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深读周刊】“分餐制+公筷公勺”能否开启“餐桌革命”?

2020-04-24 08:41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文 刘晨/图

4月22日,堂食客人已经自觉用上了公筷。

万达广场某餐厅门口招牌,对食客进店就餐进行公筷约定。

公筷与私筷区分颜色、样式,让顾客对公筷一眼便能“分辨雌雄”;将菜品分盘而装,让顾客分而食之……一场疫情,让越来越多的餐饮从业者开始重视“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多的顾客认识到合餐可能带来疾病传播风险,让分餐制、公筷公勺再度兴起。

如何避免分餐制、公筷制又成一阵风?让“舌尖”上的习惯渐渐养成?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舌尖”上的习惯在悄然改变

家住龙湖香都的张兰,一家共有五口人,平时就餐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兰提出了在家中使用公筷公勺,改变就餐习惯。

改变陋习,不妨就从一顿饭做起。“我以前在卫生系统,对个人健康卫生比较看重。曾经我也提出过在家中使用公筷,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这次再度提起,并且坚决实施,除了疫情的影响,还有对个人卫生健康的考虑。”张兰说,老伴和儿子爱喝酒、抽烟,两个人都有哮喘,有时候吃着饭就咳嗽起来,夹菜的时候也不注意。想说他们几句,总是碍于情面。现在孙子5岁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饭,“人多嘴杂”了,为了家人的健康,就开始立了使用“公筷公勺”的规矩。

其实,生活习惯上一个小小的改变并非易事。除了张兰,一家人对使用公筷公勺十分抵触。张兰结合此次疫情事实,多次教育引导后,家人渐渐接受了这种健康的就餐方式。

一家人吃饭时,餐桌上放一个公勺、一双公筷,吃饭前洗手、吃饭时不允许喧哗。“立了规矩后,一家人就要遵守。在潜移默化中,小孙子也知道了‘公筷母匙’,吃饭时尽量不浪费一粒粮食等餐桌礼仪。孙子虽然年幼,但是大部分文明餐桌礼仪都能做好。”张兰说。

多一双公筷,多的是一份安心。“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市民高翔之所以解释的这么专业,因为在两年前的单位体检中,查出染上了幽门螺杆菌。

高翔在吃药治疗的同时,查阅了相关资料。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不想传染给家人,所以那段时间家里用的都是公筷公勺。后来,治疗的差不多后,公筷公勺渐渐也就淡忘了。”高翔说,其实大多数人使用公筷的意识一直很淡薄,直到这次疫情发生以后,我们一家人才重新重视起来。

于是,高翔家里的餐桌上再次摆出了公筷公勺。“起先家里的公筷是一双,需要夹菜时就用公筷夹到自己碗里。不过,公筷用着用着就成了私筷,换来换去也很麻烦。于是,我买了几双银质筷子作公筷用,以和家里吃饭用的木质筷子区分,每人固定配置一双。“高翔说,以前媒体多次倡议用公筷、公勺,其实这种倡议真不是矫情,而是文明和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家里的公筷制是会不断传承下去的。而且公筷公勺最重要的阵地是在家庭,在家里习惯使用公筷,在外面就餐自觉性会高很多。等疫情结束后,也会倡议亲朋好友在家或饭店聚餐时,不要忘记为每道菜加公筷或公勺,也希望饭店今后能够主动提供公筷、公勺。

重逢“烟火味”部分餐厅备有公筷

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行业已恢复营业。那么,公筷公勺的使用情况如何呢?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外出就餐时,公筷、公勺、公叉已逐渐成为餐桌上的必需品。

“每位顾客的一套餐具包括一个餐盘、一个餐碗、一个汤匙、一个茶杯、一双筷子。在餐桌转盘上,每一道菜旁边都摆放了一双棕色的筷子、黑色的汤勺与私筷、私勺区分。”在一家餐厅内,一名服务人员向记者介绍。

自从该餐馆复工以来,公筷公勺制也同时推出。这一段时间,服务人员也在观察顾客的接受度。“以前餐馆也推行公筷公勺制,但人们的自用筷子会自觉不自觉地伸到盘子里,而最近市民就餐公筷公勺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了。”该服务人员说。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我市几家大中型餐馆发现,大部分餐馆都会为每桌客人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在延安路一家中型餐馆内,记者看到餐馆为每桌客人都提供了公筷公勺,且采用了不同颜色和长度以便让客人区分。

“对于使用公筷公勺,市民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我们也在慢慢接受这种方式。从最初觉得麻烦、多余,到慢慢认识到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一家餐馆内,一名顾客对记者说,在餐馆就餐,虽然有公筷公勺,但是用着用着就不分了,当时就有人立即提醒。“一开始听到这种声音,心里还不太舒服,但是时间久了,大家也习惯互相监督了,这种用餐方式也就坦然接受了。如今,我非常支持使用公筷公勺就餐,这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也是一种文明礼仪,大家应该行动起来”。

你给我夹块肉,我帮你盛碗汤,这种互相夹菜的热络场面,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餐饮文化。一场突发疫情,使人们认识到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卫生。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个市民,大部分市民都表示,最近看到不少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自己也要这样做,要养成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改变观念,形成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就餐的社会自觉。”市民李继明说,用公筷公勺为他人、为自己夹菜盛汤,不仅保留了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热情周到,也更能体现相互的尊重。

“一人食”体验受推崇

作为分餐制形式之一,“一人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说起“一人食”,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小火锅”。一人一火锅,天然带有分餐制属性,疫情期间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小区附近的旋转小火锅店开门营业了,一个人去吃也不会觉得孤单。而且一人一个锅,也十分安全。”家住月光花园的刘梅说,平日里晚上8点就已经关门的店,最近顾客却多了起来。走进店,小火锅升腾的热气扑面而来,刘梅心中一暖,感受到了珠城一股久违的烟火气。“清汤锅底!”找了一个空位,刘梅目不转睛地看着旋转台上的菜品。

桌上的小火锅逐渐沸腾起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刘梅不紧不慢地朝锅里放着土豆、鹌鹑蛋等,听着店内播放着抖音红曲,刘梅心满意足地吃着热腾腾的小火锅。

刘梅表示,疫情之后,她爱上了小火锅。避免了独自去火锅店的尴尬,还能满足吃火锅的需求,最重要的一人一锅不仅能避免疾病通过餐具传播,还减少了食物浪费。

“一人食”逐渐被接受,它也不再只是单人分食就餐的小众需求。蚌埠很多餐饮企业也是看到了这一趋势,纷纷转型推出单人套餐,很多星级酒店也做起了“一人食”。“我们结合招牌菜推出外卖,套餐价格也不贵,在25-45元不等,比较受欢迎的是酸菜鱼、香辣鱼块、小炒杏鲍菇等。”一家大型酒店餐饮部负责人表示。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建议市民少聚餐、用公筷,建议尽量采取打包外带和外卖配送方式,降低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一星级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人食”因快速消费、分散消费、餐食质量高等特点,成为市民用餐选择方式之一,很好契合了少聚餐原则。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疫情之下,很多人对公筷公勺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基于传统文化、饮食习惯、餐饮业运营成本等现实问题,餐饮行业对于分餐制的推行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什么是分餐制?就是吃饭时餐具分开,每人单独一份食物,吃多少就要多少,夹多少就吃多少。但是,中餐的饮食习惯决定了大家喜欢围桌而坐一起分享,不少人认为实行分餐制会破坏餐桌上亲切热闹的氛围。

龙湖阳光假日酒店董事长王从美表示,很多年来,酒店一直坚持在包间内的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原来,大多数顾客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现在,随着公筷公勺的宣传,很多顾客前来也主动要求公筷公勺。”王从美表示,比较难以推行的是分餐,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不合群”。很多老人受到观念的影响,一时也难以接受分餐制。除了分餐制会提升成本,有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分餐虽然在我市不是很普及,但是公勺公筷一直都存在。正餐聚会,一些酒店在每一道菜品旁边都会放置一双公用筷子和一个公用汤勺,方便每个人夹菜。

正如王从美所说,“合餐”餐饮传统已久,习惯难改。更有不少人因为“面子”不想分餐,怕亲人朋友间觉得“生分”。

“自己和好友外出就餐,也会相互提醒使用公筷。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是少了点‘人情味’,但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防范和减少用餐时的交叉感染和传播疾病,这一良好的卫生习惯为自己为他人筑起一道卫生、安全屏障。”餐饮从业者王伟告诉记者,从餐饮企业的角度来说,分餐制推行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很多人在观念上不接受。餐饮企业可以先引导消费者使用公勺公筷。同时,可在颜色、形状上对公筷私筷、公勺私勺进行区别,便于消费者区分使用。

“目前在国内,很多宴会已经实现了分餐制,并且已经作为服务规范。在蚌埠,分餐制推行需要一个过程。只能通过不断宣传,潜移默化才能逐渐改变。”蚌埠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绍好表示,疫情之后,大家饮食习惯要慢慢引导、改变,餐厅应该把公筷制、公勺制作为最基本的服务保障,分餐制需要从改善服务、提升社会认知等方面多管齐下。无论是采取分餐服务,还是提供公勺公筷,其目的是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就餐的习惯。

采访中,多名餐饮业人士和专家表示,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此次疫情也是推广公勺公筷、分餐制的一次契机。不仅要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还要定期开展餐厅安全卫生检查,号召大家养成文明就餐、健康饮食的习惯。

相关链接 中国分餐到会食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的日常饮食方式,经历了从分餐到会食的漫长过程,且分餐的历史时间远超会食的历史时间。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食物是共同所有,食物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然后各自进餐,这是最原始的分食制。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成熟的一种饮食传统。历史典籍中,有关分餐制的记载俯拾即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的“鸿门宴”,表明当时实行的就是分餐制。在宴会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5人便是一人一案。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高足坐具,这促使大家开始同桌而食。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受少数民族影响更甚。到了武周中期后,国家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此时分餐与会食并存,会食成为主流。不过,在这段时期,用餐方式仍有过渡期多元化特征。

到宋代时,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到明清时期,会食制就完全成熟流行了。

313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文 刘晨/图

4月22日,堂食客人已经自觉用上了公筷。

万达广场某餐厅门口招牌,对食客进店就餐进行公筷约定。

公筷与私筷区分颜色、样式,让顾客对公筷一眼便能“分辨雌雄”;将菜品分盘而装,让顾客分而食之……一场疫情,让越来越多的餐饮从业者开始重视“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多的顾客认识到合餐可能带来疾病传播风险,让分餐制、公筷公勺再度兴起。

如何避免分餐制、公筷制又成一阵风?让“舌尖”上的习惯渐渐养成?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舌尖”上的习惯在悄然改变

家住龙湖香都的张兰,一家共有五口人,平时就餐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兰提出了在家中使用公筷公勺,改变就餐习惯。

改变陋习,不妨就从一顿饭做起。“我以前在卫生系统,对个人健康卫生比较看重。曾经我也提出过在家中使用公筷,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这次再度提起,并且坚决实施,除了疫情的影响,还有对个人卫生健康的考虑。”张兰说,老伴和儿子爱喝酒、抽烟,两个人都有哮喘,有时候吃着饭就咳嗽起来,夹菜的时候也不注意。想说他们几句,总是碍于情面。现在孙子5岁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饭,“人多嘴杂”了,为了家人的健康,就开始立了使用“公筷公勺”的规矩。

其实,生活习惯上一个小小的改变并非易事。除了张兰,一家人对使用公筷公勺十分抵触。张兰结合此次疫情事实,多次教育引导后,家人渐渐接受了这种健康的就餐方式。

一家人吃饭时,餐桌上放一个公勺、一双公筷,吃饭前洗手、吃饭时不允许喧哗。“立了规矩后,一家人就要遵守。在潜移默化中,小孙子也知道了‘公筷母匙’,吃饭时尽量不浪费一粒粮食等餐桌礼仪。孙子虽然年幼,但是大部分文明餐桌礼仪都能做好。”张兰说。

多一双公筷,多的是一份安心。“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市民高翔之所以解释的这么专业,因为在两年前的单位体检中,查出染上了幽门螺杆菌。

高翔在吃药治疗的同时,查阅了相关资料。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不想传染给家人,所以那段时间家里用的都是公筷公勺。后来,治疗的差不多后,公筷公勺渐渐也就淡忘了。”高翔说,其实大多数人使用公筷的意识一直很淡薄,直到这次疫情发生以后,我们一家人才重新重视起来。

于是,高翔家里的餐桌上再次摆出了公筷公勺。“起先家里的公筷是一双,需要夹菜时就用公筷夹到自己碗里。不过,公筷用着用着就成了私筷,换来换去也很麻烦。于是,我买了几双银质筷子作公筷用,以和家里吃饭用的木质筷子区分,每人固定配置一双。“高翔说,以前媒体多次倡议用公筷、公勺,其实这种倡议真不是矫情,而是文明和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家里的公筷制是会不断传承下去的。而且公筷公勺最重要的阵地是在家庭,在家里习惯使用公筷,在外面就餐自觉性会高很多。等疫情结束后,也会倡议亲朋好友在家或饭店聚餐时,不要忘记为每道菜加公筷或公勺,也希望饭店今后能够主动提供公筷、公勺。

重逢“烟火味”部分餐厅备有公筷

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行业已恢复营业。那么,公筷公勺的使用情况如何呢?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外出就餐时,公筷、公勺、公叉已逐渐成为餐桌上的必需品。

“每位顾客的一套餐具包括一个餐盘、一个餐碗、一个汤匙、一个茶杯、一双筷子。在餐桌转盘上,每一道菜旁边都摆放了一双棕色的筷子、黑色的汤勺与私筷、私勺区分。”在一家餐厅内,一名服务人员向记者介绍。

自从该餐馆复工以来,公筷公勺制也同时推出。这一段时间,服务人员也在观察顾客的接受度。“以前餐馆也推行公筷公勺制,但人们的自用筷子会自觉不自觉地伸到盘子里,而最近市民就餐公筷公勺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了。”该服务人员说。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我市几家大中型餐馆发现,大部分餐馆都会为每桌客人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在延安路一家中型餐馆内,记者看到餐馆为每桌客人都提供了公筷公勺,且采用了不同颜色和长度以便让客人区分。

“对于使用公筷公勺,市民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我们也在慢慢接受这种方式。从最初觉得麻烦、多余,到慢慢认识到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一家餐馆内,一名顾客对记者说,在餐馆就餐,虽然有公筷公勺,但是用着用着就不分了,当时就有人立即提醒。“一开始听到这种声音,心里还不太舒服,但是时间久了,大家也习惯互相监督了,这种用餐方式也就坦然接受了。如今,我非常支持使用公筷公勺就餐,这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也是一种文明礼仪,大家应该行动起来”。

你给我夹块肉,我帮你盛碗汤,这种互相夹菜的热络场面,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餐饮文化。一场突发疫情,使人们认识到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卫生。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个市民,大部分市民都表示,最近看到不少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自己也要这样做,要养成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改变观念,形成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就餐的社会自觉。”市民李继明说,用公筷公勺为他人、为自己夹菜盛汤,不仅保留了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热情周到,也更能体现相互的尊重。

“一人食”体验受推崇

作为分餐制形式之一,“一人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说起“一人食”,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小火锅”。一人一火锅,天然带有分餐制属性,疫情期间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小区附近的旋转小火锅店开门营业了,一个人去吃也不会觉得孤单。而且一人一个锅,也十分安全。”家住月光花园的刘梅说,平日里晚上8点就已经关门的店,最近顾客却多了起来。走进店,小火锅升腾的热气扑面而来,刘梅心中一暖,感受到了珠城一股久违的烟火气。“清汤锅底!”找了一个空位,刘梅目不转睛地看着旋转台上的菜品。

桌上的小火锅逐渐沸腾起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刘梅不紧不慢地朝锅里放着土豆、鹌鹑蛋等,听着店内播放着抖音红曲,刘梅心满意足地吃着热腾腾的小火锅。

刘梅表示,疫情之后,她爱上了小火锅。避免了独自去火锅店的尴尬,还能满足吃火锅的需求,最重要的一人一锅不仅能避免疾病通过餐具传播,还减少了食物浪费。

“一人食”逐渐被接受,它也不再只是单人分食就餐的小众需求。蚌埠很多餐饮企业也是看到了这一趋势,纷纷转型推出单人套餐,很多星级酒店也做起了“一人食”。“我们结合招牌菜推出外卖,套餐价格也不贵,在25-45元不等,比较受欢迎的是酸菜鱼、香辣鱼块、小炒杏鲍菇等。”一家大型酒店餐饮部负责人表示。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建议市民少聚餐、用公筷,建议尽量采取打包外带和外卖配送方式,降低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一星级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人食”因快速消费、分散消费、餐食质量高等特点,成为市民用餐选择方式之一,很好契合了少聚餐原则。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疫情之下,很多人对公筷公勺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基于传统文化、饮食习惯、餐饮业运营成本等现实问题,餐饮行业对于分餐制的推行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什么是分餐制?就是吃饭时餐具分开,每人单独一份食物,吃多少就要多少,夹多少就吃多少。但是,中餐的饮食习惯决定了大家喜欢围桌而坐一起分享,不少人认为实行分餐制会破坏餐桌上亲切热闹的氛围。

龙湖阳光假日酒店董事长王从美表示,很多年来,酒店一直坚持在包间内的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原来,大多数顾客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现在,随着公筷公勺的宣传,很多顾客前来也主动要求公筷公勺。”王从美表示,比较难以推行的是分餐,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不合群”。很多老人受到观念的影响,一时也难以接受分餐制。除了分餐制会提升成本,有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分餐虽然在我市不是很普及,但是公勺公筷一直都存在。正餐聚会,一些酒店在每一道菜品旁边都会放置一双公用筷子和一个公用汤勺,方便每个人夹菜。

正如王从美所说,“合餐”餐饮传统已久,习惯难改。更有不少人因为“面子”不想分餐,怕亲人朋友间觉得“生分”。

“自己和好友外出就餐,也会相互提醒使用公筷。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是少了点‘人情味’,但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防范和减少用餐时的交叉感染和传播疾病,这一良好的卫生习惯为自己为他人筑起一道卫生、安全屏障。”餐饮从业者王伟告诉记者,从餐饮企业的角度来说,分餐制推行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很多人在观念上不接受。餐饮企业可以先引导消费者使用公勺公筷。同时,可在颜色、形状上对公筷私筷、公勺私勺进行区别,便于消费者区分使用。

“目前在国内,很多宴会已经实现了分餐制,并且已经作为服务规范。在蚌埠,分餐制推行需要一个过程。只能通过不断宣传,潜移默化才能逐渐改变。”蚌埠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绍好表示,疫情之后,大家饮食习惯要慢慢引导、改变,餐厅应该把公筷制、公勺制作为最基本的服务保障,分餐制需要从改善服务、提升社会认知等方面多管齐下。无论是采取分餐服务,还是提供公勺公筷,其目的是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就餐的习惯。

采访中,多名餐饮业人士和专家表示,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此次疫情也是推广公勺公筷、分餐制的一次契机。不仅要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还要定期开展餐厅安全卫生检查,号召大家养成文明就餐、健康饮食的习惯。

相关链接 中国分餐到会食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的日常饮食方式,经历了从分餐到会食的漫长过程,且分餐的历史时间远超会食的历史时间。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食物是共同所有,食物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然后各自进餐,这是最原始的分食制。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成熟的一种饮食传统。历史典籍中,有关分餐制的记载俯拾即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的“鸿门宴”,表明当时实行的就是分餐制。在宴会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5人便是一人一案。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高足坐具,这促使大家开始同桌而食。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受少数民族影响更甚。到了武周中期后,国家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此时分餐与会食并存,会食成为主流。不过,在这段时期,用餐方式仍有过渡期多元化特征。

到宋代时,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到明清时期,会食制就完全成熟流行了。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