一次性使用的祭祀用具,少部分高温陶即为生活用具。

2011年5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一行由省政协、市政协陪同来工地参观。

2011年6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带学生来蚌埠取禹会陶片,作陶器产地分析,结果表明:禹会村遗址的大型陶器为原地取土烧制,而小型器物有可能周边同类部落团体。

2012年5月,禹会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对禹会村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2012年11月,由王绍义主编《大禹文化资料荟萃》约50万字出版。

2013年5月,禹会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7月1日,怀远县涂山风景区、禹会村遗址、马城镇划入蚌埠禹会区。

2013年7月13日(农历6月6日大禹诞辰日),蚌埠文化界人士曹天生、朱勇鸿、高群等10多人在禹王宫举行祭祀大禹诞辰日的典礼。

2013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编:《蚌埠禹会村》考古专刊报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3年12月21-22日,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在蚌埠召开暨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成果《蚌埠禹会村》发布。蚌埠涂山是禹会诸侯之地得到多学科的充分论证。

2013年12月22日-24日,在蚌埠召开“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来自国内考古学界、先秦史学界和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专家学者60余人,通过禹会村遗址发掘主持人王吉怀介绍考古发掘成果,与会专家到遗址现场考察、观摩出土器物,分组讨论,最后形成一致决议:蚌埠的禹会村遗址,即“禹会诸侯”之地。

2015年3月18日,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16年5月3日,台湾涂氏宗亲一行16人在理事长涂文奎的带领下,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下午抵达蚌埠,展开为期2天的涂山巡礼祭祖之行,受到市侨联、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的热情接待。

2016年9月19日,大型民族舞剧《大禹》在蚌埠大剧院举行汇报演出。舞剧《大禹》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总编剧,著名舞蹈编导王舸担任总编导,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创排。

2018年12月2日,禹会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9年3月3日,第一首反映涂山大禹的歌曲《涂山禹颂》由高群作词,印青作曲。

2019年5月2日,涂山庙会,近百年来首届民祭大禹典礼,由禹研学者高群在涂山南麓举办,盛况空前。王吉怀、刘沛学等社会各界代表300余人参加祭奠,约15万人现场观看,2000万人通过各媒体获悉。

2019年8月7日,《夏禹文化的考古学研究》由李伯谦教授在博物馆学术厅开讲。

同日,蚌埠市邮政局同蚌埠大禹文化研究会举办“大禹治水邮票”发行活动。

2019年9月30日,由禹会区、涂山风景区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涂山  淮畔生辉》摄影展,在张公山公园广场隆重开展。

2019年10月29日,日本大禹文化学者岛村恭则来蚌,在博物馆学术厅主讲《亚洲地区的治水传承与信仰——兼论日本大禹文化》。

2020年4月20日、2021年5月9日,涂山庙会因新冠疫情暂停。

2020年2月28日,涂山禹王宫开始全面整修。

2021年6月6日,歇马厅在原遗址复建,全木结构。

2021年9月6日,涂山禹王宫定制的木质吕祖像、丘祖像、玄武大帝像分别进入吕祖殿、丘祖殿、玄武殿。

2021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者、蚌埠市荣誉市民王吉怀先生在CCTV-10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中,以蚌埠禹会村考古实物为依据生动精彩地讲述(60分钟):“从考古中寻找大禹”,还原了当时的场景,确立了蚌埠禹会诸侯的真实性。

2021年5月9日,第30届(每年一届)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涂山庙会)在三桥下广场举办。

(王吉怀 高群 整理)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